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颂讲记
智敏上师讲述
昨天我们把菩提道次第求加持颂讲完,今天要接下去讲《十地颂》跟《二十空》。我们要补充一点。昨天讲的人身难得,大义圆满不容易得到,是最极难得的事情。我碰到一些人,他跟我说,“这个人身不难得,现在世界上人多得很,还嫌多了,不要那么多人生出来”,好象是得人身并不难。我们说的难,是说这辈子是人,下一辈子再做人极难,一点也不错。我们现在的人来源很多,天上掉下来的不少,地狱里出来的也不少,畜生报完了投人身的也不少,六道里边都有来的,他方世界也有来的。所以表面上看上去是人很多,实际上这一辈子是人,下一辈子再要做人的话,是极难的,这个是佛说的话,一点也不错的。
另外一个,菩提道次第,修密法也要按次第,宗大师特别强调的就是次第,一定要是下士、中士、上士慢慢地上去。如果要修密法的,那一定要经过三士显教的修习,然后进入密乘。在宗大师以前的时候、在宗大师在世的时候,现在也有,有些修密法的不经过显教,在宗大师看来,次第不圆满,果也是不圆满的。所以说真正圆满的果,一定要从圆满的次第得到。
今天我们讲《十地颂》。《十地颂》讲的是修行进入见道以后,再修什么。每一个地有他的功德,把这些功德一个一个分开了说。假设你(认为)自己开悟了,登地了,那么你看这些功德你有没有,如果有了,还要看是不是跟“无自性空”相结合的。在大乘的菩萨道里边,十地是见了道以上的,空性已经证得,开始进入初地证到一分,二地再加一分,慢慢地增加,但是空性都是证到的,不能说没有证到。他在修的时候,一切法自性空的般若都带着有的,所以说在修当中绝对没有执着。每一个地有他一定的成就的功德。
《十地颂》在《五字真言》的注解里边有两个样子,两个样子基本相同的。但是在《现观》里边又是一个样子,当然是大同小异,而我们真正根据《大般若经》,又有一点差异。我们今天想把这些都介绍一下。照我的看法,真正应当依据《大般若经》,因为《十地颂》是从《现观》里边来的,《现观》是解释《大般若经》的,那当然以经为主。藏文《大般若经》有没有我们还不清楚,反正我们是根据汉文《大般若经》的第一会(四百卷),《大般若经》跟这个《十地颂》是完全配合的。《现观》也好,《五字真言》也好,都是出于《大般若经》的原文,应当是以经为主,这是我的看法。
现在先把《十地颂》的文略略地销一下。
初地——欢喜地
一 二
全修治十种 初地得成就 净胜意二利 诸有情平等
三 四 五 六 七
全施能依止 乐正法所缘 心常欲出家 于佛身欢喜
八 九 十
阐教破骄诚 爱乐此十法 自性无所缘 修治地应知
“全修治十种,初地得成就”,修治这十种功德,成就初地菩萨的地位,下边是十个。这个“一、二、三、四”,是根据书上标的,《现观》跟这个有一点差异,但是大同小异,少部分有点不同,《大般若经》里边也有少部分有所不同,我们讲到的时候再看。
“净胜意二利,诸有情平等,全施能依止,乐正法所缘,心常欲出家,于佛身欢喜,阐教破骄诚,爱乐此十法。”对这十个法,非常之爱乐,本心欢喜这十个东西的。“自性无所缘,修治地应知”,他修这个法是缘起,但是它的本性空,登了地的菩萨都知道。虽然这样子欢喜这十个法,但是知道一切法是自性空的。
“全修治十种”,“修治”这两个字,海公上师的解释,说登地菩萨有他的大悲心(菩萨道当然是从悲心出发的,菩提心是以大悲为主生起来的),但是大悲心跟一切法无自性空的智慧两个是相摄持的,这个叫“修治”。所以这个“修治”跟我们凡夫的“修治”不一样。凡夫修治,布施就是布施;在菩萨布施是三轮体空,知道它本性是空,但并不是空了就不布施,自性是空,但布施的事情是要做的。缘起不碍性空,性空不碍缘起,在这个情况之下的叫“修治”。十地菩萨的功德都是“修治”,都是自性空跟度众生的大悲心相结合、相摄持的,所以这十个地都有“修治”这个话。
这个颂的最后一句,“自性无所缘,修治地应知”,这是总结,前面十个功德,做的时候都能知道它自性是空,无所缘的,没有十个真正实在的对象,这就是“修治地”。初地如此,后面的二地、三地乃至十地、佛地都是如此,修这些功德都不着相,都知道它自性空。我们前面说过,初地圆满的是布施波罗蜜多,所以说是“全施”。
“一净胜意二利”,根据海公上师的说法,把“净胜意”拆为两个:“净意”和“胜意”。“净意”,清净的意,就是清净的出离心;“胜意”就是不思为自利,自利利他,主要还是利他。所以“净胜意”一方面是清净的出离心;一方面又是利他(悲心、菩提心当然是利他)。这就是“净胜意二利”,自他二利。所谓“净胜意”,那是登地菩萨的意乐,他的意乐是清净的,就是已经证了空性;他虽然证了空性,但又不是二乘。二乘证了空性就算了,自己了了,众生的事情是随缘而度。能够碰上的就度一下,碰不上的那就算了,不管了。
菩萨就不是这样的。“胜”,殊胜,超过二乘,他还要利他,虽然知一切法自性空,但是不离利他。那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知道自性空,本来众生是没有自性的,但并不是说众生没有自性就不度了,还是要度。因为在菩萨的眼里众生是无自性,而在众生的本分上,他看到自己是有自性的,你为了要度众生的执着,你还得要度他。虽然看到他自性空,但是因为众生没有空,所以还是要度。这是“净胜意二利”,清净的心,一方面是出离的,一方面又是不执着的,不着相的;殊胜的意,“二利”,作自他二利的事情。“二利”就是自他出离生死。这是第一种。
“二诸有情平等”,一般说是修四无量心,一切有情都是平等平等,都是慈悲喜舍,一样的、没有区别的。这个也是要证得空性才做得到,一切众生本来是自性空,空中就没有差别。从空的基础上,要修四无量心就比较容易;而我们凡夫以执着的心,那就困难了,怨就是怨,亲就是亲,界限分明,不容易把他平等起来。我们前面讲的“平等性智”就是这个东西,证了空性之后就能够“有情平等”。
“三全施”,初地是布施波罗蜜多圆满,所以这个布施是全部的都能施。“财法无畏及慈施”,五方佛戒里有这一条。一般的就是财施、法施、无畏施,这里再加一个慈施,就是圆满的施,在初地是完全圆满。一共是四种施。
“四能依止”,初地的菩萨对依止法全部能做到,对善知识恭敬承事,该做的都能做到。假使做不到的话,你说开悟、登初地了,靠不住。
“全施”也是一样(这些都是标准),假使是初地菩萨,他的内财、外财(内财就是自己头目脑髓,外财就是一切妻子儿女、金银财宝)都能施,都能够舍掉;法施,有人来求法的,都能布施。当然是要对机了,有些不是密器,施密法就不行。无畏施,众生有怖畏的,可以施他无畏,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就是无畏施,你哪里有苦,他可以使你不苦,你哪里害怕,可以使你不害怕,无畏施;慈施,给你一切的快乐。
这样子所有的施都能做到,又能够依止善知识,照依止法一点不错地做,这是初地菩萨的相。如果没有这个相的话,不行。这十个相,都是初地菩萨做到的,“净胜意二利,诸有情平等,全施能依止……”。
“五乐正法所缘”,对佛的法欢喜。凡夫欢喜五欲,而初地菩萨欢喜佛所说的法,对佛的法非常地爱乐。在《大般若经》里边特别地强调,爱乐佛的法、无上的法、佛乘的法、菩萨乘的法;对一切凡夫外道的东西当然不欢喜,对声闻、缘觉的也不乐,只是爱乐如来的大乘的法,这个是于正法爱乐。
“六心常欲出家”,这个也是初地菩萨的相。《普贤行愿品》也有,“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凡是真正的菩萨修行,都是想出家的。“心常欲出家”,到初地菩萨的时候已经完成了这个功德,他的心经常愿意出家,即使现在家相,他的心还是干净的。就像维摩诘一样,“虽有妻子,常修梵行”,虽然表面上看见他有妻子,但是他经常修的是梵行,清净得很,所以这些是菩萨境界。像初地菩萨,他心里是欢喜出家的,他厌离在家的牢狱,那些喧杂的地方,欢喜佛的法,清净的出离。他这样子清净的出家的心,无能为碍。我们凡夫,你想出家,父母不同意那就是不行。我们第一年来的时候有一个青年,他父母没有同意,自己跑出来,他说他的父亲是很暴躁的,那么他就害怕他的父母知道,跑到灵岩山躲起来了,结果在灵岩山还是给抓回去了,现在在公共汽车公司工作。这就是说凡夫有阻碍,但是初地菩萨,“心常欲出家”,也没有阻碍,想出家就出家,一切阻碍都可以排除,这是初地菩萨的功德。
“七于佛身欢喜”,对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起极大的爱乐心,欢喜心。从初地开始一直到成佛,对念佛的意乐心,从来不放失。扩大一点地话,不但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身,对佛的法报化三身经常生起意乐欢喜的心。那就是对佛的功德看到了。我们现在对佛的功德看不到,人家说佛的功德大得很,为了自己要求保护,于是也去磕两个头,真正佛的功德你知不知道呢?听人家说的,今天人家说佛了不得,你去磕头;明天人家诽谤了,说不行,那你又去反对了。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很多人本来…
《十地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