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頌講記
智敏上師講述
昨天我們把菩提道次第求加持頌講完,今天要接下去講《十地頌》跟《二十空》。我們要補充一點。昨天講的人身難得,大義圓滿不容易得到,是最極難得的事情。我碰到一些人,他跟我說,“這個人身不難得,現在世界上人多得很,還嫌多了,不要那麼多人生出來”,好象是得人身並不難。我們說的難,是說這輩子是人,下一輩子再做人極難,一點也不錯。我們現在的人來源很多,天上掉下來的不少,地獄裏出來的也不少,畜生報完了投人身的也不少,六道裏邊都有來的,他方世界也有來的。所以表面上看上去是人很多,實際上這一輩子是人,下一輩子再要做人的話,是極難的,這個是佛說的話,一點也不錯的。
另外一個,菩提道次第,修密法也要按次第,宗大師特別強調的就是次第,一定要是下士、中士、上士慢慢地上去。如果要修密法的,那一定要經過叁士顯教的修習,然後進入密乘。在宗大師以前的時候、在宗大師在世的時候,現在也有,有些修密法的不經過顯教,在宗大師看來,次第不圓滿,果也是不圓滿的。所以說真正圓滿的果,一定要從圓滿的次第得到。
今天我們講《十地頌》。《十地頌》講的是修行進入見道以後,再修什麼。每一個地有他的功德,把這些功德一個一個分開了說。假設你(認爲)自己開悟了,登地了,那麼你看這些功德你有沒有,如果有了,還要看是不是跟“無自性空”相結合的。在大乘的菩薩道裏邊,十地是見了道以上的,空性已經證得,開始進入初地證到一分,二地再加一分,慢慢地增加,但是空性都是證到的,不能說沒有證到。他在修的時候,一切法自性空的般若都帶著有的,所以說在修當中絕對沒有執著。每一個地有他一定的成就的功德。
《十地頌》在《五字真言》的注解裏邊有兩個樣子,兩個樣子基本相同的。但是在《現觀》裏邊又是一個樣子,當然是大同小異,而我們真正根據《大般若經》,又有一點差異。我們今天想把這些都介紹一下。照我的看法,真正應當依據《大般若經》,因爲《十地頌》是從《現觀》裏邊來的,《現觀》是解釋《大般若經》的,那當然以經爲主。藏文《大般若經》有沒有我們還不清楚,反正我們是根據漢文《大般若經》的第一會(四百卷),《大般若經》跟這個《十地頌》是完全配合的。《現觀》也好,《五字真言》也好,都是出于《大般若經》的原文,應當是以經爲主,這是我的看法。
現在先把《十地頌》的文略略地銷一下。
初地——歡喜地
一 二
全修治十種 初地得成就 淨勝意二利 諸有情平等
叁 四 五 六 七
全施能依止 樂正法所緣 心常欲出家 于佛身歡喜
八 九 十
闡教破驕誠 愛樂此十法 自性無所緣 修治地應知
“全修治十種,初地得成就”,修治這十種功德,成就初地菩薩的地位,下邊是十個。這個“一、二、叁、四”,是根據書上標的,《現觀》跟這個有一點差異,但是大同小異,少部分有點不同,《大般若經》裏邊也有少部分有所不同,我們講到的時候再看。
“淨勝意二利,諸有情平等,全施能依止,樂正法所緣,心常欲出家,于佛身歡喜,闡教破驕誠,愛樂此十法。”對這十個法,非常之愛樂,本心歡喜這十個東西的。“自性無所緣,修治地應知”,他修這個法是緣起,但是它的本性空,登了地的菩薩都知道。雖然這樣子歡喜這十個法,但是知道一切法是自性空的。
“全修治十種”,“修治”這兩個字,海公上師的解釋,說登地菩薩有他的大悲心(菩薩道當然是從悲心出發的,菩提心是以大悲爲主生起來的),但是大悲心跟一切法無自性空的智慧兩個是相攝持的,這個叫“修治”。所以這個“修治”跟我們凡夫的“修治”不一樣。凡夫修治,布施就是布施;在菩薩布施是叁輪體空,知道它本性是空,但並不是空了就不布施,自性是空,但布施的事情是要做的。緣起不礙性空,性空不礙緣起,在這個情況之下的叫“修治”。十地菩薩的功德都是“修治”,都是自性空跟度衆生的大悲心相結合、相攝持的,所以這十個地都有“修治”這個話。
這個頌的最後一句,“自性無所緣,修治地應知”,這是總結,前面十個功德,做的時候都能知道它自性是空,無所緣的,沒有十個真正實在的對象,這就是“修治地”。初地如此,後面的二地、叁地乃至十地、佛地都是如此,修這些功德都不著相,都知道它自性空。我們前面說過,初地圓滿的是布施波羅蜜多,所以說是“全施”。
“一淨勝意二利”,根據海公上師的說法,把“淨勝意”拆爲兩個:“淨意”和“勝意”。“淨意”,清淨的意,就是清淨的出離心;“勝意”就是不思爲自利,自利利他,主要還是利他。所以“淨勝意”一方面是清淨的出離心;一方面又是利他(悲心、菩提心當然是利他)。這就是“淨勝意二利”,自他二利。所謂“淨勝意”,那是登地菩薩的意樂,他的意樂是清淨的,就是已經證了空性;他雖然證了空性,但又不是二乘。二乘證了空性就算了,自己了了,衆生的事情是隨緣而度。能夠碰上的就度一下,碰不上的那就算了,不管了。
菩薩就不是這樣的。“勝”,殊勝,超過二乘,他還要利他,雖然知一切法自性空,但是不離利他。那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知道自性空,本來衆生是沒有自性的,但並不是說衆生沒有自性就不度了,還是要度。因爲在菩薩的眼裏衆生是無自性,而在衆生的本分上,他看到自己是有自性的,你爲了要度衆生的執著,你還得要度他。雖然看到他自性空,但是因爲衆生沒有空,所以還是要度。這是“淨勝意二利”,清淨的心,一方面是出離的,一方面又是不執著的,不著相的;殊勝的意,“二利”,作自他二利的事情。“二利”就是自他出離生死。這是第一種。
“二諸有情平等”,一般說是修四無量心,一切有情都是平等平等,都是慈悲喜舍,一樣的、沒有區別的。這個也是要證得空性才做得到,一切衆生本來是自性空,空中就沒有差別。從空的基礎上,要修四無量心就比較容易;而我們凡夫以執著的心,那就困難了,怨就是怨,親就是親,界限分明,不容易把他平等起來。我們前面講的“平等性智”就是這個東西,證了空性之後就能夠“有情平等”。
“叁全施”,初地是布施波羅蜜多圓滿,所以這個布施是全部的都能施。“財法無畏及慈施”,五方佛戒裏有這一條。一般的就是財施、法施、無畏施,這裏再加一個慈施,就是圓滿的施,在初地是完全圓滿。一共是四種施。
“四能依止”,初地的菩薩對依止法全部能做到,對善知識恭敬承事,該做的都能做到。假使做不到的話,你說開悟、登初地了,靠不住。
“全施”也是一樣(這些都是標准),假使是初地菩薩,他的內財、外財(內財就是自己頭目腦髓,外財就是一切妻子兒女、金銀財寶)都能施,都能夠舍掉;法施,有人來求法的,都能布施。當然是要對機了,有些不是密器,施密法就不行。無畏施,衆生有怖畏的,可以施他無畏,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就是無畏施,你哪裏有苦,他可以使你不苦,你哪裏害怕,可以使你不害怕,無畏施;慈施,給你一切的快樂。
這樣子所有的施都能做到,又能夠依止善知識,照依止法一點不錯地做,這是初地菩薩的相。如果沒有這個相的話,不行。這十個相,都是初地菩薩做到的,“淨勝意二利,諸有情平等,全施能依止……”。
“五樂正法所緣”,對佛的法歡喜。凡夫歡喜五欲,而初地菩薩歡喜佛所說的法,對佛的法非常地愛樂。在《大般若經》裏邊特別地強調,愛樂佛的法、無上的法、佛乘的法、菩薩乘的法;對一切凡夫外道的東西當然不歡喜,對聲聞、緣覺的也不樂,只是愛樂如來的大乘的法,這個是于正法愛樂。
“六心常欲出家”,這個也是初地菩薩的相。《普賢行願品》也有,“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凡是真正的菩薩修行,都是想出家的。“心常欲出家”,到初地菩薩的時候已經完成了這個功德,他的心經常願意出家,即使現在家相,他的心還是幹淨的。就像維摩诘一樣,“雖有妻子,常修梵行”,雖然表面上看見他有妻子,但是他經常修的是梵行,清淨得很,所以這些是菩薩境界。像初地菩薩,他心裏是歡喜出家的,他厭離在家的牢獄,那些喧雜的地方,歡喜佛的法,清淨的出離。他這樣子清淨的出家的心,無能爲礙。我們凡夫,你想出家,父母不同意那就是不行。我們第一年來的時候有一個青年,他父母沒有同意,自己跑出來,他說他的父親是很暴躁的,那麼他就害怕他的父母知道,跑到靈岩山躲起來了,結果在靈岩山還是給抓回去了,現在在公共汽車公司工作。這就是說凡夫有阻礙,但是初地菩薩,“心常欲出家”,也沒有阻礙,想出家就出家,一切阻礙都可以排除,這是初地菩薩的功德。
“七于佛身歡喜”,對佛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起極大的愛樂心,歡喜心。從初地開始一直到成佛,對念佛的意樂心,從來不放失。擴大一點地話,不但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身,對佛的法報化叁身經常生起意樂歡喜的心。那就是對佛的功德看到了。我們現在對佛的功德看不到,人家說佛的功德大得很,爲了自己要求保護,于是也去磕兩個頭,真正佛的功德你知不知道呢?聽人家說的,今天人家說佛了不得,你去磕頭;明天人家誹謗了,說不行,那你又去反對了。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很多人本來…
《十地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