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樣的人很多。這是不知恩報恩。
(修忍)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安住忍力?”“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設諸有情來見侵毀”,假使有情來侵犯他,“而于彼所無恚害心”,對他沒有一點點瞋恨心,也沒有害的心。“是爲菩薩摩诃薩安住忍力”,這是菩薩摩诃薩安住忍力。這是第叁條“修忍”。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來,第叁地是圓滿忍辱波羅蜜多,但這個忍辱的力量,在二地已經要鍛煉起來,如果二地一點也沒有積聚的話,叁地的忍辱圓滿怎麼來呢?
(樂善)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受勝歡喜?”什麼叫殊勝的歡喜?“善現,若菩薩摩诃薩所化有情既得成熟”,他教化有情,使他教化的有情成熟了,“身心適悅受勝歡喜”,他心裏、身上都非常地舒服,殊勝地歡喜。這個是隨喜心。我們看到人家成就,超過自己,會生妒忌心。菩薩,所化有情成熟之後,心裏歡喜得不得了,那就是最殊勝的歡喜生起來。“是爲菩薩摩诃薩受勝歡喜”。這個也是大功德,我們不要以爲是小事情,有的人他徒弟都不肯教的,多少留一手,就怕徒弟超過他,如果超過他的話,他就非常妒忌,甚至要害他。我們記得曆史上東漢馬融就是要路上害他的弟子。
(不舍)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不舍有情?”“善現,若菩薩摩诃薩拔濟有情心恒不舍”,他救拔有情的心,永遠不舍掉的,“是爲菩薩摩诃薩不舍有情”。這是“不舍”,是一條。“不舍”和“悲”不是合起來的。
(悲)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恒起大悲?”經常起大悲心,“恒”就是不斷地生起。“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行菩薩行時,作如是念:我爲饒益一一有情,假使各如無量無數殑伽沙劫,處大地獄受諸劇苦,或燒、或煮、或斫、或截、若刺、若懸、若磨、若搗,受如是等無量苦事”(這裏是“一一有情”,“一切有情”也可以講得通,“一一有情”講起來意思更深)。他要饒益一個有情,假使受了無量無數殑伽沙劫大地獄的苦,各式各樣的最厲害的苦,或者是燒,或者是煮,或者是斫——砍,或者是截——把它割下來,或者是刺,或者是懸——挂起來,若磨——擺在磨子裏磨,若搗——舂米一樣的搗,爲了度一個有情,受如是無量的苦。乃至“令彼乘于佛乘而般涅槃。如是一切有情界盡,而大悲心曾無厭倦。是爲菩薩摩诃薩恒起大悲。”這樣子爲度一個有情受很多的苦,最後使他能夠以佛的涅槃而涅槃,得到滅度(就是成佛了)。一個有情如此,一切有情都如此,一直到一切有情都度完,這個大悲心還不厭倦,這個厲害了!度一個有情要受無量恒河沙劫大地獄的苦,燒、煮、斫、截、刺、懸、磨、搗等等無量無邊的苦,爲度一個有情要受那麼多的苦,要使他成佛;那麼一切有情都同樣地,一個一個地受,度他成佛,衆生都度完,這個代衆生受苦的大悲心還不厭倦,不怕疲勞,不厭煩。這樣的心生起來,就是第二地的功德。
這個心我們想想看,我們想都不敢想,爲了一個有情要受那麼大的苦,“不幹了”,他們就說,“算了,我做聲聞,做阿羅漢算了”。那就不行!所以說菩薩的大悲心就是這樣子的,我們真正要學的就是菩薩。很多人說他要生圓次第,要成就什麼,這個心你有沒有?你如果這個心沒有的話,二地都證不到,你想什麼即身成佛呢?這個是太幼稚了。這是因爲不學,大話連篇,自己妄自貢高,認爲自己了不得,一定要求最高的法,一定要找最高的師父,這樣子馬上即身成就。你就是不自量力了!
(敬有德及師)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于諸師長以敬信心谘承供養,如事佛想?”“敬有德及師”,這裏合成了一條,“師”跟“有德”的善知識都合在一起,不分兩條。于師長——師、長,有德的人,以“敬”——恭敬的心,清淨的相信的心至誠地去問法、承事他、供養他,就像對佛一樣。“善現,若菩薩摩诃薩爲求無上正等菩提,恭順師長都無所顧,是爲菩薩摩诃薩于諸師長以敬信心谘承供養,如事佛想,是爲菩薩摩诃薩于諸師長以敬信心谘承供養,如事佛想。”菩薩摩诃薩爲了求無上正等菩提,對于他的師長恭敬承事,一切都無所顧,就是什麼都不考慮,只要能求到無上正等菩提,一切事情都順著師長地做,都恭敬地做。這個我們想想,在人間最標准的就是米拉日巴,他爲了成佛,爲了度父母,能把瑪爾巴上師對他的一切折磨都忍下來、受下來。這個在看米拉日巴的傳記的時候,大家都會産生這個想法:“這樣子的事情我做不來的。”那麼米拉日巴卻是非常地慈悲,他自己說,他不是菩薩化的,就是凡夫修出來的,那就是鼓勵大家:凡夫是做得到的,只要你肯做。你要成佛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你成什麼佛呢?在二地菩薩就是要這樣子做的:爲了要求無上正等菩提,對師長恭敬承事,一切無所顧慮,什麼都放得下。這個一般我們做不到的,米拉日巴這樣的人世間上有幾個?不好找的。你說你證了二地,你這個又做不到,你證的是什麼二地呢?
(施等勤)
施等勤——“等”,其它的持戒、忍辱等等。“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勤求修習波羅蜜多?”也就是六度。“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于諸波羅蜜多,專心求學遠離余事”,二地菩薩專門修波羅蜜多,其它的事情都放下,這是修菩薩道,專門行菩薩道,“是爲菩薩摩诃薩勤求修習波羅蜜多”。
這是二地的八條功德。
第叁地——發光地
一 二 叁 四
多聞無厭足 法施謙無染 廣修自佛刹 輪回二無生
五
所作有慚愧 無染體性五
第叁地五個功德。“無染”,沒有一點點染汙,知一切法空,不起染汙心,這五條都有這個功德。第叁地就是發光地,光明已經發出來了。
“一多聞無厭足”,于佛的正法多聞,都歡喜聽,沒有厭足。不是說,“哎呀,我都聽過兩遍了,還要叫我聽,煩死了,我自己都知道的,還要講”。我們說道宣律師他年輕的時候,也是有一點自負的,後來他師父折服他,折服他之後,他就心靜下來了。他開始學了一道《四分律》,就以爲學好,要去講法,結果師父折服他之後,他就一連聽了二十道《四分律》,就是一部《四分律》,聽了二十遍,最後得大成就,成了我們漢地《四分律》的一代祖師。這也是做到一點,常樂多聞無厭足,于諸聞法無有厭足,常樂多聞。
在《大般若經》裏邊,不著文字,依義不依文,不要從文字上去執著,不要說這個文章寫得好,它的意思不管。常樂多聞,是聞它的意義,不是從文字上看的。這裏海公上師發揮了一下,多聞要有次第的,聞好了之後,修的時候也要有次第(菩提道次第)。多聞如果沒有次第的話,一開始你去聽《華嚴經》,聽《圓覺經》,聽《楞嚴經》,味道是很好,“啊,高得很”,你怎麼做呢?沒有辦法!所以說要按照次第修。我們修法,要踏踏實實地,那些都是菩薩境界,是我們的遠景。我們看了這個,將來要達到這個地位,這是要知道的,但並不是你現在要做的,現在下手的是根本的東西。我們說的根本乘,現在最踏實的就是斯裏蘭卡的那些原始佛教,那是最根本的東西,從當下一個凡夫下手的事情,不是很高的事情。
所以說多聞要有次第,這是海公上師特別的慈悲。多聞、多聞,當然多聞是好,但是不能沒有次第的多聞。我們這裏就有這樣的人,“圖書館給我開放,我什麼都去看”。我們以前有一位,他看了紅教、白教……什麼都看,結果眼睛都看出毛病來,開刀去了。這就是說學法要有次第的,你這個時候學什麼,你就看什麼,那個時候要學那個,你就去看那個。我昨天講的,海公上師進藏地見了康薩仁波卿,像他這樣的大善知識,康薩仁波卿還把他的藏經全部鎖起來,只留兩本給他看,這什麼意思呢?很明白:多聞是要多聞,但是要有次第。
“二法施謙無染”,說法,法布施……。我們看到有的人,不要說法布施,也不要說財布施,就是本來是人家的東西,他給幫忙分一下,就顯出很高傲地分給人家。假使在救災的時候,這個救災的錢、衣服、糧食又不是你的,你也不過是受了命,受了招呼來給他們分一分的,就感到自己好了不得的樣子,對人家看不起的樣子。法布施的人更容易犯這個毛病,自以爲高人一等,“我什麼都懂,你不懂,你要求我”,有的時候還要刁難,這樣子搞是不對的。要謙下,說法要謙下。
法布施的人,絕對不能有驕慢心。我們是度衆生度父母,不是在耍官僚,所以說法一定要謙虛。在《菩提道次第》裏頭,十個功德的善知識,最後一個功德,那就是一切時恭敬說法,再心裏不耐煩的時候,再疲勞的時候,環境最困難、最難受、要發火的時候,恭敬說法,有來求法的,恭恭敬敬地說,這就是“法施謙無染”。不要夾雜煩惱,“染”就是煩惱。
夾雜煩惱就是有幾個方面。一個是貪名稱利養,“我給你法布施,你給我紅包;我給你法布施,你給我登報”,傳我的名。那麼這是一個貪染。還有一個宗派見,自己執著自己那一宗,誹謗人家的宗派,這個都是“染”。在法施的時候,要謙,不要把這些染汙加進去,“法施謙無染”。
“叁廣修自佛刹”,要修佛刹,這就是莊嚴佛土,這是菩薩的事情。海公上師就講得低一點。
這裏海公上師講得很好,他說白衣不能受人供養。有的居士說法、寫文章,受供養,行不行?不行!不能受。“如有饋以財物,應悉轉供叁寶”,假使你是居士,給人家說了法,或者寫了文章,人家報酬你,給你財、給你物(財是錢,物是東西),你說錢不要。不要可以,送你一個禮物,一只手表,或者一個什麼高貴的東西,不是跟財一樣的麼?那麼這樣子拿了之後,白衣能不能受呢?不能受!那麼人家一定要送給你怎麼辦呢?“應悉轉供叁寶”,全部拿來供叁寶。
白衣你要以法致富的話,那你是受不起的,出家人以法活命還是邪命,還是要墮落的,何況白衣呢…
《十地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