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摩诃萨知和合众,无相无为,不可见故”,所谓僧,就是和合众,他本身也是无相无为,不可见,不要执了这个见的执。“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依僧见执。”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依戒见执?”佛法僧戒都是好的,但是你执着了之后又成了障碍,不能见佛了。“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知罪福性俱非有故,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依戒见执。”一切法,罪也好、福也好,都是自性空,在这个自性空里边,罪福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持戒呢?这个戒的见也放下了。但是戒的放下,并不是说乱干起来了,“反正罪也没有的,福也没有的,我乱做好了”。这个是搞错了。罪及福之缘起是有的,但是自性是没有的,你把一切善法修起来,一切恶法都断掉,还差一点点。还差一点就是还执着有一个善法可修,执着一个恶法可舍,那还不能真正完全证到空性。要把这个执着也放下。所以这是最后的一个执着。不是说你开始的时候乱干,不要依戒了。禅宗就是百尺竿头,更上一步。你百尺竿头爬到顶了,再往上去怎么往呢?不好往了,最后一个执着也要去掉,就是这个境界的问题。所以说对佛法僧三宝的执也要去掉,不是说不要依佛法僧。
“执三宝及戒,于彼见实失”,就是三宝戒执着实在有的,执着一个实在的东西,那个见要去掉。执了那个东西,还是一个执着,也要放下。
(空性倒诤断)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怖畏空法?”对空产生恐怖,这个前面是有过的。“空性倒诤断”,空性不要恐怖。这里是恐怖空法。“善现,菩萨摩诃萨观诸空法皆无自性”,所谓空也没有自性,“所怖畏事,毕竟非有”,那你怕什么呢?不要怖畏空性。“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怖畏空法。”
(及违空性等)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违背空性?”前面是对空性恐怖,这里是跟空性两个反起来的。“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性皆空,非空与空有违背故”,一切法自性都是空,空与空没有什么相违的地方,“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违背空性”。“及违空性等”,就是这个东西。
这二十个要断的。下边二十个要修的。
(知三解脱门)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通达空?”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达一切法自性皆空,是为萨摩诃萨应圆满通达空”,一切法自性空,圆满通达这个空解脱门。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证无相?”无相就是无相解脱门。“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不思惟一切相,是为菩萨摩诃萨应圆满证无相。”本来《俱舍》里边,什么叫无相解脱门呢?有十个相,把它空掉。色声香味触,还有男女相,再加个有为的生异灭三相,这一共十个相,都是自性空,把它空掉,证到无相。这里是不思惟一切相,这一切相都不去思惟,自性空么,有什么思惟的呢?这样子就圆满证得无相解脱门。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知无愿?”“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三界法心无所住,是为菩萨摩诃萨应圆满知无愿。”三界的法,都是自性空,没有所执着的,那你还有什么愿呢?你有愿就是要希望哪个东西,有个实在的东西你去追求;什么都没有的,自性空的,追求什么呢?空、无相、无愿。
(三轮清净)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三轮清净?”三轮清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具足清净十善业道”,这叫三轮清净。在《大般若经》里边三轮清净是指的十善业道都能够做到,那么三轮自然清净。具足清净的十善业道,身口意,身三、口四、意三都清净,这三轮就清净。
(悲心等无染)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悲愍有情,及于有情无所执着?”这里是“悲心等无染”。“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已得大悲及严净土”,已经得大悲,庄严净土。若菩萨摩诃萨已得到大悲,庄严佛土,“是为菩萨摩诃萨应圆满悲愍有情,及于有情无所执着”。这就是悲。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一切法平等见,及于此中无所执着?”“悲心等”,这个“等”。对一切法能够得到平等的见,于中无有执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不增不减,及于此中无取无住,是为菩萨摩诃萨应圆满一切法平等见,及于此中无所取着。”一切法本来是平等平等,不增不减的,所以在里边也没有取、没有住。这个就是法平等。“悲心等无染”,一切有情平等。“无染”就是不执着。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一切有情平等见,及于此中无所执着?”对一切有情都起平等见,就是平等舍心,没有所执着的。“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诸有情不增不减,及于此中无取无住,是为菩萨摩诃萨应圆满一切有情平等见,及于此中无所执着”,本来有情自性空,自性空中没有增没有减,也没有执着。
(法平等理一)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通达真实理趣”,“法平等理一”,真正的真实理趣能够通达,“及于中无所执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真实理趣,虽如实通达而无所通达,及于此中无取无住。”真正能够通达的,就是无所通达。假使说“我证到阿罗汉”,那就不是真的阿罗汉;阿罗汉,实无有法名阿罗汉,才能叫阿罗汉。这个道理就是般若的道理。你有所通达的,还没有通达到,还有个东西没有空掉。无所通达,那就真地通达。不是说不懂就是通达,那个又是笑话。所以说你要真正通达空性,那是很细致的问题,不是很肤浅的问题。凡夫对有还搞不清楚的话,马上要跳去学空性,那就弄了个污七八糟,“不通达就是通达,那么我什么不要学好了,我就是通达”,那个叫糊涂蛋。
(无生忍及智)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无生忍智?”“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忍一切法无生、无灭、无所造作,及知名色毕竟不生”,名是心法,色是色法,都不生,知道它不生不灭,这个就是无生忍、智。开始的叫忍,第二次重复的、熟练的叫智。
(说诸法相一)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说一切法一相理趣?”“说诸法相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行不二相,是为菩萨摩诃萨应圆满说一切法一相理趣。”一切法没有二,《维摩诘经》讲了很多,不二法门。
(灭除诸分别)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灭除分别?”“灭除诸分别”。“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不起分别”,怎么不起分别呢?一切法都是自性空,有什么分别呢?都一样的。“是为菩萨摩诃萨应圆满灭除分别”。
(想见烦恼离)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远离诸想?”“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远离一切小大无量想。”这个也是“想”,有“心”的,也可以。《现观》里是“相”,这里是“想”,都可以。反正在外边的是相,到心里上看的就是想。“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远离一切小大无量”等等的想,“一多大小平”,这些都是远离。本来都是虚妄分别的想,都远离。“是为菩萨摩诃萨应圆满远离诸想”,这个叫远离诸想。
“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远离诸见?”“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远离一切声闻、独觉等见,是为菩萨摩诃萨应圆满远离诸见”,一切声闻独觉的见都远离,五见(邪见、萨迦耶见等)更要远离。连声闻独觉的见尚且远离,其它的一些不正见当然远离。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远离烦恼?”烦恼。要离一切相,离一切见,最后离烦恼。“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舍弃一切有漏烦恼习气相续,是为菩萨摩诃萨应圆满远离烦恼。”一切烦恼习气全部舍弃。
(奢摩他心定,毗钵舍那能)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奢摩他、毗钵舍那地?”毗钵舍那、奢摩他是并了一个的。“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这三个智,声闻的智是知一切法空的“一切智”;然后菩萨的智是知一切法空,缘起的,要修各式各样的菩萨道的缘起的,“道相智”;最后圆满的佛的是“一切相智”。这三个智都要圆满地修,“是为菩萨摩诃萨应圆满奢摩他、毗钵舍那地。”七地菩萨圆满的观,就是佛的三智。在《现观》一开始就是三智品,就是这三个智。他要修这三个智的,那就是圆满毗钵舍那、奢摩他。
(心调伏)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调伏心性?”“心调伏”。怎么样子调伏这个心?“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三界法不乐不动,是为菩萨摩诃萨应圆满调伏心性。”对自己的心调伏,就是对三界的法都不爱乐,也不动心,也不动念头,这个是调伏心。如果你对外面的东西有所贪着,有所欲乐的,你说“我把它止下来,不准它去追求”,那是勉强的,这是外相的。实际上知道真正证一切法自性空,有什么好追求的呢?不乐。那是真正调伏心。
(寂静)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寂静心性?”“寂静”。“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善摄六根,是为菩萨摩诃萨应圆满寂静心性。”没有执着。
(一切无着慧)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无碍智性?”“一切无着慧”,无碍智性。“心调伏寂静”是分了两个,心调伏是一个,心寂静是一个,然后是一切不着的智慧。“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得佛眼,是为菩萨摩诃萨应圆满无碍智性。”他要修得佛的眼睛,我们说五眼,《金刚经》有的。佛眼能够修成功,这是圆满无碍智,一切法都不会障碍的。依佛的眼睛来看,一切都无所碍。
(贪地无爱染)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无所爱染?”“贪地无爱染”。什么叫没有爱染呢?“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外六处能善弃舍,是为菩萨摩诃萨应圆满无所爱染”,外六处,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能够善于弃舍,知他自性空,那就是圆满无所爱染。这是真正没有爱染。内六根要取外六境,外六境有的它总要取着,一天到晚在追求,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在追求外境的,静下来就难过。你知道外相是空的话,你无所追求。这才是真正无爱染。
(彼刹等游行)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随心所欲往诸佛土,于佛众会…
《十地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