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佛教徒,甚至于出家的,但是经过人家的一些宣传,他就反过来谤佛了,这就是自己对佛的功德没有看到。真正看到佛的功德是什么时候?见道。学过《俱舍》的都知道,见道的时候得四证净,佛、法、僧、戒的功德真正看到,那就再也不会对此反对。因为凡夫没有看到,只是听到,听到不是证到,今天你听到说好就好,明天听到不好就不好,自己没有依据的。真正见道以上的人,对佛、法、僧、戒的功德亲身证到之后,再怎么说也不会不信。因为亲自看到,对亲自证到的东西,再怎么也抹杀不了。所以说“于佛身欢喜”。
“八阐教”,能够弘扬佛的教。阐教的时候,能够初中后都善巧,文义善巧。讲的是什么呢?都是纯粹的、圆满的、洁白的梵行,对三藏十二分教,能够圆满地阐释、宣传,给人家讲。
“九破骄”,自己在学修当中,对佛法有所进步,不生骄慢。他自己能够证入初地的那些功德,对佛法已经得了很多的功德,但是不生骄傲。如果一个人说他开悟了,登地了,不要说七地八地,就是初地(见道就是初地),骄诳的心没有了,在佛法上自以为了不得的心根本就没有了。如果还是自以为了不得,高人一等,那说见道,靠不住。这些都是初地菩萨的功德,他不从佛法里边产生骄慢。
“十诚”,在《大般若经》里边,“诚”是“称知而说”,知道什么就说什么,“言行相符”的。说话一点也不欺诳,这就是“诚”。海公上师说的是如实说法,没有欺诳心,也是一样的道理。根据海公上师的解释大概如此,其中有一些掺了《现观》的意思。
现在我们看看《大般若经》。这个《大般若经》是上海一个居士给我寄来的,这是一个复印的本子,全文很长,他把有关的复印下来,这个资料我想最好是以后能印出来,可以给大家参考一下,这个资料很好。
(净胜意二利)
“尔时具寿善现”,一位叫善现的阿罗汉,“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净胜意乐业?”怎么样修治“净胜意”呢?“佛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修习一切善根,是为菩萨摩诃萨修治净胜意乐业。”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的心,与佛智相应的心来修一切善法、善根,这就叫“净胜意”。这跟海公上师说的清净的心,为利他的意乐心,实际上是一样的,一切善根都是自利利他的善根,以清净的、殊胜的心来修习,这个就是“净胜意”。“净胜意二利”里边的“胜”,就是指能够做到“二利”。在《大般若经》里边,“二利”两个字是没有的。
(诸有情平等)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引发慈悲喜舍四种无量,是为菩萨摩诃萨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业。”一样的,“一切智智”,以跟佛的智慧相应的心来修四无量。我们现在修四无量是以凡夫的心来修,阿罗汉是以阿罗汉相应的心修;菩萨是以跟佛的智慧相应的心来修四无量心,这个叫有情平等。
(全施)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布施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有情,无所分别而行布施,是为菩萨摩诃萨修治布施业。”他这个布施业,强调突出对一切有情无所分别、平等,对一切有情没有分别地布施,能布施的东西也没有分别,不管什么东西,他要,就给。对来要的人也没有分别,不管是亲的、疏的,男的、女的,臭的、好的,都不管,只要来要,都要布施,这是“全施”,就是行布施。
(能依止)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亲近善友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见诸善友,劝化有情,令其修行一切智智”,菩萨摩诃萨看到有些善知识,教化有情,叫他修一切智智——修佛的智慧。“即便亲近,恭敬供养”,他看到这样的善知识,马上就去亲近他、恭敬他、供养他。“尊重赞叹,谘受正法”,从他那儿求法。“昼夜承奉,无懈倦心”,昼夜地承事他、奉事他,没有一点懈怠疲倦的心,“是为菩萨摩诃萨修治亲近善友业”。“能依止”就是一切依止法都能做到,这个意思一样的。
(乐正法所缘)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求法业?”求法,怎么样子求法。“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一切智智心就是与佛相应的心,就是和空性相应的心。“勤求如来无上正法,不堕声闻独觉等地,是为菩萨摩诃萨修治求法业”,修求的法,都是无上乘的大乘法,声闻缘觉的法尚且不去求,何况凡夫外道的法。所以说,菩萨的“乐正法”是乐大乘的法,以与一切智智相应的心(求成佛的智相应的心),来求如来的无上的正法,不堕声闻缘觉。菩萨都强调是要大乘,对声闻缘觉二乘的要简别。
(心常欲出家)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常乐出家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一切生处”,不管生在哪里,“恒厌居家牢狱喧杂”,不管生在王宫也好,生在其它地方也好,都是感到在家是一个牢狱一样,关在里边,“喧杂”,都是吵吵闹闹地不清净。“常欣佛法,清净出家,无能为碍”,他总是欢喜佛法,清净要出家,初地菩萨成就这个心了。再好的家不爱,喧杂,不欢喜,看到家庭跟牢狱一样;而欢喜在佛法里边清净地出家,而且“无能为碍”,不能阻碍他。凡夫的阻碍很多,有的是父母阻碍,有的是朋友阻碍,有的是单位阻碍等等。而初地菩萨成就“心常欲出家”这个功德,自己心里欢喜,外边也不能阻碍,那就可以圆满地成就了。“是为菩萨摩诃萨修治常乐出家业”,这是“心常欲出家”。
(于佛身欢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爱乐佛身业?”怎么修治爱乐佛的身。“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暂一睹见佛形像已,乃至证得无上菩提,终不舍于念佛作意,是为菩萨摩诃萨修治爱乐佛身业”,他只要很短的时间看到佛的样子,那么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到自己成佛,中间终不舍掉念佛的作意,就是心上经常系念着佛。这就是相应,登了地的菩萨跟佛的心相应,看到佛就欢喜。我们现在凡夫里边也是有不同的善根,有善根的小孩子,见了出家人就是欢喜,他不想离开,看了寺院也欢喜;要是没有善根的小孩子,把他带到庙里来了之后,看到出家人就哇哇大哭,赶快要回去,不想呆了。这个就是各人的善根不同。那么善根坚固到初地菩萨,他看到佛之后,他的欢喜心从一次看到之后,一直到成佛,永远不舍离这个念佛的作意,这是欢喜到极点。
(阐教)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开阐法教业?”开阐佛的法教。“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佛在世及涅槃后,为诸有情开阐法教,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白梵行,所谓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义”,这是十二分经,“是为菩萨摩诃萨修治开阐法教业”。初地菩萨,不管佛在世也好,佛涅槃也好,为有情弘法的时候,“初中后善”,开始时非常善巧,中间也善巧,到最后也是善巧。不是说开头很好,后来不行了,没有;或者开头不好,中间好起来,后头又不行,都没有。初中后都是善。而且对文义方面都非常地善巧。“纯一圆满清白梵行”,真正地是围绕着“清白梵行”,讲殊胜的、清净的法,就是讲十二分经。这就是“阐教”。
(破骄)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破憍慢业?”这个修治就是前面说的,以无所得的自性空的智慧跟大悲心相摄持来修这个法。在修的时候,一方面是悲愍众生,一方面是知一切法自性空,以这样的心来修治破憍慢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常怀谦敬,伏憍慢心,由此不生下姓卑族,是为菩萨摩诃萨修治破憍慢业。”菩萨摩诃萨不管自己地位怎么高,自己给人家说法怎么好,他总是谦虚恭敬,对对方产生恭敬心。我们现在的凡夫就是有个毛病,自己地位低的就拼命拍马屁,谦虚得很,人家打你骂你都忍得下去,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能够对人家起恭敬的样子,心里究竟恭敬不恭敬不知道,他的外相是毕恭毕敬,点头哈腰的这样子做。自己要是地位高了一点,或者有点才能出色一点,就我慢贡高,也不恭敬了,对一切有情就看不起了,这就是凡夫的烦恼之处。而初地菩萨不管自己给人家说法多么善巧,自己有多少好的功德,对一切有情都是谦虚恭敬,破除憍慢心。 “由此不生下姓卑族”,正因为谦虚,将来投生都是高贵的种族;你越是要骄慢,将来生得越是卑族下贱,所以说这就是果报。
可以说果报是跟人的烦恼开玩笑的,越是想爬得高,越是把你弄得低;越是骄慢,将来投生就投在最下的家族里面。布施也一样,越是要悭贪,要把自己的东西保住,越是会贫穷;越是肯布施,越来越富。这个业报跟你的烦恼心是对立的,也可以说是跟你开玩笑的,你越要这样子,偏偏那样子。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一点之后,就不要起骄慢了,都要放下。如果不放下的话,以后你投生都是到最下等的地方去。你看不起人家,果报就是大家看你不起。所以说我们现在要是自己有点地位或者有点权势的话,一定不要产生骄慢心,对一切人都要起谦虚恭敬的心。文殊菩萨的十大愿里面“同事同行同业”,都跟他一起办事情,一起做事,大家恭恭敬敬地,使他发菩提心,这个很重要。
我们要登初地,这些东西不是到了初地才出来,而是在平时锻炼出来的,这些功德慢慢锻炼成功,就是初地。如果这些功德一点都没有,你想登初地,那就是做梦。初地(见道),是最初的见道的地位,可以说是最低的。这些功德都要在平时修治的时候积聚,积聚到一定的程度,它圆满了就登初地;你平时不积聚,初地永远也登不上去。有的人自高自大,你如果不好好地摧伏骄慢心的话,你想登初地见道,那是梦想。所以说我们很多人都想这辈子见道,但是你自己的憍慢心不摧伏,你如何见道呢?
(诚)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恒谛语业?”这个“诚”,原文是“恒谛语业”,总是说踏实的话、不虚的话——诚语,这就是“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称…
《十地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