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地頌講記▪P11

  ..續本文上一頁一相無相,一切法的相都是一個——實相。

  “十一滅除諸分別”,分別一般就是指執他爲實在有的分別。一切法,本來是自性空,我們的凡夫執他是有,山河大地是有,人是有,什麼都是有,實實在在地有,這個就是實執。這個一切法的實執把它斷除,知道一切法自性空。

  “十二想十叁見十四煩惱離”,這個“想”在《現觀》裏是“相”,名相的相。執相,這個分別心能夠去掉。什麼相?常樂我淨的相。在這個世間上只有無常、苦、空、不淨,沒有常樂我淨。我們無常執爲常;苦的執爲樂;本來是不自在的、沒有我的,執爲我;有自在權,本來是不幹淨的執爲清淨,這個四顛倒。這個四顛倒相的分別,七地菩薩沒有了。“想見煩惱離”。相,這四個顛倒相離掉了。見就是五見,薩迦耶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這五個見,還有其它的煩惱等等,都能夠離掉。

  “十五奢摩他心定,毗缽舍那能”,奢摩他是止,毗缽舍那是觀。修止修觀,這個時候都能成就。修止,有九住心;修觀,有九個毗缽舍那。到這個地方,毗缽舍那、奢摩他都能夠成就,“毗缽舍那能”,他可以得到止觀雙運。

  “十六心調伏十七寂靜”,一切心裏邊的煩惱,尤其是執實,執一切法實在的煩惱——就是無明的實執,都能夠離掉。“心調伏寂靜”,那些執實的煩惱習氣都調伏。

  “十八一切無著慧”,對一切法沒有障礙。有所著就有障礙,沒有著了就沒有障礙,我們說一個事情通不過去,就因爲我們這個思想上有所執著。氣功師他們所以要走火入魔,就是執著沒有離開,他們也在學空,但是空得不徹底,他某一個地方什麼空不掉的時候,有所執著的地方,就會出毛病。“一切無著慧”,一切都沒有執著,這個智慧生出來,這是菩薩的境界。如果外道能夠學到般若的話,一切法空的道理真正知道,也就變內道了,就是他們不能夠全部接受佛教的空性。他們都自己有一套,把佛教的偷進去來給他們自己作莊嚴品,但是他又不能全部拿去,全部拿去他們自己都推翻了,他們自己當然不願意推翻自己的了。

  “十九貪地無愛染”,對于叁界的一切地,都認爲不是實在的,沒有可貪著的地方,一切有漏的世間東西都不起愛樂心。

  “二十彼剎等遊行”,一切十方的佛剎可以自在遊行。

  這是第七地應當修的一些功德。這個要對照《大般苦經》七地菩薩的,很多,七地菩薩有二十個法。

  (執我及有情、命、士夫)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我執、有情執乃至知者執、見者執?”就是“執我及有情、命、士夫”,這些都是有情的別名,執一個有我,有情,或者士夫,補特伽羅等等。“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觀我、有情乃至知者、見者,畢竟不可得故,是爲菩薩摩诃薩應遠離我執、有情執乃至知者執、見者執。”那就是我、人、衆生、壽者,《金剛經》四個相,這四個相你說要遠離的話,有這麼個東西在那裏,你說要遠離它,始終遠離不了,它總是要冒出來的;你知道它本性空,畢竟不可得,一點點都得不到的,沒有一點點自性的,那麼你當下就遠離了。

  這個空性道理就是這樣子,一切徹底的都要靠空性來的,生死要空性來離,煩惱要空性來斷,如果有生死可離有煩惱可斷的話,那始終離不了,也斷不了。一切法自性空,生死本來沒有,那就是離了,煩惱自性本空,那就是煩惱斷掉了。如果有煩惱可斷的話,你斷不了;有我可離的話,你也離不了。所以《金剛經》裏邊,你這樣子執著,就有我人衆生壽者,那樣子執著的話(執著法相乃至非法相),都有我人衆生壽者;只有徹底的時候,他本來自性空,沒有的,那麼我人衆生壽者就除掉了。

  (執斷)——斷常見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斷執?”“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畢竟不生,無斷義故。”一切法,執斷的(我們在世間上有常見、斷見),斷見的人就是現在的一般人,認爲這一輩子過了下一輩子沒有了,好象燈滅掉、火滅掉了一樣的,就是沒有了,一個人這一輩子生了,死後什麼都沒有了。所以要在沒有死之前盡量享受,爭權奪利,這樣子把這一生搞得舒舒服服地,死掉了嘛,以後就享受不了。這個是斷見。這個斷見如何離呢?你講了很多因果什麼東西,他不一定相信。真正要離斷見,要知道一切法本來是不生的,不生的,有什麼斷呢?生都沒有生,斷什麼呢?有生出來的,才有常有斷;生都不生的,談不上常斷。這就是說中觀的八不無生的八個不。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來不出。一切法空當中,這些相都沒有,斷常都是自性空,本來是沒有的。

  (執常)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常執?”“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無常性故。”一切本來沒有常的,本來就沒有生,哪有常呢?“是爲菩薩摩诃薩應遠離常執。”“執斷常”,斷常二執。

  (相因等諸蘊)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相想?”這個相是什麼?就是雜染相。“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觀雜染性不可得故,是爲菩薩摩诃薩應遠離相想。”這個相就是外相,因就是執著我的因。執著我的這個相,執著我的這個因(我是哪裏來的因)。那麼煩惱都沒有,這個我在那裏呢?這個我就是煩惱、業感的一個果(就是這麼個煩惱業果,在十二因緣中講得很仔細),一切雜染性,煩惱業果本性空,那我相也沒有。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因等見執?”這個我是哪裏來的,這個因。“善現,若菩薩摩诃薩都不見有諸見性故”,見性不可得,從見推出的因相也不可得。“是爲菩薩摩诃薩應遠離因等見執。”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名色執?”遠離名色執。“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觀名色性都不可得,是爲菩薩摩诃薩應遠離名色執”。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蘊執?”五蘊,自性空。“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觀五蘊性都不可得,是爲菩薩摩诃薩應遠離蘊執”,五蘊的自性不可得,沒有的,都是無自性的,這個就是遠離蘊性。道理一樣的,你要遠離,什麼叫遠離?知道空性就是遠離了;不知道空性的話,永遠遠離不掉。所以說我們真正的遠離是證一切法空,遠離一切顛倒夢想,這才是徹底遠離。逃避,那僅不過是初學的時候,隔離環境,使煩惱不生起來,緣缺,不給煩惱生。這個是一般的,暫時的遠離,不是徹底的遠離。徹底的遠離是觀到空性。空性證到之後,就在你旁邊你還是遠離,因爲你根本不執著了。

  (處及諸界等)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處執?”“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觀十二處性都不可得,是爲菩薩摩诃薩應遠離處執”,十二處都沒有自性,這是遠離處的執著。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界執?”十八界。“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觀十八界等性都不可得”,自性空,自性既然空的,那不會執著這個界了。“是爲菩薩摩诃薩應遠離界執。”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谛執?”這個是我們儀軌中“等”字代替了。谛就是實實在在的。“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觀諸谛性”,四谛道理,“都不可得”,四谛也是安立的,真正裏邊是沒有苦也沒有集。“是爲菩薩摩诃薩應遠離谛執。”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緣起執?”四谛後十二因緣。“若菩薩摩诃薩觀諸緣起性不可得,是爲菩薩摩诃薩應遠離緣起執。”緣起也不可執著,四谛也不能執著。無智也無得,才能夠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有所得的話,總還是一個執著。

  (貪著住叁界)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住著叁界執?”認爲叁界可以貪著、可以住,這個執怎麼遠離?“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觀叁界性都不可得,是爲菩薩摩诃薩應遠離住著叁界執。”叁界的性都不可得,都沒有自性,都不可得的,你怎麼貪著叁界呢?貪著一個空你怎麼貪著呢?空空洞洞的,你貪什麼東西呢?本身就是自性空。所以遠離這個執著,住叁界的執著也可以去掉。

  (貪心遍滯沒)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一切法執?”一切法的執,都執著有個這麼東西。“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觀諸法性皆如虛空,都不可得,是爲菩薩摩诃薩應遠離一切法執”,一切法自性空,跟虛空一樣,你執什麼呢?本來自性空的。所以說真正要去執著,並不是說你不要執著、不要執著,你說了半天,他不是執這個,就是執那個。不要執這個,他放下一點點,執那個去了。凡夫就總是沾了一邊的,你叫他不要常麼,他去搞斷去了,你叫他不要斷,他又執了常去。真正地不執著一定要證空性,證了空性就不執兩邊。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一切法如理不如理執?”一切法到底是如理的,是不如理的,這個也是個執著。所以說真正到高度的空性的時候,像這一些也要放下。“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觀諸法性都不可得,無有如理不如理性”,一切法的性都不可得,哪有如理不如理的事情呢?“是爲薩摩诃薩應遠離一切法如理不如理執。”這個在這裏是什麼呢?這是“貪心遍滯沒”,擺到這裏去了。

  (執叁寶及戒,于彼見實失)

  下邊是不要執著叁寶、戒。佛法僧跟戒,見道的時候,佛法僧叁寶的真正的功德證到。但是你不要執著有那麼個東西,知道佛法僧叁寶也是自性空。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依佛見執?”什麼叫菩薩摩诃薩應遠離依佛見執?依佛的見的這個執著,也不要有。“善現,若菩薩摩诃薩知依佛見執,不得見佛故,是爲菩薩摩诃薩應遠離依佛見執。”你依了佛去取那個見,你執著那個見的話,那就是不能見佛了。“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執著有個相、有個見的話,不能見如來,真正的佛還見不到。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依法見執?”法也不能執著。“善現,若菩薩摩诃薩達真法性不可見故”,真正的法性不是能見的,是空性,你見什麼呢?“是爲菩薩摩诃薩應遠離依法見執。”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遠離依僧見執?”“善現,若菩薩…

《十地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五力往生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