..续本文上一页决定为智,无生智,即阿罗汉。奢摩他为九住心,毗钵舍那为九观察。一切无着,坦荡安然。彼刹等游行,谓常至他方净佛国土。前廿种应断,后廿种应修,阿罗汉回小向大,即登七地。
八地:遍知有情心,即得他心通,烦恼断者,即得此通,若凡夫知他心,则营谋盛而贪瞋炽矣。
九地:回愿昔发菩提大愿,无量劫事,如在目前,众愿满,即成正觉,异类等解。
十地:超越九地即入佛地。
五、二十空偈:
佛说空法,对境不同或言十六空,或言十八空,是为开合之异。学中观论,即契一切法空之理,深般若说如所有性,广般若说尽所有性,如所有性须深修方能证得,中观论,再再显示世出世法之空性,难解易错,由入中论,可作进习中论之阶。外道与佛法异者,由彼不知自性三宝,在外觅一本体实性,终不可得,于佛法中大小乘见皆同,唯有度生广狭之殊,大乘中唯识见为引外道入佛法使离空畏,彼识亦熏习缘起本来性空,如云照见五蕴皆空,知唯识义方便安立,接钝根者,为说唯识,教利根说示一切法缘生性空。中观又分二派,一以诸法无自性,而有名言自性,此之自性是假,是增语,世间但有名言,都无实义;一以名言自性亦无,一切法即因果缘起,直捷了当,是为龙树正宗。言思路绝,如如为体,知入空论,即知二十空。
⒈内空:眼等六处,假而有相,分析即无实,《杂阿含》多明此义,或以海山日等为眼,无境则眼无所见故,或辨风动幡动。六祖释为心动,一谓一元论,多谓多元论,非一非多,如沫之聚,中无有体。
⒉外空:即环境空,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由心乃见庭前柏树,色心二法,相缚而起,均属缘生,因谓元素,求之不得,其始,三木相倚即立,而其能立之性无,故知缘生非有实性也。
⒊内外空:谓识亦空,内外中即三空门,初修应熟观此三空。
⒋空空:于执实有者,以空治之,有执若销,空法亦遣。
⒌大空:即空大,色等莫不共具空性,故遍一切。
⒍胜义空:解脱涅槃,是尽苦道,苦尽更无解脱之者,是故经言无智无得。
⒎有为空:又名因缘空,生住异灭,四有为相,无有自性。
⒏无为空:虚空、择灭、非择灭,名三无为,消灭烦恼,为择灭,缘缺不生,为非择灭。有为既空,无为非有。
⒐无边际空:方分无际,有安立,即有无尽际。
⒑无始无终空:时无始终,悉同梦幻。
⒒空无行空:蕴等合集,都无所行。
⒓自性如如空:一切诸佛如,一切众生如,一如无二如,般若经有大如小如品,华严祖师,由此悟入诸法实际,智者大师阐十如义,住理即真理,亦名法尔条理,如如而无自性,随拈一法,同时具足相应,于万有上观其本空,息其内心起灭之念,即无生灭。
⒔一切法空:聚即五蕴,离聚无蕴,如军林等,处即生门,如眼对色,乃生眼识,界即种族。
⒕相性空:如孔雀舒羽,因缘具足,现诸文彩,彼相非实。
⒖无所缘空:一切法无我,如梦幻泡影。
⒗无之自性空:无之自性,如决定无,非有无相对之无。
⒘实空:即真空,无我执及贪瞋痴烦恼。
⒙无实空:实空亦无,缘聚即显,缘散即隐,如波不可说有说无,说有说无,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当知烦恼即本性海所现之波。
⒚自之性空:济度众生,自法悉空。
⒛他之性空:即一切有情空,实无众生得度者。即二十空,为学生圆次第之基础。
十地颂
十地颂,乃修十地资粮,此为课外之练习,做到有功,做不到无过,非如戒律须全作也。治地即是治心,修行须知前后路径,始能稳速至家,而无迷途之虑。
初地:初地以施为主,净胜意,谓清净菩提心,及胜义菩提心。济度自他,共出生死,谓之二利。心常欲出家,则四众弟子和合,《律海心要》广讲。于佛法报化三身,应生欢喜欣乐之心,阐教,即令正法久住。破骄,谓以学修真实谛理调伏,不从佛法所生骄慢。无有虚妄,始名为诚。自性无所缘,乃表法空,每一地皆应加此句。
二地:安住戒律,报众生恩,能忍世间所有诸苦,爱乐善法,常执不舍,所谓悲者,自乐愿众生乐,自苦愿众生不苦,师与有德,普皆爱敬,初地习施,二地精勤施。
三地:常乐多闻,无有厌足。说法谦下,不作师拳,白衣不得受人供养,如有馈以财物,应悉转供三宝,出家当依比丘戒,不得多受,逾量即须陈献三宝,兴建寺庙,即修自佛刹,当下能获受用。菩萨自不入轮回,亦令众生不入轮回,以惭愧衣而自庄严。如上五法,体性清净,皆无有染。
四地:共具十法净,即《律海十门》中,高洁大行,未出家者,亦应爱乐杜多胜行。学处,即戒律,要当全受,而不可舍了。了悟欲性本空,心不附物,五欲何咎。顺灭,谓背舍烦恼。滞没谓如船在回水滩头,不能前进。
五地:尼即是女,不定为比丘尼。在家之士,或相过从,须择其德胜于己,能以善法饶益身心,不宜空住谈笑耗时。家执谓贪恋己家,不观其过。聚落住,谓乐近喧嚣,不惯静居。增上慢,谓内无实德而自增大。劣慧谓于法生疑,其心量愚昧。
六地:无缘怖心断,谓于法空之理,心无恐怖。布施之时,于来求者,应生爱敬,无诳无矫。
七地:应断廿种执,即《金刚经》所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命属不相应行法,乃寿暖识之和合之相,除此三者,命在何处。士夫即人见,常见生挂碍,断见生恐怖,有一于心,即不自在。相谓外相,因谓外相之因。界者种子之原素,即十八界,处即十二处,三界如冰山,早迟必坏,七日普出,则烧毁无遗,是故不可贪住其中,应求出离,非无三宝及戒,而应去其新生我执。于空无倒了知,于人和而不诤,除其倒诤之执,斯乃不违空性,《金刚经》唯说应断,未说应具。空、无相、无愿,名三解脱门,空为外空,无相谓内空,无愿为内外空,内、外、中三处,谓之三轮,修三解脱门,即得三轮清净之果。于诸有情,悲心平等,无有染污,内外诸法,悉皆平等,世间唯一平等道理,由无明起十二因缘,于本无有生灭中,流转生死,则不平等,诸法之离性,即平等性,大空与众色相磨至其各各所具潜力,平均相持而后已。一切法即是空义,无生共具八不义,初得名忍,纯熟名智,先可纵其颠倒分别,分别无久,心即疲厌,则其分别自然灭除,非能强制,令其不生。想与见为二烦恼,须使断离。贪地无爱染,谓于三界不起爱乐,若无离此有漏世间之心,则于他方净刹不能往生,乃至不能梦见净境,须舍浊秽土,始入安乐国。
八地:修外道法,得通未得智,若但修慧,得智不得通,以戒为基,修习正道,如是乃能双得通慧,通慧双得,进道始速,承事诸佛,观其性空,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刹净幻住,谓严净佛刹如幻而住,随意度生。
九地:《般若经》云,九地菩萨即邻成佛。成佛,谓功德智愿圆满,有少愿不圆,则不能成佛。至第九地,往劫所发诸愿,悉皆现前,尔时若余一众生未度,虽海枯石烂,亦必慈济,以满其愿,释迦如来,住圣母胎,即转*轮,是故入胎,住胎,出胎,家氏种族,于人道中,是极尊贵。
十地:智超九地,即成正觉。
二十空偈
⒈内空:无眼耳鼻舌身意,即是内空,此为修行下手之法。离一及多为总破,一与多,乃假名安立,无有实法,一尚非有,何处觅多。
⒉外空:无色声香味触法,即是外空,色法无因及出生处,一切物质,皆由因缘和合而有,刹那变坏,不实不常,水凝为冰,冰化为水,过去如梦,现在如幻。
⒊内外空:或执自识能变色等。然观内外,但有合集流注之相,八识田中,新藏种子,多而非一,是以去来,皆不可得,悉随十二因缘转也。
⒋空空:如来说空,为执有过故,有遇无遣,彼空亦空,以法空杖,拨我执尸,尸已火化,杖亦随焚。
⒌大空:一切色皆具空性,色即是空,非坏色觅空,空盈法界,遍时遍方,故曰大空。
⒍胜义空:当体即空,非空非有,解脱涅槃,但灭其苦,除灭苦外,更无少分实法可得。
⒎有为空:具生住异灭四相,名有为法,此乃缘生显现,譬如梦无有自性。
⒏无为空:虚空、择灭、非择灭,名三无为,烦恼灭已,作用不生,有为无泯,无为亦空。
⒐无边际空:前后中边际,无可安立,过现未三心息,则不动之心显现。
⒑无始无终空:始际后际不可得,故空,以心不断不常,但属流注,假有无实。
⒒空无行空:五蕴本散离,诸法不相融,蕴为所行,心为能行。
⒓自性如如空:诸法本体,新带缘生之理,法尔如如显现,此为十玄门总义,一切法皆同时相应,各各生起相应作用,起灭之相,了不可得。
⒔一切法空:五蕴为聚,生六处为门,十八界为种族,蕴等空,实义非有。
⒕无所缘空:蕴体本空,眼不能缘色,耳不能缘声。
⒖相性空:心之动相为因缘和合所显,其相幻而不实,如有房之相而无房之性。
⒗无之自性空:无亦无自性。
⒘实空:无为虚空,体性非实。
⒙无实空:有法无法及得失等,其性悉空。
⒚自之性空:菩萨不见我度众生。
⒛他之性空:众生无自性。
止如铜之铸镜,观如镜之照物,般若能识镜中历历所现显影相,镜体既成,然后能发光照物,有所照之物,然后能明鉴其形。不修止,如不铸铜镜,不修观,如镜被尘封,不加磨莹,初步用功,须由定入,制心一处为定,制心一处已,复依谛理作意思维为观,得止,乃得观慧,得观慧,乃得般若,定中境界,不名般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止观在理上见,般若在事上见,行于俗谛,不违真谛,始名般若,观慧如盐,般若如加盐,不见盐相,而味自美。
回向偈:
所有益我善知识 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 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 及诸佛子众围繞
于彼皆兴广大供 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 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 尽未来劫常修习
十方所有诸众生 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 灭除烦恼尽无余
悉除一切恶道苦 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剎尘劫 十方利益恒无尽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法王宗喀巴 圣教日兴隆 违缘俱消灭 顺缘悉增长
自他三世善 回向二资粮 无垢亦无染 法炬常明耀
智敏上师开示录之三 目 录
十地颂讲记
初 地——欢喜地……………………………………… 3
第二地——离垢地……………………………………… 22
第三地——发光地……………………………………… 34
第四地——焰慧地……………………………………… 46
第五地——难胜地……………………………………… 62
第六地——现前地……………………………………… 76
第七地——远行地……………………………………… 84
第八地——不动地……………………………………… 115
第九地——善慧地……………………………………… 123
第十地——法云地……………………………………… 133
二十空讲记
一、内空………………………………………………… 139
二、外空………………………………………………… 142
三、内外空……………………………………………… 145
四、空空………………………………………………… 147
五、大空………………………………………………… 150
六、胜义空……………………………………………… 152
七、有为空……………………………………………… 154
八、无为空……………………………………………… 155
九、无边际空…………………………………………… 156
十、无始无终空………………………………………… 157
十一、无行空…………………………………………… 159
十二、自性如如空……………………………………… 160
十三、一切法空………………………………………… 161
十四、相性空…………………………………………… 162
十五、无所缘空………………………………………… 163
十六、无之自性空……………………………………… 164
十七、实空……………………………………………… 165
十八、无实空…………………………………………… 166
十九、自之性空………………………………………… 166
二十、他之性空………………………………………… 167
如何悟入真实之次第 …………………………………… 169
吉祥愿 …………………………………………………… 194
附录一:十地颂………………………………………… 196
附录二:二十空偈……………………………………… 198
附录三:《五字真言讲录》摘录 …………………… 200
《十地颂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