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地頌講記▪P9

  ..續本文上一頁夢想”你看一看,就是要證空性。證了空性之後,就遠離顛倒夢想;如果你不證空性,一個顛倒夢想擺在那裏,你要想遠離的話,難得很。

  (離劣慧)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猶豫?”十地頌是“劣慧”,在《大般若經》裏邊是猶豫,劣慧和猶豫還是一個東西,對一切法不能起決定心——劣慧,下劣的智慧。“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猶豫?”“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觀猶豫事都不可得”,也是得到空性。什麼可以值得猶豫的事情都沒有,那麼你什麼猶豫呢?根本就談不上猶豫了。我們說要遠離貪欲,值得你貪的東西本性空,那你貪什麼,沒有什麼好貪的;那麼值得你猶豫的事情自性沒有,那你還有什麼猶豫呢?所以這個劣慧也不會生起來了。

  

  (煩惱忍)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貪瞋癡?”這是說“煩惱忍”,煩惱忍在經的原文是遠離貪瞋癡,貪瞋癡不會再生起了。“善現,若菩薩摩诃薩都不見有貪瞋癡事”,貪瞋癡這個事情自性空,當下沒有這個事情,那你還怎麼起呢?有那個事情,你才會起那個心;沒有那個事情,你怎麼能起得了?不起了。所以這是從空性上徹底消滅那些貪瞋癡。煩惱也是看煩惱本性空。所以說真正的大乘都是要觀自性空的,自性空了之後,才能滅得掉,自性不空,什麼都滅不掉,煩惱也滅不掉,這個生死也滅不掉的。

  第六地——現前地

   一 二 叁 四 五 六 一 二 叁

  施戒忍精進 定慧悉圓滿 遠離聲緣樂 無緣怖心斷

  四 五 六

  乞求不厭戚 諸物舍無憂 求者矯诳斷 正得第六地

  “施戒忍精進,定慧悉圓滿”,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都圓滿,這是第六地的。第一地布施圓滿,第二地持戒圓滿,到了第六地,般若圓滿,加上前面圓滿的施、戒、忍、精進、定,全部圓滿。這六度在第六地都徹底地圓滿了。“遠離聲緣樂”,聲聞緣覺的意樂心遠離了。“無緣怖心斷,乞求不厭戚,諸物舍無憂,求者矯诳斷,正得第六地。”第六地是現前地,般若已現前。

  “一施二戒叁忍四精進,五定六慧悉圓滿”,從初地到現在第六地,般若波羅蜜多圓滿以後,這六個波羅蜜多全部圓滿。

  “遠離一聲二緣樂”,聲聞、緣覺的意樂心,這個時候已經徹底沒有,遠離,再也不會退入二乘。于六地以上的菩薩,大乘見是決定的。

  “叁無緣怖心斷”,對一切法空的道理,自性無所緣,本來所有的法,你踏踏實實有一個法可以緣,但所有的法自性空,在《入中論》裏邊就講的,這個自性空有的外道聽到害怕,就像這個空間,空無邊際(如果你在五臺山可能會有這個感覺,五臺山我們勞動之後,山頂上割草,割得累了,休息一下,仰著頭看這個天,整個的這個藍空,就象自己在太空之中,那就是有恐怖的感覺,好象在裏邊沒有抓撓的了)。那麼外道看自性空,就起這個恐怖心,一切法都沒有了,什麼抓撓都沒有了,那還了得啊!六地菩薩對一切法沒有自性、沒有所緣的那個境界,空性見,不生恐怖。“無緣怖心斷”,無緣,一切法自性無、無所緣,這個恐怖的心斷掉了,再也不會恐怖。

  “四乞求不厭戚”,來求的人不厭煩他,也不害怕,要給什麼就給什麼,這是布施波羅蜜多的事情。六地並不是布施不管了,還是達到最高成就,來求的人,隨你要求什麼東西,不厭他,也不害怕,要眼睛就眼睛,要頭就頭,沒有害怕的。

  “五諸物舍無憂”,一切財物,內外的財,歡喜地布施,沒有憂、沒有愁。我們現在的凡夫,人家跟你要個東西,表面上,“啊,你拿去拿去”,心裏邊舍不得,愁憂。拿一點東西尚且舍不得,心裏要生煩惱,要大的東西,幹脆不給了。要你的眼睛,要你身上割一塊肉來吃,那還了得了?直接就罵起來了。這個就是凡夫。

  菩薩戒裏邊說,要割身肉去供養人家,這是登地菩薩的事情,到六地菩薩就根本不在乎了,一切東西,外邊的財物,內身從肉到頭目腦髓,你要求的話,不但是布施你,歡歡喜喜地布施你,一點也沒有愁、沒有憂、沒有恐懼。這是布施波羅蜜多跟精進波羅蜜多徹底圓滿的表現。那就是登地菩薩的事情。所以我們學過菩薩戒,在沒有登地之前,燃燈、燃指那些東西是不必做的。做了之後,自己沒有生歡喜心,菩薩看了你受苦也難受。人家不了解的人看了佛教害怕:佛教裏邊,手了什麼東西都割掉了,幹什麼的?對佛教就不敢親近了。這個沒有好處。不是那個時候,不要做。

  “六求者矯诳斷,正得第六地”,來求的人,好心求的固然有,有些人壞心求的,以貪心來求的,所謂煩惱心來求的,或者是故意來試試你而求的,“矯诳斷”,來求就給,沒有什麼用一種方便手腕或者是騙騙他,叫他不要求,或者不給,或者是騙他沒有,或者是用其它的不真實的方式拒絕他的要求,沒有。有來求者,總是無矯無诳地,恭恭敬敬地,歡歡喜喜地布施。在第六地裏邊,好幾個是強調布施的事情,那就是說六個波羅蜜多貫穿在第六地,全部圓滿的。

  《大般若經》裏邊這麼說:

  (施戒忍精進,定慧悉圓滿)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六波羅蜜多?”“善現,若菩薩摩诃薩圓滿六種波羅蜜多,超諸聲聞及獨覺地。又住此六波羅蜜多,佛及二乘能度五種所知海岸,何等爲五?一者過去,二者未來,叁者現在,四者無爲,五者不可說。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六波羅蜜多。”這個意思更深一層。圓滿六波羅蜜多,超越一切聲聞緣覺的,完全是大乘的事情。另外,能夠超度五種所知的彼岸,有五種東西可以超越,過去、未來、現在、無爲法,還有不可說法,這五種都能夠超越,本來不能知的東西都能知。

  (遠離聲緣樂)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聲聞心?”“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作如是念:諸聲聞心,非證無上大菩提道,故應遠離。是爲菩薩摩诃薩應遠離聲聞心。”聲聞的心不能證菩提的,所以他絕對遠離。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獨覺心?”“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作如是念:諸獨覺心,定不能得一切智智”,不能成佛的智的,所以要遠離。爲了求大菩提,聲聞緣覺雖然好,要放棄、遠離。“是爲菩薩摩诃薩應遠離獨覺心。”

  (無緣怖心斷)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熱惱心?”熱惱心就是這裏的“無緣怖心斷”。“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作如是念:怖畏生死熱惱之心,非證無上正等覺道,故應遠離。”菩薩摩诃薩害怕生死的心不要有,就是說爲了度衆生,不要害怕這個,不要有害怕生死的熱惱心。熱惱心就是煩惱心。但是我們這裏“無緣怖心斷”,意思有點不一樣。

  (乞求不厭戚)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見乞者來,心不厭戚?”看到跟你要東西的人來了,心不厭戚。不厭離他,也不憂戚。“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作如是念:是厭戚心,于大菩提非能證道,故我今者定應遠離。”人家來求,管你合理不合理的,心不要生厭離心、厭惡心,也不生不舒服的心。怎麼說的呢?菩薩摩诃薩他這樣想的:這個厭戚的心對修大菩提,不是證菩提的道,是妨礙菩提的道。不能要厭離心,應當遠離這個心,厭戚心要遠離。“是謂菩薩摩诃薩見乞者來,心不厭戚。”

  (諸物舍無憂)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舍所有物,無憂悔心?”“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作如是念:此憂悔心,于證無上正等菩提,定爲障礙,故我應舍。”憂悔的心,你舍了東西之後,心裏愁憂,或者追悔,該不該給的,“這個東西我自己要的,給了心裏很不高興”,這個心一定沒有。爲什麼沒有呢?因爲他看到這個憂悔心對證無上菩提是妨礙的。你如果有憂悔心的話就證不到菩提,那你爲了要證菩提的話,趕快舍掉這個憂悔心。給了就給了,不生憂悔。

  (求者矯诳斷)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于來求者終不矯诳?”對來求乞,跟你要東西的人,沒有矯诳心。“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作如是念:此矯诳心,定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道。”你以矯诳的心,以不實的心來拒絕給他布施,決定不能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菩薩摩诃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作是誓言”,菩薩摩诃薩從一開始,初發菩提心之後就開始作這個誓言,“凡我所有,施來求者,隨欲不空。”他開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時候,就這麼發誓的:凡是我所有的東西,只要有求的,隨你求什麼,不空,都是滿你的願。當時你發了心,才發心的時候就這麼發願的,“如何今時而矯诳彼?”怎麼現在反而是要騙起他來了,故意作一些不實的樣子要來拒絕他的要求呢?所以菩薩摩诃薩決定于求者不矯诳,有什麼給什麼。這些都是大菩薩的事情,我們現在做不到,但是發個心將來要做到。不要說“我做不到,我永遠做不到,我不做”。那你成佛的就斷掉,不能成了。

  第七地——遠行地

  (應斷)一 二 叁 四 五 六名色 七 八 九 十谛十一緣

  執我及有情,命士夫斷常,相因等諸蘊,處及諸界等,

  十二 十叁法執 十四法理執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貪著住叁界,貪心遍滯沒,執叁寶及戒,于彼見實失,

  十九 二十

  空性倒诤斷,及違空性等。凡此二十斷,彼七地應得。

  (應修)一空二無相叁無願 四 五 六法七情等 八

  知叁解脫門,及叁輪清淨,悲心等無染,法平等理一,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叁 十四

  無生忍及智,說諸法相一,滅除諸分別,想見煩惱離,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奢摩他心定,毗缽舍那能,心調伏寂靜,…

《十地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五力往生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