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而說,言行相符”,知什麼就說什麼,行動和語言一致,“是爲菩薩摩诃薩修治恒谛語業”。由此可知,如果要登初地,說話一定要老實,如果經常打妄語,滑頭滑腦的,那想開悟見道也是做不到的,這些緣起條件沒有,那緣起的果也不會來。
佛法是講緣起的,初地的果就是這些緣起而來的,那麼我們要達到初地,現在就要開始把這些緣起積累起來。如果你現在不積累這些緣起、這些功德,你說“到初地了,我就什麼功德都有了”,那是顛倒的說法。應該是這樣的:這些功德都圓滿了,初地也就得到,就證初地。不是說你登了初地,這些功德都有了,這是顛倒的。初地怎麼證得的呢?正因爲功德圓滿了,才證得初地。你現在這些功德不去求它,你說“我得到初地之後這些功德就會來了”,那不是顛倒得透頂嗎?我們也有些人是這樣子說的,“眼睛閉上,不要看書,不要聽教,什麼都不要,最後開悟了,那我一切法都知道了,叁藏十二部全在我心裏邊”,這個話也是個顛倒話。怎麼樣子才能開悟呢?就是你把聞思修的種子種下去之後,由聞慧變思慧,由思慧變修慧,最後修慧升華到無漏慧般若現前,那個時候你開悟了,那是從種子積累起來的。我們講般若是文字般若、觀照般若,然後是實相般若,要經過文字的熏修,然後是觀照,精熟地修,最後證到一切法空,實相般若就現前。如果沒有前面的文字、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怎麼會來呢?這些都是修行的人不學教,自己蠻幹,把眼睛閉起來,也不要聞,也不要修,文字般若沒有,觀照般若也沒有,實相般若它自己怎麼來呢?所以這些都是愚癡的想法。
所以我們很感歎,一般的人,講得很明白的現成的教,也不太深奧的道理,他不去學,自己去想一套顛倒的想法,走錯誤的路,要去走死胡同,走不通的路,這是非常可惜的。在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邊廣泛地破這些見,《入中論》裏邊也有講述這些錯誤的知見。藏地對這個事情批判得很厲害,一般的人大概不會犯這些錯誤;而漢地卻沒有人批判這些,有些人還認爲這是很好的高妙的方法,這是很可惜的。
一切法是緣起法,從因上求的,因上的條件做夠了,果上的自然會現。你從果上求,因就不要,這個果怎麼生出來呢?這個很簡單,海公上師經常打這個比喻,你要吃飯,這個果是飯,但是你因上的米不求,鍋也不要,柴也不要,火也不要,水也不要,那你這個飯哪裏來呢?天上掉下來啊?你因上的水、米、鍋、柴禾,還有引柴的火有了,這麼加上去,你再有燒飯的技術,知道如何調配,這樣子半個多小時,飯就出來了嘛!如果因上不求的話,只等飯吃,那你哪一天吃得到飯呢?所以這些道理是很簡單,但是很多人會犯這個錯誤,這就是因爲不知道佛的緣起論。這是初地菩薩的功德。
第二地——離垢地
一 二 叁 四 五 六 七 八
戒報恩修忍 樂善不舍悲 敬有德及師 八者施等勤
二地是戒波羅蜜多圓滿,所以第一個就是“戒”,然後是“報恩”、“修忍”、“樂善”、“不舍悲”、“敬有德”、“及師”(“敬有德”及“師”在《現觀》裏邊合成了一個),“八者施等勤”,一共是八個功德。第八個“施等勤”,就是布施波羅蜜多“等”其它的波羅蜜多,六度都是殷勤地修。這個六度,並不是說初地只修布施度,初地是布施度、忍辱度、持戒度都修的,但是布施度是圓滿了,其它的還在修,還沒夠格。二地也不是不修布施、忍辱,只修持戒,而是這六度當中,持戒的那一度圓滿了,做得到家了。布施是在初地到家,持戒是在二地到家,忍辱還沒到家,忍辱要在叁地才到家。“八者施等勤”,第八個功德就是精勤地、殷勤地修布施等波羅蜜多。
二地的功德主要是性戒圓滿.。這個本心具的自性的戒,就是道共戒圓滿,同時隨分隨力地修其它的幾個度。初地是施波羅蜜多圓滿(全施),二地,戒波羅蜜多圓滿,其它的幾個波羅蜜多,隨分隨力地在修。當然初地已經圓滿的施度他也圓滿了,在二地裏,初地的功德是有的。二地是離垢地。初地是歡喜地,從來沒有得到這麼歡喜過,凡夫的時候都是在執著中間,他一下子見了道之後,截然不同,從來沒見到的東西都見到了,佛法僧戒的功德都見到了,這個生極大歡喜。二地,就是離開一切犯戒的垢,“離垢地”。
“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律儀戒等等都圓滿,在這個地方總集到一起修。在《大般若經》裏邊特別強調,一切聲聞、緣覺的作意不起,就是菩薩戒不能起聲聞、緣覺的心。這個在我們講《菩薩戒》的時候講過,聲聞緣覺的自了的心不能起,這對菩薩戒是極大的違犯。另外,一切破戒的障礙都全部遠離,這是戒波羅蜜圓滿,清淨持戒圓滿。
“二報恩”,二地菩薩是知恩報恩。前面說要知母念恩報恩,是教你要知道母親的恩,要念恩,要報恩,但是你能不能報、能不能知還不一定。而二地菩薩,確實在這個地方已經做到家了,只要人家對他有點恩惠的話,他永遠記住不會忘的,一定要報。真正能報恩的,還要二地菩薩以上。前面說了,真正能圓滿報父母恩的是佛,只有佛才能真正圓滿地報;二地菩薩以上對報恩的事情,是不會忘恩負義。有恩必報,這是二地菩薩的功德之一。他小的恩尚且不會忘記,何況大恩?報恩的事情是不會忘記的,這是二地菩薩。
“叁修忍”,他方的冤家來害你,能夠忍住,器世間一切的寒、熱等等的苦都能忍住。
“四樂善”,看到所化的有情能夠成熟了,他就非常地歡喜,殊勝地快樂,這是“樂善”。
“五不舍悲”,這個“不舍悲”,在其它地方分了兩科:一個是“不舍”,不舍一切有情,要救度一切有情的心始終不舍掉,從來不會忘記度衆生的心;“悲”就是起大悲心,經常起大悲心。這是在《現觀》裏邊分兩科。這裏的“不舍悲”是合了一科;那裏是分兩個,“不舍”是一個,“悲”是一個。
“六敬有德七及師”,這裏分兩科,“有德”及“師”。“有德”,有功德的善知識,“師”就是自己的師,都是對他恭敬,分了六、七兩科。在《大般若經》中,“敬有德及師”合了一科,對一切有德的師長,以恭敬的心,以清淨的心承事供養,與佛無異,跟對待佛一樣。
在《菩提道次第》也好,別的什麼也好,都是說對師父要承事他,要跟對佛一樣。這並不是說要擡高這個師父,實際上是弟子要得加持的話,把師父看成是佛,就得到佛的加持,把師父看作是個凡夫,就得凡夫的加持,這個就看你發心。所以在親近善知識裏邊,經常有這個話,把師父看作佛一樣地恭敬,那就是弟子得佛的加持,就是要這樣子地做,並不是說師父真的是佛,當然有的師父他是功德成就的,即身成佛的,那些大的密宗成就的師,那當然可以說本身就是佛。但是,一般地說,即使他不是佛,佛的功德還沒有夠,你以對佛的樣子去對待他,那你自己也得佛的加持。
這裏也可以打一個比喻,這個是海公上師講的。他說有一個母親(這是藏地的人),很信佛。她有一個孩子經常要到印度做生意去的,他每次到印度做生意,他母親總是說:“你給我帶(印度是佛國)一些舍利回來。”他的孩子不大信佛的,做生意忘記掉了,每一次回來都忘記。有一次他母親再叁叮囑,你一定給我帶一個舍利回來(印度請舍利容易一些)。那麼他孩子生意做好了回來,這次路上想起來了,母親叫請個舍利的,他又沒有請。沒有辦法了,路上東找西找,找了一個狗的牙齒。他想,反正母親是一個老太婆,她又不懂的,把狗牙齒弄弄幹淨拿回去。“這個給你,我給你找了個舍利來啦!”哎呀,這個母親看到這個牙齒恭敬得不得了,她就每天早上禮拜供養,結果,這個牙齒竟然放光加持,放出五彩光,這個不可思議。什麼原因呢?對這個牙齒,以佛的牙齒去恭敬它的話,得佛的加持。
再說一個,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你能夠以佛的方法去對待的話,就得佛的加持。我們之所以看到衆生不是佛,因爲我們有煩惱在裏邊,如果你用恭敬的心、清淨的信心把這些煩惱排除,當下得到佛的加持。在佛的眼光裏邊,衆生都是佛,那就是說,凡夫煩惱的東西,在佛的眼裏邊是沒有的。但是在衆生的眼睛裏邊,卻是一切佛都是凡夫,因爲他以煩惱的眼睛看的,戴有色眼鏡去看,什麼都帶了這個顔色的。這些都是佛教的道理,如果融通之後,這個很容易理解的。
“敬有德及師”,對一切師、一切有功德的人,都非常地恭敬、承事他,跟對佛一樣。
“八者八施等勤”,布施、持戒、忍辱等等波羅蜜多,殷勤地、盡力地去做。持戒是圓滿了,其它的幾度精勤地做,奮勉地做,專心地去學波羅蜜多的事情。這裏是上師跟《現觀》裏面的注解。
下邊對照《大般若經》,二地。
(戒)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清淨禁戒?”就是把戒修清淨。“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不起聲聞獨覺作意”,這是強調不能有一點點聲聞、獨覺的自了的心。“及余破戒障菩提法”,把一切破戒的法、障礙菩提的法(菩薩戒,退失菩提心就是犯大戒、根本戒)全部不起。聲聞緣覺的心不起,破戒的障菩提的法不給它生。“是爲菩薩摩诃薩清淨禁戒”,這就是菩薩摩诃薩持戒清淨。這是第一條,戒。
(報恩)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知恩報恩?”怎麼叫知恩報恩?“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行菩薩行時,于得小恩尚不忘報”,小小的恩,尚且不會忘記了要報,“況大恩惠而當不酬,是爲菩薩摩诃薩知恩報恩”,何況大的恩,不去管他,不酬謝他呢?不會的。二地的菩薩決定是知恩報恩;而凡夫卻是忘恩負義,無論對他怎麼好,眼睛一瞪的話就忘掉了。如果碰到什麼其它的事情來了之後,他還會以怨報恩。我們在文革的時候看到很多這樣的人,平時這個人對他很好,結果文革的時候,爲了自己要爬上去,把人家鬥得要死,…
《十地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