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无着慧,
十九 二十
贪地无爱染,彼刹等游行。此诸体自性,即所宣二十。
二十个过失断掉,二十个功德修成,那就证七地,条件很高。
应断二十
“一执我及有情、命、士夫”,七地菩萨对“我”、“有情”(就是士夫,数取趣,都是一样的东西),这些都没有自性,不会再执着。这些都要放下,能够断掉,士夫、我、有情这些东西,都再不执着。“命”执,有命的,还是有情。“士夫”,还是有情,就是数取趣。
“二断三常”,二边也能离,不执常边,也不执断边。世界是常,世界是断,或者我是常,我是断,外道就专门想这些东西。一般的外道都执常见,这个我是常的,虽然流转生死,将来有一天能够永生,能够得到永远不死,得永生。我们说常也好、断也好,都是有东西才有常断,现在我本身就没有的,有什么常断呢?我记得,有一个比丘,很出名的,有一个国王就问他:到底我是常的还是断的?他就反问国王,他说:你御花园里边一个无花果树,他开的花到底是红的还是黄的?国王说:我这个御花园里边没有无花果树,什么红的、黄的不会有的。他说:一样的,补特伽罗这个我本来是没有的,怎么说常的断的呢?这个国王开悟了。那么这些是本来没有自性的东西,常断当然都是永离了,执常也好,执断也好,都是空执。
“四相五因六等七诸蕴,八处及九诸界十、十一等”,相是执我等相,外相。因是产生我执的因,这也是没有自性。我这个相,本身我体都没有的,有什么相?因当然也不可能。蕴处界,就是自性空。
“十二贪着住三界”,三界住,执着三界可以在里边住,就是七识住,九有情居,执着有可住的地方。自性空,没有可以住的。一切都是无常,性空,要出离。什么叫出离呢?知道他自性空,就是出离了。你如果执着有这么个东西,要跳出去,从这里跳到那里,那这个不是真的出离;你知道他是自性空,不执着他,就是出离了。所以说真的出离,行菩萨道,高级的菩萨道,“不入三界也不出三界”,就是文殊菩萨的愿。三界里边,你不执着那些烦恼,不执着它实有自性,那就是已经出离;但是你因为要度众生,就在三界里边度。
“十三贪心十四遍滞没”,“贪心”,起贪着心。“遍滞没”,到处粘住,这里也打不通,那里也解脱不了,“遍滞没”。
“十五、十六、十七执三宝及十八戒,于彼见实失”,这个是四证净,见道之后,对佛法僧戒能够产生真实的功德,都证到。这里是“执三宝及戒”,这四个东西执着实在有的。我们说缘生的功德是有,但是同样没有自性。如果执着实在有这个东西的话,也是执着。海公上师的意思,他是从低的层次先跟你说一下,要看真正佛法僧戒的功德,不要执外相。佛像经书装潢得好的,现在台湾来的什么精装本了,听听很好,欢喜得很。你到底欢喜书啊,还是欢喜里边的经啊?不要颠倒了。书呢,当然是庄严佛经的,装订得好,是对的,但是不要舍本取末,只是执着它纸张好、装订好、印刷好,它里边讲得好不好不管。这个就错了。所以说真正要看到三宝的功德,不要去从佛像雕刻得好不好,经书装潢得好不好,僧人的样子好不好,不要这个地方去看。这是从低层次说。高层次说,三宝的功德是要知道,但是对三宝不要执着实在,不要执着有自性,也要知道自性空。“于彼见实失”。
“十九空性倒诤断”,他认为空性破坏有。有的人执个空,这个空是破有的,那么空有就起斗诤了。因为执了空,他认为跟有是相违的,也破坏有的,没有这样的斗诤,“空性倒诤断”。
“二十及违空性等”,也有同样的,有些人执着空性跟世间是相违的。海公上师说一个比喻,佛说的一切法空,讲空的目的,就是教你不要执着那些坏的事情,不要做坏事,要修善。他就说一切法空,因果也没有的,坏事尽做,没有关系。这个就搞错了。这些颠倒的争执,就是对空性不理解,像这些都要断掉。这是第七地应当断的这些过失。
应修二十
“一、二、三知三解脱门,四及三轮清净”,三解脱门,我们学过《俱舍》知道,空、无相、无愿是三解脱门。我们要达到解脱,从空门进也可以,从无相门进也可以,无愿门进也可以,这三个都通解脱的门。我们的三门里边就是解脱门。得了解脱门之后,就是真正得到解脱。这是欢喜,最大的欢喜,解脱。海公上师说,空解脱门是外空,无相是内空,无愿是内外空。“内空外空内外空”,这是可以配的。空是观外境空;无相,没有我相是内空;无愿,世界上不起执着一些要求,内外空。修这三解脱门,就能得到三轮清净。
“五悲心六、七等无染”,一切有情起悲心,“等”,平等心,没染污的心。
“八法平等理一”,一切法都是平等。这是宝生佛的平等性,都是空性,当然平等的。我们经常听到的,《般若经》里边,“佛如,魔如,一如,无二如”,佛魔本来最相反的东西,佛的如,就是佛的本性——空,魔的本性也是空,一个空,没有两个空,这是平等。佛跟魔还平等起来,其他的不要说了。
“九无生忍及智”,一切法无生,本来是没有生。这个智慧能够生起来。第一次生起来,叫忍,到了后来叫智。八忍八智,我们学过《俱舍》都知道。“无生忍及智”,开始生起来能够忍可,无生,一切法本来是无生,最后得到决定,叫智。
“十说诸法相一”,一切法里边都是实相,一相无二相,也是空性的道理。
“十一灭除诸分别”,一切法虚妄分别,执为它本来是有的。执为它是实在有就产生很多常断、一异、生灭等等的分别。你知道它是自性空的话,这些分别自然断除。
“十二想十三见十四烦恼离”,他的想跟他的见都是远离。远离执着那个相的分别,远离那个见——萨迦耶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五种染污见。“想见烦恼离”,一切烦恼,贪瞋痴烦恼都能离。
“十五奢摩他心定,毗钵舍那能”,这是止观,修止观,能够得到般若。从止能够得到观,产生般若的这些方便能够做到。
“十六心调伏十七寂静”,心里边的烦恼,造罪的恶念能够静下去。因为知道自性空的,不会产生这些烦恼的罪恶。“心调伏寂静”,真正调伏了。
“十八一切无着慧”,于一切法,从色开始,乃至无上正等菩提,都不执着,都知道它是自性空。
“十九贪地无爱染”,一切地,三界一切地方,都知道自性空,没有什么可贪的。
“二十彼刹等游行”,七地菩萨修行一切佛土随时随地都可以示现己身,在诸佛的大会之中,他可以在里边现身参与。
“贪地无爱染”,三界不起贪着。海公上师发挥了这个,我们要带便讲一下。三界不起贪染,能出三界,三界起贪染的话,不能出三界。怎么样子能够对三界不起爱染心?知三界本空,你无所贪,根本没有贪的东西,你起什么贪心呢?这个是高层次的离贪。真正离贪是这样子。海公上师说三界有贪染的话,就不能离三界,你假使看见娑婆世界有所取着的,还放不下的话,就不能生西方;你要生极乐世界,要生他方净土,对现在现实的这个土——就是娑婆世界,不能起半点的贪着。这个就是说修行的人下手要这个地方下。果上,就是他所贪的自性空,娑婆世界本身就是自性空,当下就是西方。这个高层次的,得了念佛三昧,净土就在眼前,自性就是弥陀。那个是高层次话,我们现在对初学的人,却不能这样子跟他们说,就说你要离了贪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娑婆世界的贪离不了的话,西方是去不成的。
这是七地菩萨要去掉二十个过失,圆满二十个功德。这里海公上师是这么解释。《大般若经》上的很长。七地的二十个要修的,再略略地重复一下。
“一、二、三知三解脱门,四及三轮清净”,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三门,寺院的三门,就是三个解脱门,不是一座山的山。很多人就说“山门”,一座山的山。那么庙在城里边就没有山门了?那个是不对的。三个门,空、无相、无愿,这三个门都能走到解脱。我记得我在一个寺院的时候,有香客问什么是三门,他们说大门、天王殿的门、大殿的门,乱七八糟说了三个,这个开玩笑了。那还有地藏殿,还有观音殿,那七八个门还不止。
三门就是空、无相、无愿。外境空是外空;内无相,没有我相,是内空;无愿,在这个世间上没有什么求愿,这个世间是苦集,没有什么要求的、要做的,这是内外空。那么得了空、无相、无愿的解脱门,那就是说三门解脱。自己的三业,也就清净。所以说“空无相无愿,及三轮清净”,三轮清净就是说,我们做一切事情不执着。布施不执着能施、所施、中间施的东西,这是在得了七地以上的菩萨能够做到。
“五悲心六、七等无染”,对一切有情起悲心,这是大悲心的体现。“等无染”,悲心起了之后,平等,一切平等心,没有染着。
“八法平等理一”,一切法都是平等,平等。那就是说三乘会归一乘,都是唯一究竟一乘的,都是平等的,没有二,没有三。这是《法华经》的意思。“法平等理一”。这个在《现观》里边分了两科。“法平等”,一切法平等。如,就是一切法的空性是平等。“理一”,唯一大乘。这是分两科。这里“法平等理一”,合起来,也可以,这是分合的不同。刚才我们讲过的,讲经的方式可以多种的。初地菩萨可以讲一百个样子,二地的一千个样子。那么在《现观》里跟海公上师的有小小不同的分判,那个都是可以的。自己也可以发挥,只要跟佛的道理契合,契机契理,都可以用。
“九无生忍及智”,得一切法无生的,那就是阿罗汉了。阿罗汉能够得无生,一切法无生道理证到。无生智、无生忍。忍,第一次得到,叫无生忍;得到第二次,成熟了,那么就叫智。所以第一次得到的叫忍,忍可这个道理;第二次已经重复,更熟悉了,就是智。真正成就无生智的,最初是阿罗汉。
“十说诸法相一”,一切法都是…
《十地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