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無著慧,
十九 二十
貪地無愛染,彼刹等遊行。此諸體自性,即所宣二十。
二十個過失斷掉,二十個功德修成,那就證七地,條件很高。
應斷二十
“一執我及有情、命、士夫”,七地菩薩對“我”、“有情”(就是士夫,數取趣,都是一樣的東西),這些都沒有自性,不會再執著。這些都要放下,能夠斷掉,士夫、我、有情這些東西,都再不執著。“命”執,有命的,還是有情。“士夫”,還是有情,就是數取趣。
“二斷叁常”,二邊也能離,不執常邊,也不執斷邊。世界是常,世界是斷,或者我是常,我是斷,外道就專門想這些東西。一般的外道都執常見,這個我是常的,雖然流轉生死,將來有一天能夠永生,能夠得到永遠不死,得永生。我們說常也好、斷也好,都是有東西才有常斷,現在我本身就沒有的,有什麼常斷呢?我記得,有一個比丘,很出名的,有一個國王就問他:到底我是常的還是斷的?他就反問國王,他說:你禦花園裏邊一個無花果樹,他開的花到底是紅的還是黃的?國王說:我這個禦花園裏邊沒有無花果樹,什麼紅的、黃的不會有的。他說:一樣的,補特伽羅這個我本來是沒有的,怎麼說常的斷的呢?這個國王開悟了。那麼這些是本來沒有自性的東西,常斷當然都是永離了,執常也好,執斷也好,都是空執。
“四相五因六等七諸蘊,八處及九諸界十、十一等”,相是執我等相,外相。因是産生我執的因,這也是沒有自性。我這個相,本身我體都沒有的,有什麼相?因當然也不可能。蘊處界,就是自性空。
“十二貪著住叁界”,叁界住,執著叁界可以在裏邊住,就是七識住,九有情居,執著有可住的地方。自性空,沒有可以住的。一切都是無常,性空,要出離。什麼叫出離呢?知道他自性空,就是出離了。你如果執著有這麼個東西,要跳出去,從這裏跳到那裏,那這個不是真的出離;你知道他是自性空,不執著他,就是出離了。所以說真的出離,行菩薩道,高級的菩薩道,“不入叁界也不出叁界”,就是文殊菩薩的願。叁界裏邊,你不執著那些煩惱,不執著它實有自性,那就是已經出離;但是你因爲要度衆生,就在叁界裏邊度。
“十叁貪心十四遍滯沒”,“貪心”,起貪著心。“遍滯沒”,到處粘住,這裏也打不通,那裏也解脫不了,“遍滯沒”。
“十五、十六、十七執叁寶及十八戒,于彼見實失”,這個是四證淨,見道之後,對佛法僧戒能夠産生真實的功德,都證到。這裏是“執叁寶及戒”,這四個東西執著實在有的。我們說緣生的功德是有,但是同樣沒有自性。如果執著實在有這個東西的話,也是執著。海公上師的意思,他是從低的層次先跟你說一下,要看真正佛法僧戒的功德,不要執外相。佛像經書裝潢得好的,現在臺灣來的什麼精裝本了,聽聽很好,歡喜得很。你到底歡喜書啊,還是歡喜裏邊的經啊?不要顛倒了。書呢,當然是莊嚴佛經的,裝訂得好,是對的,但是不要舍本取末,只是執著它紙張好、裝訂好、印刷好,它裏邊講得好不好不管。這個就錯了。所以說真正要看到叁寶的功德,不要去從佛像雕刻得好不好,經書裝潢得好不好,僧人的樣子好不好,不要這個地方去看。這是從低層次說。高層次說,叁寶的功德是要知道,但是對叁寶不要執著實在,不要執著有自性,也要知道自性空。“于彼見實失”。
“十九空性倒诤斷”,他認爲空性破壞有。有的人執個空,這個空是破有的,那麼空有就起鬥诤了。因爲執了空,他認爲跟有是相違的,也破壞有的,沒有這樣的鬥诤,“空性倒诤斷”。
“二十及違空性等”,也有同樣的,有些人執著空性跟世間是相違的。海公上師說一個比喻,佛說的一切法空,講空的目的,就是教你不要執著那些壞的事情,不要做壞事,要修善。他就說一切法空,因果也沒有的,壞事盡做,沒有關系。這個就搞錯了。這些顛倒的爭執,就是對空性不理解,像這些都要斷掉。這是第七地應當斷的這些過失。
應修二十
“一、二、叁知叁解脫門,四及叁輪清淨”,叁解脫門,我們學過《俱舍》知道,空、無相、無願是叁解脫門。我們要達到解脫,從空門進也可以,從無相門進也可以,無願門進也可以,這叁個都通解脫的門。我們的叁門裏邊就是解脫門。得了解脫門之後,就是真正得到解脫。這是歡喜,最大的歡喜,解脫。海公上師說,空解脫門是外空,無相是內空,無願是內外空。“內空外空內外空”,這是可以配的。空是觀外境空;無相,沒有我相是內空;無願,世界上不起執著一些要求,內外空。修這叁解脫門,就能得到叁輪清淨。
“五悲心六、七等無染”,一切有情起悲心,“等”,平等心,沒染汙的心。
“八法平等理一”,一切法都是平等。這是寶生佛的平等性,都是空性,當然平等的。我們經常聽到的,《般若經》裏邊,“佛如,魔如,一如,無二如”,佛魔本來最相反的東西,佛的如,就是佛的本性——空,魔的本性也是空,一個空,沒有兩個空,這是平等。佛跟魔還平等起來,其他的不要說了。
“九無生忍及智”,一切法無生,本來是沒有生。這個智慧能夠生起來。第一次生起來,叫忍,到了後來叫智。八忍八智,我們學過《俱舍》都知道。“無生忍及智”,開始生起來能夠忍可,無生,一切法本來是無生,最後得到決定,叫智。
“十說諸法相一”,一切法裏邊都是實相,一相無二相,也是空性的道理。
“十一滅除諸分別”,一切法虛妄分別,執爲它本來是有的。執爲它是實在有就産生很多常斷、一異、生滅等等的分別。你知道它是自性空的話,這些分別自然斷除。
“十二想十叁見十四煩惱離”,他的想跟他的見都是遠離。遠離執著那個相的分別,遠離那個見——薩迦耶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五種染汙見。“想見煩惱離”,一切煩惱,貪瞋癡煩惱都能離。
“十五奢摩他心定,毗缽舍那能”,這是止觀,修止觀,能夠得到般若。從止能夠得到觀,産生般若的這些方便能夠做到。
“十六心調伏十七寂靜”,心裏邊的煩惱,造罪的惡念能夠靜下去。因爲知道自性空的,不會産生這些煩惱的罪惡。“心調伏寂靜”,真正調伏了。
“十八一切無著慧”,于一切法,從色開始,乃至無上正等菩提,都不執著,都知道它是自性空。
“十九貪地無愛染”,一切地,叁界一切地方,都知道自性空,沒有什麼可貪的。
“二十彼刹等遊行”,七地菩薩修行一切佛土隨時隨地都可以示現己身,在諸佛的大會之中,他可以在裏邊現身參與。
“貪地無愛染”,叁界不起貪著。海公上師發揮了這個,我們要帶便講一下。叁界不起貪染,能出叁界,叁界起貪染的話,不能出叁界。怎麼樣子能夠對叁界不起愛染心?知叁界本空,你無所貪,根本沒有貪的東西,你起什麼貪心呢?這個是高層次的離貪。真正離貪是這樣子。海公上師說叁界有貪染的話,就不能離叁界,你假使看見娑婆世界有所取著的,還放不下的話,就不能生西方;你要生極樂世界,要生他方淨土,對現在現實的這個土——就是娑婆世界,不能起半點的貪著。這個就是說修行的人下手要這個地方下。果上,就是他所貪的自性空,娑婆世界本身就是自性空,當下就是西方。這個高層次的,得了念佛叁昧,淨土就在眼前,自性就是彌陀。那個是高層次話,我們現在對初學的人,卻不能這樣子跟他們說,就說你要離了貪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娑婆世界的貪離不了的話,西方是去不成的。
這是七地菩薩要去掉二十個過失,圓滿二十個功德。這裏海公上師是這麼解釋。《大般若經》上的很長。七地的二十個要修的,再略略地重複一下。
“一、二、叁知叁解脫門,四及叁輪清淨”,叁解脫門,空、無相、無願。叁門,寺院的叁門,就是叁個解脫門,不是一座山的山。很多人就說“山門”,一座山的山。那麼廟在城裏邊就沒有山門了?那個是不對的。叁個門,空、無相、無願,這叁個門都能走到解脫。我記得我在一個寺院的時候,有香客問什麼是叁門,他們說大門、天王殿的門、大殿的門,亂七八糟說了叁個,這個開玩笑了。那還有地藏殿,還有觀音殿,那七八個門還不止。
叁門就是空、無相、無願。外境空是外空;內無相,沒有我相,是內空;無願,在這個世間上沒有什麼求願,這個世間是苦集,沒有什麼要求的、要做的,這是內外空。那麼得了空、無相、無願的解脫門,那就是說叁門解脫。自己的叁業,也就清淨。所以說“空無相無願,及叁輪清淨”,叁輪清淨就是說,我們做一切事情不執著。布施不執著能施、所施、中間施的東西,這是在得了七地以上的菩薩能夠做到。
“五悲心六、七等無染”,對一切有情起悲心,這是大悲心的體現。“等無染”,悲心起了之後,平等,一切平等心,沒有染著。
“八法平等理一”,一切法都是平等,平等。那就是說叁乘會歸一乘,都是唯一究竟一乘的,都是平等的,沒有二,沒有叁。這是《法華經》的意思。“法平等理一”。這個在《現觀》裏邊分了兩科。“法平等”,一切法平等。如,就是一切法的空性是平等。“理一”,唯一大乘。這是分兩科。這裏“法平等理一”,合起來,也可以,這是分合的不同。剛才我們講過的,講經的方式可以多種的。初地菩薩可以講一百個樣子,二地的一千個樣子。那麼在《現觀》裏跟海公上師的有小小不同的分判,那個都是可以的。自己也可以發揮,只要跟佛的道理契合,契機契理,都可以用。
“九無生忍及智”,得一切法無生的,那就是阿羅漢了。阿羅漢能夠得無生,一切法無生道理證到。無生智、無生忍。忍,第一次得到,叫無生忍;得到第二次,成熟了,那麼就叫智。所以第一次得到的叫忍,忍可這個道理;第二次已經重複,更熟悉了,就是智。真正成就無生智的,最初是阿羅漢。
“十說諸法相一”,一切法都是…
《十地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