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現其身?”隨心所欲,要到哪一個佛土就可以去,在這個佛的大衆會裏邊,自己可以參與,現他的身體。“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修勝神通”, ,殊勝的神通修好之後,“從一佛國趣一佛國,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諸佛世尊,請轉*輪,饒益一切,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隨心所欲往諸佛土,于佛衆會自現其身。”這個七地菩薩都能做到這些。
我們現在把這個名相講一下,前面沒有仔細說。
第一地是歡喜地,這是見道,大乘見道,第一次證到空性,破了見道的煩惱八十八使,人空、法空的道理初步證到,生大歡喜,這個就是歡喜地。
第二地是離垢地,戒波羅蜜多圓滿,把犯戒的垢全部斷除,不會再犯戒,身心清淨,這個是離垢地,一切垢都離掉。
第叁是發光地,開始發光。忍辱波羅蜜多成就之後,能夠得到谛察法忍(一切法空的道理認可了),智慧開發,叫發光地,智慧開始發光。
第四地是焰慧地,光明熾盛。第四地,精進波羅蜜多成功之後,使這個智慧光明熾然地燒起來,擴大了,叫焰慧地。智慧的光焰,到處放出去,不是粗粗地發光。
第五是難勝地,禅定波羅蜜多得到之後,真俗二谛,本來我們是觀真谛就忘了俗谛,觀了俗谛就拿不到真谛,現在在五地中,真俗二谛能夠相應地觀起來,不違背了。難勝地,這是極難勝的。真俗二谛總是分開的,要把它合攏來是極難勝的。難勝地。
第六地,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最勝的智慧般若現前,一切法的不垢不淨的道理都徹底明白,叫現前地,波羅蜜多現前。
第七地是遠行地。證到第七地,對二乘的聲聞獨覺的自度的心徹底遠離,再不會墮落到二乘去。遠行地。
現在我們看八地。這裏邊跟《大般若經》有不同之處。
第八地——不動地
一 二 叁 四
遍知有情心 遊戲諸通智 見佛刹嚴淨 事佛觀如實
一 二 叁 四
知有情諸根 佛刹淨幻住 隨諸意攝取 由此八種說
在這裏,成就八個功德的是八地;而在《大般若經》裏邊,前面四個是八地,後邊四個是九地。這裏我們分的也是“一、二、叁、四”。八地兩個“一、二、叁、四”,這本來該是八地、九地。“遍知有情心,遊戲諸通智,見佛刹嚴淨,事佛觀如實。”“一、二、叁、四”,八地。下邊“一、二、叁、四”,九地。九地那裏是十地,最後十地是佛地。這個我們等一下看。先看《五字真言》的。八地是現前無功用成就,不會退動。他成就的功德,書上有八個,經上說有四個。
“一遍知有情心”,一切有情的心動態都知道,這是成他心通。煩惱斷了之後,再得了禅定,就可以練他心通。他心通如何練,《俱舍》裏都講過,也不能打得再開。知道一切有情的心,也可以給他說法,知道他什麼心,可以說什麼法了。
“二遊戲諸通智”,以神通來遊戲世間。這個神通,什麼叫遊戲呢?就是說它是如幻如化的,從一個佛國到一個佛國去,他也不著遊佛國想。
“叁見佛剎嚴淨”,一切佛的國土,莊嚴清淨(黃金爲地,琉璃等等),都知道這個清淨的自性是空。菩薩摩诃薩住一個佛國,可以看到十方的無邊的佛國,但是他又不作佛國的想,就是不執著。
“四事佛觀如實”,他爲了要真正地觀察一切法的甚深的道理,他還要親近佛。所以說八地菩薩還得要親近佛。八地菩薩,佛要勸化他趕快度衆生,不度衆生就寂滅了。承事諸佛,就是觀察一切法自性空。反正觀自性空,這十地裏邊都有這個內涵。
這四個,經上面說是八地菩薩;下面四個,經上說是九地菩薩。
“一知有情諸根”,佛的十力裏邊,一切有情根的勝劣都能夠看到。這個八地菩薩已經有這個功能,能夠知道一切有情的根機的利、鈍等等。
“二佛刹淨幻住”,嚴淨佛刹,把一切有情的過失淨治,爲自己將來成就佛的時候,莊嚴佛土。這裏的如幻住,就是這樣子說。但是經裏邊,《現觀》也是,“如幻住”是分開的,是入定、出定,一切如幻而住,這是《現觀》裏邊的分了這麼一個,“幻住”是一條。
“叁隨諸意 四攝取”,在《現觀》裏合了一條,這裏是“隨諸意”、“攝取”分了兩條,合一條好講些。一切有情,隨他根機的需要都能夠攝受他,都能度他。成熟有情,隨他該怎麼樣子度的,菩薩就能夠到流轉叁有裏邊,示現受生來度他。
這是八地菩薩的功德。然後我們看經上的。
(遍知有情心)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悟入一切有情心行?”“遍知有情心”。“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以一心智如實遍知一切有情心心所法”,菩薩一個念、一個心這個智慧,能夠知道一切有情的心王、心所。“遍知有情心”,一切有情的心王、心所都能知道,一個念頭都知道。“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悟入一切有情心行。”八地菩薩的功德一般說跟佛差不多,分不清楚了。
(遊戲諸通智)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遊戲諸神通?”“遊戲諸通智”。“善現,若菩薩摩诃薩遊戲種種自在神通,爲見佛故”爲了要見佛,“從一佛國趣一佛國,亦複不生遊佛國想”,因爲一切法都是自性空,所以叫“遊戲諸通智”。
(見佛刹嚴淨)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見諸佛土,如其所見,而自嚴淨種種佛土?”這是我們的“見佛刹嚴淨”。“見諸佛土”,看了很多佛刹,“如其所見”,照他所看到的,而自己來莊嚴種種佛土。就是根據現有的佛土,來莊嚴自己的佛土。“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住一佛土”,居一個佛土裏住的時候,“能見十方無邊佛國,亦能示現而曾不生佛國土想,又爲成熟諸有情故,現處叁千大千世界轉輪王位而自莊嚴,亦能舍棄而無所執。”只要成熟有情,自己可以現轉輪王,也可以放棄他,沒有執著。“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見諸佛土,如其所見,而自嚴淨種種佛土。”在佛土裏邊莊嚴佛土,也能夠成熟有情,就是“見佛刹嚴淨”。
(事佛觀如實)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供養承事諸佛世尊,于如來身如實觀察?”事佛,圓滿地供養承事佛。在八地菩薩還要圓滿地要供養承事佛,我們知道,現在我們有些人就對佛不在乎了,這個是太不自量。“善現,若菩薩摩诃薩爲欲饒益諸有情故,于法義趣如實分別,如是名爲以法供養承事諸佛。”爲要饒益有情,對法義趣要如實地分辨,就是更要證入深一步的法。這個是法供養,承事諸佛。這個承事諸佛以法供養來承事諸佛。“又谛觀察諸佛法身,是爲菩薩摩诃薩圓滿供養承事諸佛世尊,于如來身如實觀察。”“谛觀察”,如實地觀察諸佛的法身。這樣子是圓滿的供養。
我們想到一個公案,佛在忉利天爲母說法,他要下來了,從須彌山下來。蓮花色比丘尼她是要恭敬佛,馬上去承事佛,趕緊就化了個轉輪聖王相,到路上去迎接。須菩提,他動也不動,入空定。結果蓮花色比丘尼見了佛之後,頂禮禮拜,還很恭敬。佛說真正見我的,還是須菩提先見了我。他入空定就見佛的法身。所以說真正迎接、承事供養是入空性的定,這是真正地圓滿供養佛世尊。這是第八地。
(知有情諸根)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知諸有情根勝劣智?”“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住佛十力”,九地菩薩于佛的十力都有,“如實了知一切有情諸根勝劣”,他的根數(上根、利根,或者是鈍根),都知道,以十力的智慧來觀察。“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知諸有情根勝劣智。”——“知有情諸根”。
(佛刹淨)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嚴淨佛土?”——“佛刹淨”,圓滿清淨莊嚴佛土。“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以無所得而爲方便”,這個又是《般若經》的特色,無所得爲方便,“嚴淨一切有情心行”,雖然做了一切饒益有情、莊嚴佛刹的事情,但是又無所得。這個是自性空,不可得,叁輪體空。“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嚴淨佛土。”“佛刹淨”是一科,“幻住”又是一科。
(幻住)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如幻等持,數入諸定?”如幻等持,一切皆如幻化夢,就是《上師供》裏邊(也有)的,如幻的定,如幻的等持。“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住此等持,雖能成辦一切事業而心不動”,菩薩住在這個如幻等持裏邊,如幻叁昧裏邊,能夠做一切饒益有情的事情,而心不動,一切如幻。“又修等持極成熟故,不作加行,數數現前。”這個等持修得極純熟,不要加行,就可以要現就現。“是爲菩薩摩诃薩薩應圓滿如幻等持,數入諸定”。就是“幻住”,如幻的定能夠住在裏邊,不要加行能夠數數現前。
(隨諸意攝取)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圓滿隨諸有情善根應熟,故入諸有自現化生?”——“隨諸意攝取”。有情的根器成熟了,根據他該需要的,就示現在他的國土裏邊,化現各式各樣的來度他、攝取他。“善現,若菩薩摩诃薩爲欲成熟諸有情類殊勝善根,隨其所宜”,隨他該怎麼度的,就去度他。“故入諸有”,就進入叁有,“不出叁有,也不入叁有”,該要度的時候要到叁有裏去度衆生。“而現受生”,示現受生。“是爲菩薩摩诃薩應圓滿隨諸有情善根應熟故入諸有自現化生”,這是“隨諸意攝取”。有情根器成熟了,該怎麼樣度他的,到什麼國土,都要去受身來度他。觀音菩薩的叁十二應也是一樣的。
這個在《大般若經》裏是第九地,在這裏是八地。“圓滿無邊願”,這裏是九地,經上是十地。
第九地——善慧地
一 二 叁 四 五 六
圓滿無邊願,知天等類音,無礙辯如流,入胎出家氏,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種性皆尊貴,眷屬生身等,出家坐菩提,功德悉圓具。
這是佛示現八相成道。“功德悉圓具…
《十地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