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地颂讲记▪P4

  ..续本文上一页这样的人很多。这是不知恩报恩。

  (修忍)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安住忍力?”“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设诸有情来见侵毁”,假使有情来侵犯他,“而于彼所无恚害心”,对他没有一点点瞋恨心,也没有害的心。“是为菩萨摩诃萨安住忍力”,这是菩萨摩诃萨安住忍力。这是第三条“修忍”。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第三地是圆满忍辱波罗蜜多,但这个忍辱的力量,在二地已经要锻炼起来,如果二地一点也没有积聚的话,三地的忍辱圆满怎么来呢?

  (乐善)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受胜欢喜?”什么叫殊胜的欢喜?“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所化有情既得成熟”,他教化有情,使他教化的有情成熟了,“身心适悦受胜欢喜”,他心里、身上都非常地舒服,殊胜地欢喜。这个是随喜心。我们看到人家成就,超过自己,会生妒忌心。菩萨,所化有情成熟之后,心里欢喜得不得了,那就是最殊胜的欢喜生起来。“是为菩萨摩诃萨受胜欢喜”。这个也是大功德,我们不要以为是小事情,有的人他徒弟都不肯教的,多少留一手,就怕徒弟超过他,如果超过他的话,他就非常妒忌,甚至要害他。我们记得历史上东汉马融就是要路上害他的弟子。

  (不舍)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不舍有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拔济有情心恒不舍”,他救拔有情的心,永远不舍掉的,“是为菩萨摩诃萨不舍有情”。这是“不舍”,是一条。“不舍”和“悲”不是合起来的。

  (悲)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恒起大悲?”经常起大悲心,“恒”就是不断地生起。“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行菩萨行时,作如是念:我为饶益一一有情,假使各如无量无数殑伽沙劫,处大地狱受诸剧苦,或烧、或煮、或斫、或截、若刺、若悬、若磨、若捣,受如是等无量苦事”(这里是“一一有情”,“一切有情”也可以讲得通,“一一有情”讲起来意思更深)。他要饶益一个有情,假使受了无量无数殑伽沙劫大地狱的苦,各式各样的最厉害的苦,或者是烧,或者是煮,或者是斫——砍,或者是截——把它割下来,或者是刺,或者是悬——挂起来,若磨——摆在磨子里磨,若捣——舂米一样的捣,为了度一个有情,受如是无量的苦。乃至“令彼乘于佛乘而般涅槃。如是一切有情界尽,而大悲心曾无厌倦。是为菩萨摩诃萨恒起大悲。”这样子为度一个有情受很多的苦,最后使他能够以佛的涅槃而涅槃,得到灭度(就是成佛了)。一个有情如此,一切有情都如此,一直到一切有情都度完,这个大悲心还不厌倦,这个厉害了!度一个有情要受无量恒河沙劫大地狱的苦,烧、煮、斫、截、刺、悬、磨、捣等等无量无边的苦,为度一个有情要受那么多的苦,要使他成佛;那么一切有情都同样地,一个一个地受,度他成佛,众生都度完,这个代众生受苦的大悲心还不厌倦,不怕疲劳,不厌烦。这样的心生起来,就是第二地的功德。

  这个心我们想想看,我们想都不敢想,为了一个有情要受那么大的苦,“不干了”,他们就说,“算了,我做声闻,做阿罗汉算了”。那就不行!所以说菩萨的大悲心就是这样子的,我们真正要学的就是菩萨。很多人说他要生圆次第,要成就什么,这个心你有没有?你如果这个心没有的话,二地都证不到,你想什么即身成佛呢?这个是太幼稚了。这是因为不学,大话连篇,自己妄自贡高,认为自己了不得,一定要求最高的法,一定要找最高的师父,这样子马上即身成就。你就是不自量力了!

  (敬有德及师)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诸师长以敬信心谘承供养,如事佛想?”“敬有德及师”,这里合成了一条,“师”跟“有德”的善知识都合在一起,不分两条。于师长——师、长,有德的人,以“敬”——恭敬的心,清净的相信的心至诚地去问法、承事他、供养他,就像对佛一样。“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为求无上正等菩提,恭顺师长都无所顾,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诸师长以敬信心谘承供养,如事佛想,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诸师长以敬信心谘承供养,如事佛想。”菩萨摩诃萨为了求无上正等菩提,对于他的师长恭敬承事,一切都无所顾,就是什么都不考虑,只要能求到无上正等菩提,一切事情都顺着师长地做,都恭敬地做。这个我们想想,在人间最标准的就是米拉日巴,他为了成佛,为了度父母,能把玛尔巴上师对他的一切折磨都忍下来、受下来。这个在看米拉日巴的传记的时候,大家都会产生这个想法:“这样子的事情我做不来的。”那么米拉日巴却是非常地慈悲,他自己说,他不是菩萨化的,就是凡夫修出来的,那就是鼓励大家:凡夫是做得到的,只要你肯做。你要成佛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你成什么佛呢?在二地菩萨就是要这样子做的:为了要求无上正等菩提,对师长恭敬承事,一切无所顾虑,什么都放得下。这个一般我们做不到的,米拉日巴这样的人世间上有几个?不好找的。你说你证了二地,你这个又做不到,你证的是什么二地呢?

  (施等勤)

  施等勤——“等”,其它的持戒、忍辱等等。“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勤求修习波罗蜜多?”也就是六度。“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诸波罗蜜多,专心求学远离余事”,二地菩萨专门修波罗蜜多,其它的事情都放下,这是修菩萨道,专门行菩萨道,“是为菩萨摩诃萨勤求修习波罗蜜多”。

  这是二地的八条功德。

  第三地——发光地

  一 二 三 四

  多闻无厌足 法施谦无染 广修自佛刹 轮回二无生

  五

  所作有惭愧 无染体性五

  第三地五个功德。“无染”,没有一点点染污,知一切法空,不起染污心,这五条都有这个功德。第三地就是发光地,光明已经发出来了。

  “一多闻无厌足”,于佛的正法多闻,都欢喜听,没有厌足。不是说,“哎呀,我都听过两遍了,还要叫我听,烦死了,我自己都知道的,还要讲”。我们说道宣律师他年轻的时候,也是有一点自负的,后来他师父折服他,折服他之后,他就心静下来了。他开始学了一道《四分律》,就以为学好,要去讲法,结果师父折服他之后,他就一连听了二十道《四分律》,就是一部《四分律》,听了二十遍,最后得大成就,成了我们汉地《四分律》的一代祖师。这也是做到一点,常乐多闻无厌足,于诸闻法无有厌足,常乐多闻。

  在《大般若经》里边,不着文字,依义不依文,不要从文字上去执着,不要说这个文章写得好,它的意思不管。常乐多闻,是闻它的意义,不是从文字上看的。这里海公上师发挥了一下,多闻要有次第的,闻好了之后,修的时候也要有次第(菩提道次第)。多闻如果没有次第的话,一开始你去听《华严经》,听《圆觉经》,听《楞严经》,味道是很好,“啊,高得很”,你怎么做呢?没有办法!所以说要按照次第修。我们修法,要踏踏实实地,那些都是菩萨境界,是我们的远景。我们看了这个,将来要达到这个地位,这是要知道的,但并不是你现在要做的,现在下手的是根本的东西。我们说的根本乘,现在最踏实的就是斯里兰卡的那些原始佛教,那是最根本的东西,从当下一个凡夫下手的事情,不是很高的事情。

  所以说多闻要有次第,这是海公上师特别的慈悲。多闻、多闻,当然多闻是好,但是不能没有次第的多闻。我们这里就有这样的人,“图书馆给我开放,我什么都去看”。我们以前有一位,他看了红教、白教……什么都看,结果眼睛都看出毛病来,开刀去了。这就是说学法要有次第的,你这个时候学什么,你就看什么,那个时候要学那个,你就去看那个。我昨天讲的,海公上师进藏地见了康萨仁波卿,像他这样的大善知识,康萨仁波卿还把他的藏经全部锁起来,只留两本给他看,这什么意思呢?很明白:多闻是要多闻,但是要有次第。

  “二法施谦无染”,说法,法布施……。我们看到有的人,不要说法布施,也不要说财布施,就是本来是人家的东西,他给帮忙分一下,就显出很高傲地分给人家。假使在救灾的时候,这个救灾的钱、衣服、粮食又不是你的,你也不过是受了命,受了招呼来给他们分一分的,就感到自己好了不得的样子,对人家看不起的样子。法布施的人更容易犯这个毛病,自以为高人一等,“我什么都懂,你不懂,你要求我”,有的时候还要刁难,这样子搞是不对的。要谦下,说法要谦下。

  法布施的人,绝对不能有骄慢心。我们是度众生度父母,不是在耍官僚,所以说法一定要谦虚。在《菩提道次第》里头,十个功德的善知识,最后一个功德,那就是一切时恭敬说法,再心里不耐烦的时候,再疲劳的时候,环境最困难、最难受、要发火的时候,恭敬说法,有来求法的,恭恭敬敬地说,这就是“法施谦无染”。不要夹杂烦恼,“染”就是烦恼。

  夹杂烦恼就是有几个方面。一个是贪名称利养,“我给你法布施,你给我红包;我给你法布施,你给我登报”,传我的名。那么这是一个贪染。还有一个宗派见,自己执着自己那一宗,诽谤人家的宗派,这个都是“染”。在法施的时候,要谦,不要把这些染污加进去,“法施谦无染”。

  “三广修自佛刹”,要修佛刹,这就是庄严佛土,这是菩萨的事情。海公上师就讲得低一点。

  这里海公上师讲得很好,他说白衣不能受人供养。有的居士说法、写文章,受供养,行不行?不行!不能受。“如有馈以财物,应悉转供三宝”,假使你是居士,给人家说了法,或者写了文章,人家报酬你,给你财、给你物(财是钱,物是东西),你说钱不要。不要可以,送你一个礼物,一只手表,或者一个什么高贵的东西,不是跟财一样的么?那么这样子拿了之后,白衣能不能受呢?不能受!那么人家一定要送给你怎么办呢?“应悉转供三宝”,全部拿来供三宝。

  白衣你要以法致富的话,那你是受不起的,出家人以法活命还是邪命,还是要堕落的,何况白衣呢…

《十地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乘五力往生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