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說什麼上帝造世界了,這些無中生有的東西,我們說空,它這些都是自性空,它是沒有的,以空來除有,以有來除無,這個佛的宗派都有這個,應成派也有的。但是,應成派特殊的,就是說除了現相以外都不是實有的,那麼就是說一切都是緣起法,除了它表面顯現的那個現相之外,就是緣起的法之外,它自性是沒有的。知道這是現相的意思就能夠除有邊,就在緣起裏邊除有邊。這個也很好理解嘛,緣起自性空,緣起的現相是有,但是你就在緣起的現相裏邊會知道它自性空,爲什麼?如果它不是自性空,它就不能緣起,正因爲它自性空,才能緣起。
這裏,我記得有一段很好的我沒有講,這裏我們就補充一下。真正了解緣起的道理之後,會對因果會得到更強烈的定解,越是你對緣起的道理懂得多,你對因果的信心就越殷重,就是說越是對緣起空性的法懂得多的話,越是講因果,對因果非常承認,不象那些得了空性之後,因果就不要了,這個是錯的,越是知道緣起,對因果越會尊重。從善因生樂果,這是法相的話,我們一般外行的話,善因得善報,得善的果,果沒有善惡的,只能是樂苦,善的因生樂的果,惡的因生苦的果,這是一點也不亂的,這就是根據緣起規律來的。
那麼我們知道緣起的自性就是自性空,因緣和合雖然在名言裏邊是有的,就是世俗谛裏是有的,是不欺诳的,是合理的,這樣子就在自性空緣起裏邊也可以知道輪回也好,生死流轉和還滅涅槃的一切因果都是不會錯的。那就是證得空性的人對因果越來越有信心的。爲什麼這樣子?這裏有一段我們要補充一下的,就說是假使有自性的話,一切緣起就破壞掉了。假設一個麥,我們種的麥的種子,它是有自性的,什麼叫自性呢?它是不會變的,它自己不要靠因緣的,不會變的,可以自己獨立存在的,那麼如果麥的種子有自性的,它能夠獨立存在,那把它丟在地下去,它還是麥,不會長苗的,芽不會長出來的。如果小孩子是有自性的,那他永遠是小孩子了,他不會長大了,不會成人了。
過去也有一些外道,他認爲人總是人,天總是天,也是執著這個有自性了,人就是天上的人,他死了之後還是人,天上的人死了之後還是天,地獄的人永遠是地獄。印度的四個種姓就是這樣的,下賤種你生生世世都是下賤種,婆羅門種、刹帝利種你生生世世都是上品了,這就是從這些不正之見來的。把因果的體系全部都破壞掉了,如果自性有一點的話,那麼整個的因果的體系也是受了幹擾了,正因爲自性一點也沒有的,那麼整個的緣起因果一點也不錯,所以越是知道自性空的人越知道因果緣起不謬。所以說,我們前面所說的野狐禅,這個禅師搞錯了,以爲證了空性之後因果就不要了。凡是真正證了空性的人,對因果的心是極殷重的。我們就看大德好了,印光法師修證很高,但是他對講因果非常嚴謹,過去那些大善知識都是這樣子的,凡是有修證的人都不會忽略因果的,一絲不苟的,宗喀巴大師整頓佛教,他自己是證了空性的人,但是他對別解脫戒,一絲一毫,哪怕是濾水囊這些東西都一絲不苟地去做的,並不是說證了空性,這些不要緊的,都是無所謂的,不是那樣子的,越是證了空性的人,越是對因果信心越堅定,這個是決定是如此的。我們前面也講過的,如果你碰到的人,他說他證到空性了,他對因果是不在乎的,不注意的,對善的事情不肯做,對壞的事情隨便做的,這個人勸你們不要去親近他。也是說,我們選擇善知識的時候就是要注意的事情。
因果緣起和一切法自性空兩個是相輔相成的,就是兩個不但是沒有矛盾,而且是互相依靠才能夠成功的,這就是應成派的中觀見,也是佛所歡喜的道,也是真正能夠出離生死的正見,這個很重要。現在回過來,在緣起當中能夠知道它沒有自性,就是說,勝義有的跟自性有我們把它排除了,以有來除有邊,自性空,就是說它自性是空的,但是還不排斥除了自性之外還有其他東西,緣起,那就是說,以空來除斷邊,這是應成派的特色。其他的以有、以緣起來除斷邊,以空來除有邊,而應成派可以用緣起來除常邊,以空來除斷邊,這個是應成派所特有的,也是值得我們自己要知道的。一切法都是緣起和合而生的,它自己一刹那也不能自己獨立存在的,沒有其他的緣起條件呢,它這個法就不能存在的,所以叫自性空。
應成派就是說,這個是因明的問題,有些講起來太高了一點了,但是我們因爲要介紹應成派的殊勝之處呢,也得稍微提一下。在97頁,應成派以“無實有,是緣起故”就是芽,就是一切法,用芽來作個比喻,是沒有自性的,沒有實在有的,是緣起故,是因,“芽無實有”是宗,那麼這個緣起,是緣起故,因爲是緣起可以除斷邊,斷就是一切都沒有了,它是緣起,是有的,它芽的自性是沒有的,是因緣和合而起的,是緣起的,那麼除斷邊就除掉了,但是就在緣起的因裏邊也能夠除常邊的,因爲它是緣起嘛,緣起就是因緣和合才有嘛,自性不存在嘛,所以它沒有自性,既然沒有自性就沒有常,自性就是常,不動不搖的,自己獨立存在的,不會變的,它是緣起的固然斷邊除掉了,但是它也能除常邊,因爲它是緣起,正因爲它是緣起,它沒有自性,沒有自性的東西是就不是常的,有自性的東西才是常的,這正是應成派的特殊處。它一句話雙關的,既能破有又能破無,這個就高出佛教的其他宗派。有的人就不高興了,你們黃教總說你們黃教高,我們的教派不夠,其他我們教派什麼東西比你們高得多。對于這些我們說,並不是爭一個輸贏的問題,這是個嚴謹的問題,是出生死的問題,你如果開玩笑搞錯了,你證都證了,你打口頭官司你打贏了,但是你不能叫人家出生死,這個事情你怎麼辦?這個我們不能從爭人物是非方面看問題,就是要看這個法是不是佛所說的最高的道,是佛說的最高的道,不管是什麼派都要尊重它,不是佛說的道那麼我們就要順從佛所說的最高的道,用服從真理的眼光來看問題,不要從宗派見,自他是非方面來看問題,這個我們希望大家要知道。
那麼什麼叫斷邊和常邊呢?在佛教裏邊,中觀宗,當然這是標准的說法,在世俗谛都沒有的叫斷,勝義谛沒有不叫斷,自性沒有,但是緣起還是有的。但是世俗谛的緣起都沒有,這就是什麼都沒有了,這叫斷邊,所以說所謂斷邊就是世俗谛裏邊什麼都沒有了——斷邊。那什麼叫常邊呢?有自性,勝義谛裏還有它,這就是常邊,不但是勝義谛有它,世俗谛裏也不能有自性,應成派和自續派的差異,兩者都是中觀宗,就在一點有一個重要的差異,就是自續派裏邊世俗谛裏邊一切法有自性,而應成派就是世俗谛也沒有自性。這是高它一層的地方。這是我們講到應成派的特殊處就介紹了這一些。
下邊,就是說,既然緣起和性空的關系如此,那麼我們就可以回歸到龍樹菩薩的《中觀論》裏邊,它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正因爲空性的道理,一切法得成,那就是說,正因爲一切法自性空,它才能變化,如果一切法自性不空的,那它就僵化了,不能變化了。一個舞臺上堆滿了東西,你怎麼去演戲呢?正因爲舞臺是空的,你什麼戲都能演出了,這是比喻,不能把它執得太厲害了。因爲一切法自性空,什麼緣起變化都可以一絲不謬地體現出來,如果說一切法有自性的,有一點點自性的話,一些緣起法的因果就會受到阻擾,如果全部是有自性的,僵化不動的,那什麼緣起都起不來了。所以說,正因爲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心經》裏邊大家天天念,講的時候也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我們可以知道了。色是緣起,緣起就是空性,“空即是色”,這個空就是是色的自性,色是緣起法,它的法性就是空性,這個空性就是色,色本身就是空。這些道理如果不通過中觀的注解呢,你講得恐怕似是而非吧。我記得我們以前在溫州住了兩年,在妙果寺,後邊有個中臺山,很多人,耶稣教也在傳道,佛教的居士也在講經。有一次,有人告訴我,有個人在講佛教的《心經》——這個是不是居士我也不知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他怎麼說呢?他說你看這鍋水,水是色法,是物質,你把它一燒,它化成水蒸汽了,鍋就空了,“色不異空”,這個對不對啊?恐怕我們聽了叁主要道,你自己會解答了吧。水化成水蒸汽,水還存在的,它僅僅是液體變成氣體,並不是說它消滅了,而且我們說“色即是空”,當下即是空,並不要把火燒了才空,你把一棵柴燒成灰了,你說柴即是空,那哪是空,你火加上去,因緣和合,它變成灰了,並不是這樣子講的。
如是叁主道諸要,子能如實通達時,
當依靜處起精進,速疾成辦究竟願。
此是多聞比丘洛桑劄巴貝(善慧名稱吉祥)爲親侄擦廓阿旺劄巴(語自在稱)所作的教誡。
這裏我們講最後一科,就是勸大家修行。“如是叁主道諸要,子能如實通達時,當依靜處起精進,速疾成辦究竟願”,這是宗大師對他的弟子寫的,要他這樣子叁個主要的道的那些要點,你如果能夠真正如實地通達、不是假的通達之後,應當怎麼樣呢?不是我通達了,我到處亂說去了,做法師去了,講經去了,拿紅包去了,這不對。應該依靜處起精進,那就是去阿蘭若,要去閉關去了,好好地修行,速疾成辦究竟願,趕快成辦究竟的願,成佛度衆生的大願,這個東西拿到了,你成佛度衆生才行。有的人說,我來不及了,要去坐山閉關去了,你這叁個還沒有拿到,你去閉關,不出魔障是不大可能的。我們真正把叁主要道拿到了,那修什麼法有保證了,沒有問題,生圓次第、大圓滿、大手印你去修好了,可以很順利速疾成辦究竟道。如果你這個還沒有,請你慢慢地,把這個弄懂再說。
此頌是宗喀巴大師出于悲愍愛護對我們後學所作的教誡。他說,如果把前面叁主要道重要的意思先由聞所成慧,聞慧,就是聞所成的慧,聽聞正法得到的智慧,假使一個正確的認識,得到通達了,其次閉關斬斷現世的藤絆,少欲知足,那麼你得到這個法之後要好好地住茅蓬了,把世間的事情放下,少欲知足,生活要極簡單,少事少業,不要去做那些事情,盡量地減少,好好地修,怎麼修呢?聞下邊就是思,經過甚深的思惟,我們不是說依止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經過思惟之後,把我們學到的聞慧深刻進去,滲透到我們內心裏邊去,得到定解,經過思惟才能得到定解,單是聽了法,定解是不一定能夠生得起的。要經過多方面的考慮思惟,然後決定不動搖的見解才能生出來,那麼這個見解産生之後,要在寂靜的地方,就是人少的地方,山林等阿蘭若,好好地精進,不能退懈,就是要精進,好好地去成辦一生的成佛的大願。這個就是說,我們聽了法之後,並不是到此爲止,就完了,下邊還要修。你先把眼睛睜開了,你再走路嘛,聞了法之後,眼睛睜開了,不會錯了,然後你好好地做,按著正確的道路好好地去走。那麼怎麼走呢?就是要遠離那些雜染的地方。住在大城市裏你怎麼修行呢?住在電影院裏修行,除非是修行修到極高度的人可以去考驗,一般初學絕對不能去。寂靜的地方不但是把外境的雜染要除掉,而且內心的雜念也要除掉,要內外寂靜,精進就是要起極大的努力,最後才成辦這個願。前面說過,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得到之後,最高的是修所成慧,就是說要起正確作用斷煩惱的話,決定要從定中來的,如果不是定中的,單是從聞思來的力量,它是會退的。定中來的,就像一個瓷器,經過窯燒了之後,它是堅固了,再開水泡下去,它也化不了,如果沒有經過窯燒(定火)的話,這個坯基擺在水裏就化掉了。
真正要起作用,要定中得到,要定中得到這個修所成慧。那才能斷無義,才能斷生死。那麼,定從何來?從戒而來,所以說《菩提道次第》告訴我們,真正的一切戒是解脫的根本,是了生死的根本。這裏怎麼說戒是了生死的根本呢?我們不是說無自性空性慧是了生死的根本嘛,我們講得很清楚,怎麼又是戒,戒能夠生定,定才能夠生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這個大家都知道,你沒有戒,你慧從何而來?不是從定中出來的慧,會退,會改變,會變色,所以說我們真正要得到這個無漏的空性慧,起真實的作用,斷煩惱,出生死,那非得要從戒下手不可。由戒而生定,由聞思的慧在定中的觀察,修,然後得到修所成慧,這修成的慧,因爲有佛的無漏的法的等流,産生無漏的智慧,就是般若的智慧,這個智慧可以使我們出生死脫輪回的,成佛度衆生也在這裏。
所以說,我們真正下手還要補充一個東西,把戒好好地持好。不論是在家出家的,都有戒嘛,在家的有五戒八戒,尤其是受了菩薩戒的。出家的一下子叁壇大戒都有了,比丘戒、菩薩戒全部有了。這個戒如果不學好的話,你想得定,那是夢想,恐怕下地獄還有份,所以說真正要修行還得從戒下手,從戒下手,從聞思下手,這是雙管齊下,不能偏一方面,聞思是重要,但是持戒也重要,持戒和聞思到最後就結合了,聞思最後是修,修就是定産生出來的,所以說,戒定開始的時候好象和聞思是不相幹的,但是戒定在把聞思加上去之後,最後在定中把聞思的智慧經過觀察、推求的話,就産生修所成慧,才真正斷煩惱的智慧出來,所以說我們要得到無漏的、了生死的、無我的慧,固然聞思是要緊,戒也不能缺,所以我們鼓勵大家,好不容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最高深、最究竟的佛法我們也沾了邊了,不說懂了吧,至少也聽到一點了,種子也下去了,那麼我們要努力了,當依靜處起精進。大家要跑到山裏去,不可能,就是說盡量把那些不相幹的事情就不要做了,那些看電視,跳舞了不要去了,好好地在家裏,多修一點,不是很好嘛。這樣子我們可以把菩提道越走越進,菩提大願也總有一天會完成。如果說,不精進的話,那就白白地浪費這個暇滿的人身,以後什麼時候再得到就沒有包票了。
今天,因爲本人經過昭覺寺,承監院師的邀請,我就給大家結一個法緣,希望靠這一個緣,我們共同努力,一起快快地成佛,最後達到度衆生的這個大願!好,我今天就講到這裏。
(吉祥圓滿)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徳 回向遍一切
吾與諸衆生 罪障盡除滅
根支叁昧耶 諸戒有缺犯
仗法真實力 雪除還清淨
上師勝金剛 諸佛體性主
願一切時處 以悲心覆護
啓迪除愚蒙 速圓無上覺
持教拔沈迷 安住于佛心
《叁主要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