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功德呢。“三解脱门”也修,“学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四无碍辩,“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就是声闻智;“道相智”,菩萨智;“一切相智”,佛的智。“一切佛法已圆满故,超过净观地、种性地、第八地、具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独觉地、及菩萨十地,永断烦恼习气相续,便成如来、应正等觉。善现,如是第十法云地菩萨摩诃萨趣如来地。”这个样子就成了佛。
怎么超九地?我们数一数:净观地,种性地,第八地,具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独觉地,菩萨地,九个。这个个地都超过,烦恼习气永断,就是成佛。所以这九地不是说菩萨的九地。这是把声闻缘觉的地,加上菩萨的十地(这十个合拢来只有九个地)都超越了,那么成佛。所以说有这么一个弯弯在里边。不是说菩萨九地过了就是佛地,不是这么回事。而经里边有十地菩萨,他有他的智慧,超过声闻缘觉的净观地,一直到缘觉地,由智慧超越,不要实际去修的,就是智慧上是超过。而菩萨十地,要是一个一个修的。这个总地加起来九个地,全部超越之后就成佛。“凡超九地智,则为住佛地。”
“彼诸菩萨地,是十种应知”,菩萨地有这十种。这里说的十地,照经来说这是佛地,把九地超过。九地超是两种:一种是声闻缘觉的八地是以智慧超的;菩萨十地是实际上修的,总的超过之后,那就是成佛。
我们还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净观地、种性地、第八地……“净观地”大概是修五停心观。“种性地”,成就种性,不一定声闻种性。“第八地”是见道。第八地就是预流向,八人地,《俱舍》讲过的,倒算回来,把四果四向从后边算到前边来,第八个就是初果向。下边一个具见地,是出预流果,见道。薄地,这个一看就看出来了,薄贪瞋痴,一来果。离欲地也看得出来的,是三果,离开欲界。已办地是阿罗汉。独觉地是独觉的果。菩萨是十地。一共是九个地,这九个地超越之后,那就是成佛地。
二十空讲记
智敏上师讲授
二十空是一切佛法里面最高的结晶。佛教里边讲空的样子很多,如果说“一切法无自性的空”,那是包括一切的。如果说分两个——人空、法空,从有情来说,是补特伽罗空;从器世间来说,是一切法空。还有四空、十六空、二十空,样式很多。这里我们讲的是二十空,二十空实际上就是十六空、四空合拢来的。《大般若经》里边也讲二十空,《现观》里边也讲二十空,《入中论》更讲二十空。
空性是佛教里边最高的理论,也是我们所要证到的最高的境界,就是空性。空性彻底不彻底,就分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就是佛乘。三乘都是证空性而得度,经上的比喻就是“象马兔三兽渡河”,都渡了这个河,都得了空性,了生死,但是深浅不同:兔是浮在水面上过去的,马是浮在水的中间过去的,象是踏着河的底过去的。所以说菩萨是彻底地了解空,缘觉差一点,声闻更差一点,但都是证空性。不证空性的就不能出三界,是有漏法,是流转生死的人天乘。所以真正要出三界要了生死的话,一定要证空性。
其他的宗派里边讲的空性都不是最彻底的,是不了义的。真正最了义的空性,是中观宗应成派的中观见,也是格鲁派的宗大师的那个中观见——是一切中观见里最彻底的中观见。他的传承,从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后,龙树、提婆继承下来,到佛护,到月称论师,然后传到宗大师,一直等流下来,这是最高的中观见。有这个见,出生死;没有这个见,生死还了不了。
其它他派有讲人空,不讲法空的。在应成派的中观见看起来,如果不证法空,是不能出生死的,如果一切法空的道理不知道,补特伽罗也空不了。《金刚经》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就是执相的,没有忘掉我人众生寿者——如果你法上还有执着的话,我人众生寿者这个人空还了不了的。《广论》里边,《中论》里边广讲这个道理——声闻也要证法空,没有证法空是不能了生死的。所以《法华经》里边说,真正证了阿罗汉的,没有不回小向大的。因为证了法空之后,他决定会回小向大。如果没有证到法空的,那就是增上慢,并没有真地证到阿罗汉果,这些道理都是能会通的。
现在我们要介绍的是《五字真言》的二十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
七 八 九 十 十一
有为无为无边际,无始无终空无行,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自性如如一切法,相之性空无所缘,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无之自性空实空,无实自他之性空。
这二十个空都标的有。下面每一个空的内容,都有颂来把它发挥。
一、内空
内空内六处,假无实无我,
离一及多故,犹如聚沫等。
内空,内六处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东西是内六处。内六处空,就是人空,修行是从人空下手的。
“内空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处,是“假无实无我”。这里并不是像其它宗派里边说六处里边没有一个主宰的补特伽罗,而是说这六处本身就是假的,是假安立的,没有实在的自性的,“没有我”——一个独立存在的、不依靠他的“我”是没有的。因为它是空的,里边没有自性,所以说“离一及多故”,说它一也不对,说它多也不对,它本来没有自性,不可说一,不可说多。那就是八不中道,说一说异,说生说灭,说常说断,说来说去,这些都是戏论,在空性里边没有这一套东西,安不上去的。
“犹如聚沫等”,那么它的现象是什么呢?现象就是“聚沫”——就是水泡泡。水泡泡当体是空,但是很多水泡泡聚在一起,就聚成功内六处。内六处它的假象是有的,但是它的实质是没有自性的,就像水泡一样。你说水泡是个东西吗?你一碰它就空了,什么都没有,就是水、泡泡聚在一起,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一碰就烂的。那就是说内六处是没有的。
海公上师解释“一、多”是从哲学的观点来说的,“一”就是一元论,“多”就是多元论。佛教的这个六处,是不是和现在所谓的唯物主义一样,是从一个最小的物质发挥出来的呢?或者是同唯心论一样,从一个原始的精神变出来的呢?都不是!佛教是缘起论,没有一个根本的、最初的、最基础的因。一元也好,多元也好,都谈不上,都是缘起,根本就没有一个元。你说有一个元,根本的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就是一个执着。佛教里边最后是什么?自性空,当下就是空,没有一个最后的东西。
耶稣教是一元论,一切从上帝开始的;唯物主义是从物质开始的;唯心主义是从精神开始的。印度以前很多外道,从物质开始的也有,从四大或者六大开始的,或者从水大的,一切从水产生的,或者火大的,一切从火产生的,反正各式各样的理论很多,但是都是一元论。
由很多和合凑拢来的,不是一个的,那是多元论。多元论跟缘起论不一样,缘起论是每一个缘都没有自性,多元论是很多的有自性的因素在里边,可以变化万物。佛教的缘起论,本身是没有实在、没有我、没有自性,所以说“一、多”都安不上,跟聚沫一样,缘起而和合,现一个假象。这个因缘不和合,水泡一破了之后,什么都没有。
这里我们要说两句话。刚才谈过,空是佛教里最高的一个部分,讲空谈何容易!我们没有这个资格讲,只是祈求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尊文殊菩萨、上师加持,希望能够从这次讲之中,能够得到一些空的理解。这是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只有靠加持,求加持。
二、外空
外空色等法,因及生处无,
不实速变坏,如梦幻电等。
“外空”,外六处空。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处——色声香味触法,十二处分内外。
“外空”是空色等法,色声香味触法,它没有因,也没有生处。一切法,缘起和合就出现,因缘散灭就没有。既没有一个因,也没有从哪里来的一个生处。如水里的月亮,当水清了,静下来了,月亮就现了。你说这个月亮从哪里来的?它没有从哪里来,就是天上月亮的现出来的影子。因为天上有月亮,这个水又静了下来,又是清的,那么因缘和合,自然现一个月亮的影子在水里。这个月亮不能说又从哪里来,有个生处,也没有说它是什么因,就是因缘和合,就现了个假象。外空——色声香味触法,也是这样,没有因,也没有生处。
“不实速变坏”,这个东西既然是因缘和合而生的,那它就不是什幺实实在在的东西,也不是有自性的、不能变的、踏踏实实的东西。自性是什么东西?我们再讲一下,所谓自性者,就是不依靠其它而能够独立存在的、不变的、不坏的东西。如果有这个东西的话,那就是说其它的法都不要,不依靠其它的,它自己可以独立存在。我们看世间上宇宙一切,没有一个法可以离开其它的法的,都是靠因缘和合而成的。把因缘除掉了,这个法根本就不成立,不能安立,所以说没有实在的东西。
“速变坏”,因缘和合,条件偶尔凑拢,它就现这个假象。因缘稍微变一点点,它就要变一点点,所以说很快就要坏的。这个因缘不断地在变,它的这个假象也不断的在变。我们从时钟来看,它不断地在动,它里边机械在运转。还有这个电子钟,里边电在消耗,不断推动那个指针在动。所以说它是没有安定的,因为里边有这个电的推动,它就动。这是各式各样的条件所造成的。如果电池坏掉,它就不动了。是不是真地不动了呢?它还在坏,里边这个磨损、腐蚀、空气给它氧化等等。这个钟即使不用它,你摆它个十年、二十年,它就锈掉了,或者里边机器坏掉了,变坏了,都要坏的,都在改变的,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
“不实速变坏,如梦幻电等”,一切法,就是《金刚经》说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有六个比喻。一切法没有实在的,跟…
《十地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