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知而说,言行相符”,知什么就说什么,行动和语言一致,“是为菩萨摩诃萨修治恒谛语业”。由此可知,如果要登初地,说话一定要老实,如果经常打妄语,滑头滑脑的,那想开悟见道也是做不到的,这些缘起条件没有,那缘起的果也不会来。
佛法是讲缘起的,初地的果就是这些缘起而来的,那么我们要达到初地,现在就要开始把这些缘起积累起来。如果你现在不积累这些缘起、这些功德,你说“到初地了,我就什么功德都有了”,那是颠倒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这些功德都圆满了,初地也就得到,就证初地。不是说你登了初地,这些功德都有了,这是颠倒的。初地怎么证得的呢?正因为功德圆满了,才证得初地。你现在这些功德不去求它,你说“我得到初地之后这些功德就会来了”,那不是颠倒得透顶吗?我们也有些人是这样子说的,“眼睛闭上,不要看书,不要听教,什么都不要,最后开悟了,那我一切法都知道了,三藏十二部全在我心里边”,这个话也是个颠倒话。怎么样子才能开悟呢?就是你把闻思修的种子种下去之后,由闻慧变思慧,由思慧变修慧,最后修慧升华到无漏慧般若现前,那个时候你开悟了,那是从种子积累起来的。我们讲般若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然后是实相般若,要经过文字的熏修,然后是观照,精熟地修,最后证到一切法空,实相般若就现前。如果没有前面的文字、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怎么会来呢?这些都是修行的人不学教,自己蛮干,把眼睛闭起来,也不要闻,也不要修,文字般若没有,观照般若也没有,实相般若它自己怎么来呢?所以这些都是愚痴的想法。
所以我们很感叹,一般的人,讲得很明白的现成的教,也不太深奥的道理,他不去学,自己去想一套颠倒的想法,走错误的路,要去走死胡同,走不通的路,这是非常可惜的。在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广泛地破这些见,《入中论》里边也有讲述这些错误的知见。藏地对这个事情批判得很厉害,一般的人大概不会犯这些错误;而汉地却没有人批判这些,有些人还认为这是很好的高妙的方法,这是很可惜的。
一切法是缘起法,从因上求的,因上的条件做够了,果上的自然会现。你从果上求,因就不要,这个果怎么生出来呢?这个很简单,海公上师经常打这个比喻,你要吃饭,这个果是饭,但是你因上的米不求,锅也不要,柴也不要,火也不要,水也不要,那你这个饭哪里来呢?天上掉下来啊?你因上的水、米、锅、柴禾,还有引柴的火有了,这么加上去,你再有烧饭的技术,知道如何调配,这样子半个多小时,饭就出来了嘛!如果因上不求的话,只等饭吃,那你哪一天吃得到饭呢?所以这些道理是很简单,但是很多人会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因为不知道佛的缘起论。这是初地菩萨的功德。
第二地——离垢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戒报恩修忍 乐善不舍悲 敬有德及师 八者施等勤
二地是戒波罗蜜多圆满,所以第一个就是“戒”,然后是“报恩”、“修忍”、“乐善”、“不舍悲”、“敬有德”、“及师”(“敬有德”及“师”在《现观》里边合成了一个),“八者施等勤”,一共是八个功德。第八个“施等勤”,就是布施波罗蜜多“等”其它的波罗蜜多,六度都是殷勤地修。这个六度,并不是说初地只修布施度,初地是布施度、忍辱度、持戒度都修的,但是布施度是圆满了,其它的还在修,还没够格。二地也不是不修布施、忍辱,只修持戒,而是这六度当中,持戒的那一度圆满了,做得到家了。布施是在初地到家,持戒是在二地到家,忍辱还没到家,忍辱要在三地才到家。“八者施等勤”,第八个功德就是精勤地、殷勤地修布施等波罗蜜多。
二地的功德主要是性戒圆满.。这个本心具的自性的戒,就是道共戒圆满,同时随分随力地修其它的几个度。初地是施波罗蜜多圆满(全施),二地,戒波罗蜜多圆满,其它的几个波罗蜜多,随分随力地在修。当然初地已经圆满的施度他也圆满了,在二地里,初地的功德是有的。二地是离垢地。初地是欢喜地,从来没有得到这么欢喜过,凡夫的时候都是在执着中间,他一下子见了道之后,截然不同,从来没见到的东西都见到了,佛法僧戒的功德都见到了,这个生极大欢喜。二地,就是离开一切犯戒的垢,“离垢地”。
“一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律仪戒等等都圆满,在这个地方总集到一起修。在《大般若经》里边特别强调,一切声闻、缘觉的作意不起,就是菩萨戒不能起声闻、缘觉的心。这个在我们讲《菩萨戒》的时候讲过,声闻缘觉的自了的心不能起,这对菩萨戒是极大的违犯。另外,一切破戒的障碍都全部远离,这是戒波罗蜜圆满,清净持戒圆满。
“二报恩”,二地菩萨是知恩报恩。前面说要知母念恩报恩,是教你要知道母亲的恩,要念恩,要报恩,但是你能不能报、能不能知还不一定。而二地菩萨,确实在这个地方已经做到家了,只要人家对他有点恩惠的话,他永远记住不会忘的,一定要报。真正能报恩的,还要二地菩萨以上。前面说了,真正能圆满报父母恩的是佛,只有佛才能真正圆满地报;二地菩萨以上对报恩的事情,是不会忘恩负义。有恩必报,这是二地菩萨的功德之一。他小的恩尚且不会忘记,何况大恩?报恩的事情是不会忘记的,这是二地菩萨。
“三修忍”,他方的冤家来害你,能够忍住,器世间一切的寒、热等等的苦都能忍住。
“四乐善”,看到所化的有情能够成熟了,他就非常地欢喜,殊胜地快乐,这是“乐善”。
“五不舍悲”,这个“不舍悲”,在其它地方分了两科:一个是“不舍”,不舍一切有情,要救度一切有情的心始终不舍掉,从来不会忘记度众生的心;“悲”就是起大悲心,经常起大悲心。这是在《现观》里边分两科。这里的“不舍悲”是合了一科;那里是分两个,“不舍”是一个,“悲”是一个。
“六敬有德七及师”,这里分两科,“有德”及“师”。“有德”,有功德的善知识,“师”就是自己的师,都是对他恭敬,分了六、七两科。在《大般若经》中,“敬有德及师”合了一科,对一切有德的师长,以恭敬的心,以清净的心承事供养,与佛无异,跟对待佛一样。
在《菩提道次第》也好,别的什么也好,都是说对师父要承事他,要跟对佛一样。这并不是说要抬高这个师父,实际上是弟子要得加持的话,把师父看成是佛,就得到佛的加持,把师父看作是个凡夫,就得凡夫的加持,这个就看你发心。所以在亲近善知识里边,经常有这个话,把师父看作佛一样地恭敬,那就是弟子得佛的加持,就是要这样子地做,并不是说师父真的是佛,当然有的师父他是功德成就的,即身成佛的,那些大的密宗成就的师,那当然可以说本身就是佛。但是,一般地说,即使他不是佛,佛的功德还没有够,你以对佛的样子去对待他,那你自己也得佛的加持。
这里也可以打一个比喻,这个是海公上师讲的。他说有一个母亲(这是藏地的人),很信佛。她有一个孩子经常要到印度做生意去的,他每次到印度做生意,他母亲总是说:“你给我带(印度是佛国)一些舍利回来。”他的孩子不大信佛的,做生意忘记掉了,每一次回来都忘记。有一次他母亲再三叮嘱,你一定给我带一个舍利回来(印度请舍利容易一些)。那么他孩子生意做好了回来,这次路上想起来了,母亲叫请个舍利的,他又没有请。没有办法了,路上东找西找,找了一个狗的牙齿。他想,反正母亲是一个老太婆,她又不懂的,把狗牙齿弄弄干净拿回去。“这个给你,我给你找了个舍利来啦!”哎呀,这个母亲看到这个牙齿恭敬得不得了,她就每天早上礼拜供养,结果,这个牙齿竟然放光加持,放出五彩光,这个不可思议。什么原因呢?对这个牙齿,以佛的牙齿去恭敬它的话,得佛的加持。
再说一个,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能够以佛的方法去对待的话,就得佛的加持。我们之所以看到众生不是佛,因为我们有烦恼在里边,如果你用恭敬的心、清净的信心把这些烦恼排除,当下得到佛的加持。在佛的眼光里边,众生都是佛,那就是说,凡夫烦恼的东西,在佛的眼里边是没有的。但是在众生的眼睛里边,却是一切佛都是凡夫,因为他以烦恼的眼睛看的,戴有色眼镜去看,什么都带了这个颜色的。这些都是佛教的道理,如果融通之后,这个很容易理解的。
“敬有德及师”,对一切师、一切有功德的人,都非常地恭敬、承事他,跟对佛一样。
“八者八施等勤”,布施、持戒、忍辱等等波罗蜜多,殷勤地、尽力地去做。持戒是圆满了,其它的几度精勤地做,奋勉地做,专心地去学波罗蜜多的事情。这里是上师跟《现观》里面的注解。
下边对照《大般若经》,二地。
(戒)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清净禁戒?”就是把戒修清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不起声闻独觉作意”,这是强调不能有一点点声闻、独觉的自了的心。“及余破戒障菩提法”,把一切破戒的法、障碍菩提的法(菩萨戒,退失菩提心就是犯大戒、根本戒)全部不起。声闻缘觉的心不起,破戒的障菩提的法不给它生。“是为菩萨摩诃萨清净禁戒”,这就是菩萨摩诃萨持戒清净。这是第一条,戒。
(报恩)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知恩报恩?”怎么叫知恩报恩?“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行菩萨行时,于得小恩尚不忘报”,小小的恩,尚且不会忘记了要报,“况大恩惠而当不酬,是为菩萨摩诃萨知恩报恩”,何况大的恩,不去管他,不酬谢他呢?不会的。二地的菩萨决定是知恩报恩;而凡夫却是忘恩负义,无论对他怎么好,眼睛一瞪的话就忘掉了。如果碰到什么其它的事情来了之后,他还会以怨报恩。我们在文革的时候看到很多这样的人,平时这个人对他很好,结果文革的时候,为了自己要爬上去,把人家斗得要死,…
《十地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