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地颂讲记▪P11

  ..续本文上一页一相无相,一切法的相都是一个——实相。

  “十一灭除诸分别”,分别一般就是指执他为实在有的分别。一切法,本来是自性空,我们的凡夫执他是有,山河大地是有,人是有,什么都是有,实实在在地有,这个就是实执。这个一切法的实执把它断除,知道一切法自性空。

  “十二想十三见十四烦恼离”,这个“想”在《现观》里是“相”,名相的相。执相,这个分别心能够去掉。什么相?常乐我净的相。在这个世间上只有无常、苦、空、不净,没有常乐我净。我们无常执为常;苦的执为乐;本来是不自在的、没有我的,执为我;有自在权,本来是不干净的执为清净,这个四颠倒。这个四颠倒相的分别,七地菩萨没有了。“想见烦恼离”。相,这四个颠倒相离掉了。见就是五见,萨迦耶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这五个见,还有其它的烦恼等等,都能够离掉。

  “十五奢摩他心定,毗钵舍那能”,奢摩他是止,毗钵舍那是观。修止修观,这个时候都能成就。修止,有九住心;修观,有九个毗钵舍那。到这个地方,毗钵舍那、奢摩他都能够成就,“毗钵舍那能”,他可以得到止观双运。

  “十六心调伏十七寂静”,一切心里边的烦恼,尤其是执实,执一切法实在的烦恼——就是无明的实执,都能够离掉。“心调伏寂静”,那些执实的烦恼习气都调伏。

  “十八一切无着慧”,对一切法没有障碍。有所着就有障碍,没有着了就没有障碍,我们说一个事情通不过去,就因为我们这个思想上有所执着。气功师他们所以要走火入魔,就是执着没有离开,他们也在学空,但是空得不彻底,他某一个地方什么空不掉的时候,有所执着的地方,就会出毛病。“一切无着慧”,一切都没有执着,这个智慧生出来,这是菩萨的境界。如果外道能够学到般若的话,一切法空的道理真正知道,也就变内道了,就是他们不能够全部接受佛教的空性。他们都自己有一套,把佛教的偷进去来给他们自己作庄严品,但是他又不能全部拿去,全部拿去他们自己都推翻了,他们自己当然不愿意推翻自己的了。

  “十九贪地无爱染”,对于三界的一切地,都认为不是实在的,没有可贪着的地方,一切有漏的世间东西都不起爱乐心。

  “二十彼剎等游行”,一切十方的佛剎可以自在游行。

  这是第七地应当修的一些功德。这个要对照《大般苦经》七地菩萨的,很多,七地菩萨有二十个法。

  (执我及有情、命、士夫)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我执、有情执乃至知者执、见者执?”就是“执我及有情、命、士夫”,这些都是有情的别名,执一个有我,有情,或者士夫,补特伽罗等等。“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观我、有情乃至知者、见者,毕竟不可得故,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我执、有情执乃至知者执、见者执。”那就是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四个相,这四个相你说要远离的话,有这么个东西在那里,你说要远离它,始终远离不了,它总是要冒出来的;你知道它本性空,毕竟不可得,一点点都得不到的,没有一点点自性的,那么你当下就远离了。

  这个空性道理就是这样子,一切彻底的都要靠空性来的,生死要空性来离,烦恼要空性来断,如果有生死可离有烦恼可断的话,那始终离不了,也断不了。一切法自性空,生死本来没有,那就是离了,烦恼自性本空,那就是烦恼断掉了。如果有烦恼可断的话,你断不了;有我可离的话,你也离不了。所以《金刚经》里边,你这样子执着,就有我人众生寿者,那样子执着的话(执着法相乃至非法相),都有我人众生寿者;只有彻底的时候,他本来自性空,没有的,那么我人众生寿者就除掉了。

  (执断)——断常见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断执?”“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毕竟不生,无断义故。”一切法,执断的(我们在世间上有常见、断见),断见的人就是现在的一般人,认为这一辈子过了下一辈子没有了,好象灯灭掉、火灭掉了一样的,就是没有了,一个人这一辈子生了,死后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要在没有死之前尽量享受,争权夺利,这样子把这一生搞得舒舒服服地,死掉了嘛,以后就享受不了。这个是断见。这个断见如何离呢?你讲了很多因果什么东西,他不一定相信。真正要离断见,要知道一切法本来是不生的,不生的,有什么断呢?生都没有生,断什么呢?有生出来的,才有常有断;生都不生的,谈不上常断。这就是说中观的八不无生的八个不。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来不出。一切法空当中,这些相都没有,断常都是自性空,本来是没有的。

  (执常)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常执?”“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无常性故。”一切本来没有常的,本来就没有生,哪有常呢?“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常执。”“执断常”,断常二执。

  (相因等诸蕴)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相想?”这个相是什么?就是杂染相。“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观杂染性不可得故,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相想。”这个相就是外相,因就是执着我的因。执着我的这个相,执着我的这个因(我是哪里来的因)。那么烦恼都没有,这个我在那里呢?这个我就是烦恼、业感的一个果(就是这么个烦恼业果,在十二因缘中讲得很仔细),一切杂染性,烦恼业果本性空,那我相也没有。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因等见执?”这个我是哪里来的,这个因。“善现,若菩萨摩诃萨都不见有诸见性故”,见性不可得,从见推出的因相也不可得。“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因等见执。”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名色执?”远离名色执。“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观名色性都不可得,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名色执”。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蕴执?”五蕴,自性空。“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观五蕴性都不可得,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蕴执”,五蕴的自性不可得,没有的,都是无自性的,这个就是远离蕴性。道理一样的,你要远离,什么叫远离?知道空性就是远离了;不知道空性的话,永远远离不掉。所以说我们真正的远离是证一切法空,远离一切颠倒梦想,这才是彻底远离。逃避,那仅不过是初学的时候,隔离环境,使烦恼不生起来,缘缺,不给烦恼生。这个是一般的,暂时的远离,不是彻底的远离。彻底的远离是观到空性。空性证到之后,就在你旁边你还是远离,因为你根本不执着了。

  (处及诸界等)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处执?”“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观十二处性都不可得,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处执”,十二处都没有自性,这是远离处的执着。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界执?”十八界。“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观十八界等性都不可得”,自性空,自性既然空的,那不会执着这个界了。“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界执。”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谛执?”这个是我们仪轨中“等”字代替了。谛就是实实在在的。“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观诸谛性”,四谛道理,“都不可得”,四谛也是安立的,真正里边是没有苦也没有集。“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谛执。”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缘起执?”四谛后十二因缘。“若菩萨摩诃萨观诸缘起性不可得,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缘起执。”缘起也不可执着,四谛也不能执着。无智也无得,才能够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得的话,总还是一个执着。

  (贪着住三界)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住着三界执?”认为三界可以贪着、可以住,这个执怎么远离?“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观三界性都不可得,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住着三界执。”三界的性都不可得,都没有自性,都不可得的,你怎么贪着三界呢?贪着一个空你怎么贪着呢?空空洞洞的,你贪什么东西呢?本身就是自性空。所以远离这个执着,住三界的执着也可以去掉。

  (贪心遍滞没)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一切法执?”一切法的执,都执着有个这么东西。“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观诸法性皆如虚空,都不可得,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一切法执”,一切法自性空,跟虚空一样,你执什么呢?本来自性空的。所以说真正要去执着,并不是说你不要执着、不要执着,你说了半天,他不是执这个,就是执那个。不要执这个,他放下一点点,执那个去了。凡夫就总是沾了一边的,你叫他不要常么,他去搞断去了,你叫他不要断,他又执了常去。真正地不执着一定要证空性,证了空性就不执两边。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一切法如理不如理执?”一切法到底是如理的,是不如理的,这个也是个执着。所以说真正到高度的空性的时候,像这一些也要放下。“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观诸法性都不可得,无有如理不如理性”,一切法的性都不可得,哪有如理不如理的事情呢?“是为萨摩诃萨应远离一切法如理不如理执。”这个在这里是什么呢?这是“贪心遍滞没”,摆到这里去了。

  (执三宝及戒,于彼见实失)

  下边是不要执着三宝、戒。佛法僧跟戒,见道的时候,佛法僧三宝的真正的功德证到。但是你不要执着有那么个东西,知道佛法僧三宝也是自性空。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依佛见执?”什么叫菩萨摩诃萨应远离依佛见执?依佛的见的这个执着,也不要有。“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知依佛见执,不得见佛故,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依佛见执。”你依了佛去取那个见,你执着那个见的话,那就是不能见佛了。“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执着有个相、有个见的话,不能见如来,真正的佛还见不到。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依法见执?”法也不能执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达真法性不可见故”,真正的法性不是能见的,是空性,你见什么呢?“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依法见执。”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依僧见执?”“善现,若菩萨…

《十地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乘五力往生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