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梦想”你看一看,就是要证空性。证了空性之后,就远离颠倒梦想;如果你不证空性,一个颠倒梦想摆在那里,你要想远离的话,难得很。
(离劣慧)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犹豫?”十地颂是“劣慧”,在《大般若经》里边是犹豫,劣慧和犹豫还是一个东西,对一切法不能起决定心——劣慧,下劣的智慧。“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犹豫?”“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观犹豫事都不可得”,也是得到空性。什么可以值得犹豫的事情都没有,那么你什么犹豫呢?根本就谈不上犹豫了。我们说要远离贪欲,值得你贪的东西本性空,那你贪什么,没有什么好贪的;那么值得你犹豫的事情自性没有,那你还有什么犹豫呢?所以这个劣慧也不会生起来了。
(烦恼忍)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贪瞋痴?”这是说“烦恼忍”,烦恼忍在经的原文是远离贪瞋痴,贪瞋痴不会再生起了。“善现,若菩萨摩诃萨都不见有贪瞋痴事”,贪瞋痴这个事情自性空,当下没有这个事情,那你还怎么起呢?有那个事情,你才会起那个心;没有那个事情,你怎么能起得了?不起了。所以这是从空性上彻底消灭那些贪瞋痴。烦恼也是看烦恼本性空。所以说真正的大乘都是要观自性空的,自性空了之后,才能灭得掉,自性不空,什么都灭不掉,烦恼也灭不掉,这个生死也灭不掉的。
第六地——现前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一 二 三
施戒忍精进 定慧悉圆满 远离声缘乐 无缘怖心断
四 五 六
乞求不厌戚 诸物舍无忧 求者矫诳断 正得第六地
“施戒忍精进,定慧悉圆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都圆满,这是第六地的。第一地布施圆满,第二地持戒圆满,到了第六地,般若圆满,加上前面圆满的施、戒、忍、精进、定,全部圆满。这六度在第六地都彻底地圆满了。“远离声缘乐”,声闻缘觉的意乐心远离了。“无缘怖心断,乞求不厌戚,诸物舍无忧,求者矫诳断,正得第六地。”第六地是现前地,般若已现前。
“一施二戒三忍四精进,五定六慧悉圆满”,从初地到现在第六地,般若波罗蜜多圆满以后,这六个波罗蜜多全部圆满。
“远离一声二缘乐”,声闻、缘觉的意乐心,这个时候已经彻底没有,远离,再也不会退入二乘。于六地以上的菩萨,大乘见是决定的。
“三无缘怖心断”,对一切法空的道理,自性无所缘,本来所有的法,你踏踏实实有一个法可以缘,但所有的法自性空,在《入中论》里边就讲的,这个自性空有的外道听到害怕,就像这个空间,空无边际(如果你在五台山可能会有这个感觉,五台山我们劳动之后,山顶上割草,割得累了,休息一下,仰着头看这个天,整个的这个蓝空,就象自己在太空之中,那就是有恐怖的感觉,好象在里边没有抓挠的了)。那么外道看自性空,就起这个恐怖心,一切法都没有了,什么抓挠都没有了,那还了得啊!六地菩萨对一切法没有自性、没有所缘的那个境界,空性见,不生恐怖。“无缘怖心断”,无缘,一切法自性无、无所缘,这个恐怖的心断掉了,再也不会恐怖。
“四乞求不厌戚”,来求的人不厌烦他,也不害怕,要给什么就给什么,这是布施波罗蜜多的事情。六地并不是布施不管了,还是达到最高成就,来求的人,随你要求什么东西,不厌他,也不害怕,要眼睛就眼睛,要头就头,没有害怕的。
“五诸物舍无忧”,一切财物,内外的财,欢喜地布施,没有忧、没有愁。我们现在的凡夫,人家跟你要个东西,表面上,“啊,你拿去拿去”,心里边舍不得,愁忧。拿一点东西尚且舍不得,心里要生烦恼,要大的东西,干脆不给了。要你的眼睛,要你身上割一块肉来吃,那还了得了?直接就骂起来了。这个就是凡夫。
菩萨戒里边说,要割身肉去供养人家,这是登地菩萨的事情,到六地菩萨就根本不在乎了,一切东西,外边的财物,内身从肉到头目脑髓,你要求的话,不但是布施你,欢欢喜喜地布施你,一点也没有愁、没有忧、没有恐惧。这是布施波罗蜜多跟精进波罗蜜多彻底圆满的表现。那就是登地菩萨的事情。所以我们学过菩萨戒,在没有登地之前,燃灯、燃指那些东西是不必做的。做了之后,自己没有生欢喜心,菩萨看了你受苦也难受。人家不了解的人看了佛教害怕:佛教里边,手了什么东西都割掉了,干什么的?对佛教就不敢亲近了。这个没有好处。不是那个时候,不要做。
“六求者矫诳断,正得第六地”,来求的人,好心求的固然有,有些人坏心求的,以贪心来求的,所谓烦恼心来求的,或者是故意来试试你而求的,“矫诳断”,来求就给,没有什么用一种方便手腕或者是骗骗他,叫他不要求,或者不给,或者是骗他没有,或者是用其它的不真实的方式拒绝他的要求,没有。有来求者,总是无矫无诳地,恭恭敬敬地,欢欢喜喜地布施。在第六地里边,好几个是强调布施的事情,那就是说六个波罗蜜多贯穿在第六地,全部圆满的。
《大般若经》里边这么说:
(施戒忍精进,定慧悉圆满)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六波罗蜜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圆满六种波罗蜜多,超诸声闻及独觉地。又住此六波罗蜜多,佛及二乘能度五种所知海岸,何等为五?一者过去,二者未来,三者现在,四者无为,五者不可说。是为菩萨摩诃萨应圆满六波罗蜜多。”这个意思更深一层。圆满六波罗蜜多,超越一切声闻缘觉的,完全是大乘的事情。另外,能够超度五种所知的彼岸,有五种东西可以超越,过去、未来、现在、无为法,还有不可说法,这五种都能够超越,本来不能知的东西都能知。
(远离声缘乐)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声闻心?”“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诸声闻心,非证无上大菩提道,故应远离。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声闻心。”声闻的心不能证菩提的,所以他绝对远离。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独觉心?”“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诸独觉心,定不能得一切智智”,不能成佛的智的,所以要远离。为了求大菩提,声闻缘觉虽然好,要放弃、远离。“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独觉心。”
(无缘怖心断)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热恼心?”热恼心就是这里的“无缘怖心断”。“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怖畏生死热恼之心,非证无上正等觉道,故应远离。”菩萨摩诃萨害怕生死的心不要有,就是说为了度众生,不要害怕这个,不要有害怕生死的热恼心。热恼心就是烦恼心。但是我们这里“无缘怖心断”,意思有点不一样。
(乞求不厌戚)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见乞者来,心不厌戚?”看到跟你要东西的人来了,心不厌戚。不厌离他,也不忧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是厌戚心,于大菩提非能证道,故我今者定应远离。”人家来求,管你合理不合理的,心不要生厌离心、厌恶心,也不生不舒服的心。怎么说的呢?菩萨摩诃萨他这样想的:这个厌戚的心对修大菩提,不是证菩提的道,是妨碍菩提的道。不能要厌离心,应当远离这个心,厌戚心要远离。“是谓菩萨摩诃萨见乞者来,心不厌戚。”
(诸物舍无忧)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舍所有物,无忧悔心?”“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此忧悔心,于证无上正等菩提,定为障碍,故我应舍。”忧悔的心,你舍了东西之后,心里愁忧,或者追悔,该不该给的,“这个东西我自己要的,给了心里很不高兴”,这个心一定没有。为什么没有呢?因为他看到这个忧悔心对证无上菩提是妨碍的。你如果有忧悔心的话就证不到菩提,那你为了要证菩提的话,赶快舍掉这个忧悔心。给了就给了,不生忧悔。
(求者矫诳断)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于来求者终不矫诳?”对来求乞,跟你要东西的人,没有矫诳心。“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此矫诳心,定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你以矫诳的心,以不实的心来拒绝给他布施,决定不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作是誓言”,菩萨摩诃萨从一开始,初发菩提心之后就开始作这个誓言,“凡我所有,施来求者,随欲不空。”他开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时候,就这么发誓的:凡是我所有的东西,只要有求的,随你求什么,不空,都是满你的愿。当时你发了心,才发心的时候就这么发愿的,“如何今时而矫诳彼?”怎么现在反而是要骗起他来了,故意作一些不实的样子要来拒绝他的要求呢?所以菩萨摩诃萨决定于求者不矫诳,有什么给什么。这些都是大菩萨的事情,我们现在做不到,但是发个心将来要做到。不要说“我做不到,我永远做不到,我不做”。那你成佛的就断掉,不能成了。
第七地——远行地
(应断)一 二 三 四 五 六名色 七 八 九 十谛十一缘
执我及有情,命士夫断常,相因等诸蕴,处及诸界等,
十二 十三法执 十四法理执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贪着住三界,贪心遍滞没,执三宝及戒,于彼见实失,
十九 二十
空性倒诤断,及违空性等。凡此二十断,彼七地应得。
(应修)一空二无相三无愿 四 五 六法七情等 八
知三解脱门,及三轮清净,悲心等无染,法平等理一,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无生忍及智,说诸法相一,灭除诸分别,想见烦恼离,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奢摩他心定,毗钵舍那能,心调伏寂静,…
《十地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