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地頌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摩诃薩知和合衆,無相無爲,不可見故”,所謂僧,就是和合衆,他本身也是無相無爲,不可見,不要執了這個見的執。“是爲菩薩摩诃薩應遠離依僧見執。”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依戒見執?”佛法僧戒都是好的,但是你執著了之後又成了障礙,不能見佛了。“善現,若菩薩摩诃薩知罪福性俱非有故,是爲菩薩摩诃薩應遠離依戒見執。”一切法,罪也好、福也好,都是自性空,在這個自性空裏邊,罪福都沒有了,你還有什麼持戒呢?這個戒的見也放下了。但是戒的放下,並不是說亂幹起來了,“反正罪也沒有的,福也沒有的,我亂做好了”。這個是搞錯了。罪及福之緣起是有的,但是自性是沒有的,你把一切善法修起來,一切惡法都斷掉,還差一點點。還差一點就是還執著有一個善法可修,執著一個惡法可舍,那還不能真正完全證到空性。要把這個執著也放下。所以這是最後的一個執著。不是說你開始的時候亂幹,不要依戒了。禅宗就是百尺竿頭,更上一步。你百尺竿頭爬到頂了,再往上去怎麼往呢?不好往了,最後一個執著也要去掉,就是這個境界的問題。所以說對佛法僧叁寶的執也要去掉,不是說不要依佛法僧。

  “執叁寶及戒,于彼見實失”,就是叁寶戒執著實在有的,執著一個實在的東西,那個見要去掉。執了那個東西,還是一個執著,也要放下。

  (空性倒诤斷)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怖畏空法?”對空産生恐怖,這個前面是有過的。“空性倒诤斷”,空性不要恐怖。這裏是恐怖空法。“善現,菩薩摩诃薩觀諸空法皆無自性”,所謂空也沒有自性,“所怖畏事,畢竟非有”,那你怕什麼呢?不要怖畏空性。“是爲菩薩摩诃薩應遠離怖畏空法。”

  (及違空性等)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違背空性?”前面是對空性恐怖,這裏是跟空性兩個反起來的。“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自性皆空,非空與空有違背故”,一切法自性都是空,空與空沒有什麼相違的地方,“是爲菩薩摩诃薩應遠離違背空性”。“及違空性等”,就是這個東西。

  這二十個要斷的。下邊二十個要修的。

  (知叁解脫門)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通達空?”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善現,若菩薩摩诃薩,達一切法自性皆空,是爲薩摩诃薩應圓滿通達空”,一切法自性空,圓滿通達這個空解脫門。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證無相?”無相就是無相解脫門。“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不思惟一切相,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證無相。”本來《俱舍》裏邊,什麼叫無相解脫門呢?有十個相,把它空掉。色聲香味觸,還有男女相,再加個有爲的生異滅叁相,這一共十個相,都是自性空,把它空掉,證到無相。這裏是不思惟一切相,這一切相都不去思惟,自性空麼,有什麼思惟的呢?這樣子就圓滿證得無相解脫門。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知無願?”“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于叁界法心無所住,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知無願。”叁界的法,都是自性空,沒有所執著的,那你還有什麼願呢?你有願就是要希望哪個東西,有個實在的東西你去追求;什麼都沒有的,自性空的,追求什麼呢?空、無相、無願。

  (叁輪清淨)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叁輪清淨?”叁輪清淨,“善現,若菩薩摩诃薩具足清淨十善業道”,這叫叁輪清淨。在《大般若經》裏邊叁輪清淨是指的十善業道都能夠做到,那麼叁輪自然清淨。具足清淨的十善業道,身口意,身叁、口四、意叁都清淨,這叁輪就清淨。

  (悲心等無染)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悲愍有情,及于有情無所執著?”這裏是“悲心等無染”。“善現,若菩薩摩诃薩已得大悲及嚴淨土”,已經得大悲,莊嚴淨土。若菩薩摩诃薩已得到大悲,莊嚴佛土,“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悲愍有情,及于有情無所執著”。這就是悲。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一切法平等見,及于此中無所執著?”“悲心等”,這個“等”。對一切法能夠得到平等的見,于中無有執著。“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于一切法不增不減,及于此中無取無住,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一切法平等見,及于此中無所取著。”一切法本來是平等平等,不增不減的,所以在裏邊也沒有取、沒有住。這個就是法平等。“悲心等無染”,一切有情平等。“無染”就是不執著。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一切有情平等見,及于此中無所執著?”對一切有情都起平等見,就是平等舍心,沒有所執著的。“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于諸有情不增不減,及于此中無取無住,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一切有情平等見,及于此中無所執著”,本來有情自性空,自性空中沒有增沒有減,也沒有執著。

  (法平等理一)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通達真實理趣”,“法平等理一”,真正的真實理趣能夠通達,“及于中無所執著”。“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于一切法真實理趣,雖如實通達而無所通達,及于此中無取無住。”真正能夠通達的,就是無所通達。假使說“我證到阿羅漢”,那就不是真的阿羅漢;阿羅漢,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才能叫阿羅漢。這個道理就是般若的道理。你有所通達的,還沒有通達到,還有個東西沒有空掉。無所通達,那就真地通達。不是說不懂就是通達,那個又是笑話。所以說你要真正通達空性,那是很細致的問題,不是很膚淺的問題。凡夫對有還搞不清楚的話,馬上要跳去學空性,那就弄了個汙七八糟,“不通達就是通達,那麼我什麼不要學好了,我就是通達”,那個叫糊塗蛋。

  (無生忍及智)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無生忍智?”“善現,若菩薩摩诃薩忍一切法無生、無滅、無所造作,及知名色畢竟不生”,名是心法,色是色法,都不生,知道它不生不滅,這個就是無生忍、智。開始的叫忍,第二次重複的、熟練的叫智。

  (說諸法相一)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說一切法一相理趣?”“說諸法相一”。“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于一切法行不二相,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說一切法一相理趣。”一切法沒有二,《維摩诘經》講了很多,不二法門。

  (滅除諸分別)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滅除分別?”“滅除諸分別”。“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于一切法不起分別”,怎麼不起分別呢?一切法都是自性空,有什麼分別呢?都一樣的。“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滅除分別”。

  (想見煩惱離)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遠離諸想?”“善現,若菩薩摩诃薩遠離一切小大無量想。”這個也是“想”,有“心”的,也可以。《現觀》裏是“相”,這裏是“想”,都可以。反正在外邊的是相,到心裏上看的就是想。“善現,若菩薩摩诃薩遠離一切小大無量”等等的想,“一多大小平”,這些都是遠離。本來都是虛妄分別的想,都遠離。“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遠離諸想”,這個叫遠離諸想。

  “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遠離諸見?”“善現!若菩薩摩诃薩遠離一切聲聞、獨覺等見,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遠離諸見”,一切聲聞獨覺的見都遠離,五見(邪見、薩迦耶見等)更要遠離。連聲聞獨覺的見尚且遠離,其它的一些不正見當然遠離。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遠離煩惱?”煩惱。要離一切相,離一切見,最後離煩惱。“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舍棄一切有漏煩惱習氣相續,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遠離煩惱。”一切煩惱習氣全部舍棄。

  (奢摩他心定,毗缽舍那能)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奢摩他、毗缽舍那地?”毗缽舍那、奢摩他是並了一個的。“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修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這叁個智,聲聞的智是知一切法空的“一切智”;然後菩薩的智是知一切法空,緣起的,要修各式各樣的菩薩道的緣起的,“道相智”;最後圓滿的佛的是“一切相智”。這叁個智都要圓滿地修,“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奢摩他、毗缽舍那地。”七地菩薩圓滿的觀,就是佛的叁智。在《現觀》一開始就是叁智品,就是這叁個智。他要修這叁個智的,那就是圓滿毗缽舍那、奢摩他。

  (心調伏)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調伏心性?”“心調伏”。怎麼樣子調伏這個心?“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于叁界法不樂不動,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調伏心性。”對自己的心調伏,就是對叁界的法都不愛樂,也不動心,也不動念頭,這個是調伏心。如果你對外面的東西有所貪著,有所欲樂的,你說“我把它止下來,不准它去追求”,那是勉強的,這是外相的。實際上知道真正證一切法自性空,有什麼好追求的呢?不樂。那是真正調伏心。

  (寂靜)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寂靜心性?”“寂靜”。“善現,若菩薩摩诃薩善攝六根,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寂靜心性。”沒有執著。

  (一切無著慧)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無礙智性?”“一切無著慧”,無礙智性。“心調伏寂靜”是分了兩個,心調伏是一個,心寂靜是一個,然後是一切不著的智慧。“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修得佛眼,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無礙智性。”他要修得佛的眼睛,我們說五眼,《金剛經》有的。佛眼能夠修成功,這是圓滿無礙智,一切法都不會障礙的。依佛的眼睛來看,一切都無所礙。

  (貪地無愛染)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無所愛染?”“貪地無愛染”。什麼叫沒有愛染呢?“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于外六處能善棄舍,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無所愛染”,外六處,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能夠善于棄舍,知他自性空,那就是圓滿無所愛染。這是真正沒有愛染。內六根要取外六境,外六境有的它總要取著,一天到晚在追求,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都在追求外境的,靜下來就難過。你知道外相是空的話,你無所追求。這才是真正無愛染。

  (彼刹等遊行)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隨心所欲往諸佛土,于佛衆會…

《十地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五力往生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