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有很多麻烦也会来,很多事情,各式各样的都会找到你身上,甚至于诽谤的也会来。这个世界上矛盾百出的,一方面赞叹你,一方面毁谤你,那么这个事情是自讨苦吃。只有一个名可以要,就是持戒的名,人家说你持戒,这个不必推。但是也不要自己宣传,“我持戒的,什么什么”,到处去吹,这个也不需要。只有持戒的名是可以承受,其它的名都不要,人家说你怎么怎么地,你说“我没有这个功德”,你推掉就完了。
“一净”,“净”是在林间、阿兰若处,在清净的地方居住,不住愦闹之处。在林间住,或者在阿兰若处住,远离愦闹,远离人间的五欲的事情,可以专心修行。
《俱舍》里讲得很清楚,初学的人就是要注意环境。因为烦恼的生起来,是面对相应的境,加一个自己的不正作意,烦恼的根子没有断,在境现前的时候,又没有提起正念,烦恼就会生起来,这是客观的规律。我们说研究物理化学的世间科学,把几种物质兜在一起,假使把氧气跟氢气放在一起,用火一燃,决定产生水,这是客观的规律。那么这里也是这样子:烦恼没有断,自己没有提起正知正念,不正作意现前,顺了烦恼的境也现前的时候,决定引起烦恼,这个是客观的,决定如此的。下手的方法,第一是远离,不要见那个境;第二个就是提起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提起之后,境现前也不害怕。我们下边就要讲,真正的“欲”是在心里边,五欲(色声香味触)不是欲。如果五欲现前,你心不贪着它,那对你毫不相干;如果自己心里对它有执着,烦恼没有断,那就要产生很大的危害性。所以说前面住阿兰若,对初学者是有这些好处。
“二少欲”,自身的东西不要求多,没有的不去追求。
“三知足”,已经得到的只要能够用、能够维持身体就可以,不要求多求好。
“四依止杜多行”,十二杜多。十二杜多是修行精进的一个高的标准,如果要修行入道,要有所为,这辈子要有所成就,必定要从精进中来。杜多行就是在修行的时候,最少的、最简单的生活,而把全部精力用来精进于道的一个方式。我们看近代的大德,虚云老和尚也好,广钦和尚也好,他们所以这辈子有成就,都是经过苦行的——杜多行。杜多行十二种,你随便取几种,都是属于杜多行的范围里边。佛教的苦行是精进,杜多行我们讲过,就是抖擞。把这个衣服抖几下子,灰就掉下去,烦恼就消下去;你不抖的话,你轻轻地拿来拿去,这个灰沾在布上,是不会掉下来的,你要这么几下子一抖的话,它自然就下来了。烦恼也是,你要去杜多行,如理精进地去行持的话,烦恼容易断;否则的话,慢悠悠地,烦恼是不容易断的。所以说真正要得成就,杜多行是必需的。释迦牟尼佛示现六年苦行,最后在菩提树下成道,也就是说,要精进修道的话,就要把生活简略到最低的限度,这是必要的一个过程。
海公上师对意思就有发挥,不单是出家的要成就的人要学杜多行,就是在家的也要顺着这个杜多行而行,就是说在家的人,也得要在生活上简单一些,要能够忍受一切生活上的苦,能够忍得住。能够承受才能有成就,你要舒舒服服地做老太爷修行的话,成就是不可能的。
“五学处全无舍”,“学处”就是戒。戒定慧都叫学处,这里重点是戒。“学处全无舍”,能够完整地学戒。“无舍”,无论在什么样子的困难条件之下,乃至命难也不舍掉,而且一点也不舍掉,全无舍。我们有的人就说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大的不能舍,小的可以舍掉,这是在顺应这个时代,可以把有些舍掉;而这里说的却是全无舍,一点也不舍,这是四地菩萨的境界。那么将来你要登四地的话,在因地上也有学处,至少在知见上要知道,不能舍,于所学的戒要坚持不移,即使命难,也不要去随便舍掉。
在登地菩萨里面,都知道自性空,不着相,虽然坚持持戒,但是不着相。不着相就不会骄慢。如果你着相的话,自己持了几条戒,或者是杜多行修了几条,就像我们以前说的五台山那位,亮膀子了,在五台山亮起膀子,赤了个脚,一天一顿,甚至于还有很多人不倒单等等,他就会我慢贡高,到处宣传,这个就是着相。自己有了一点功德,反而害了自己。我们的修行重点是断我执,要把“补特伽罗我”先去掉,然后再把“一切法我”除掉。你如果修了几天杜多行,就把我执升高到甚至不可再高的地位,甚至跟上师顶起来,你这个样子修行怎么行,怎么成就呢?把我执养得胖胖的,跟修行的目的全部反过来。反而执着自己是至高无上,把上师都看不上,那你还怎么成就呢?所以这个必定会坏,后来(那个人)果然就坏掉了。所以不要着相,一着相的话,坏自己成就。
“六了悟诸欲性”,这个就是说,要知道一切“欲”的性是烦恼,一切罪的根本,不要上它的当。五欲之性是什幺呢?贪瞋痴!在《阿含经》上有这个颂:“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则汝而不有。”就是说这个欲,并不在外边的境上,是从你自己本身生起的。如果你本身不动念头,不起贪瞋的心(这个欲一般主要指男女之欲),心里不去执着它,那这个境再现前,对你也不相干。所以说真正的欲是“诸欲性”,这个欲的性不在外境,在心里边,所以真正的对治是从心上对治。当然初步的,因为要避免粗的烦恼生起,防外境是重要的。
真正要把烦恼断掉,把淫欲彻底消灭的话,你还得追究,到底这个欲是在境上还是在心里边?佛教就说欲是在心里边的,外境对我们是不生贪的。这个也很简单,从男女来说,你说一个最漂亮的女人,年轻的,你说男的人看了之后生极大的贪欲,但是老虎看了之后,它一点也不生贪欲,它当点心一口吃掉,那根本就不生贪欲。那鸡、猫、狗的话,看了她还害怕,为什么?一般的家庭里边杀鸡杀鸭子的都是主妇,她长得漂亮也好,结果是刽子手,它看了害怕得不得了。那么你到底看到的是个什幺呢?男人所看到的是欲,在鸡看到的是刽子手恶鬼罗刹,在老虎狮子看起来就是个点心,根本就产生不了欲,这个欲就是自己心里生起来的,这个也是很简单的,一想就想得出来的。你不生这个欲的念头,长得再好跟你不生关系。
阿罗汉就是这个样子,阿罗汉烦恼断了之后,什么可爱的、可瞋的境在他面前,都不起贪瞋之心,不生关系。所以应该要知道,这个欲的性,不在外境。不在外境之后,还要追寻下去,是不是内心这个欲性是本来有的,有自性的,有这么个东西的?自性空,也是空的!因缘和合而产生这个欲,因缘不和合,就没有欲。所以说这个欲性本空,能够观破欲性是空,一切烦恼就没有了。如果你观不破的话,那烦恼还破不了,所以说“了悟诸欲性”。那么初步当然是生厌离心,不要去追求,慢慢就知道它在心里边,最后这个心观察是无自性,当下是空,欲性本空。本空就不可得,不可得就不会上当,不会再去追求。
“七顺灭”,“灭”就是涅槃,一切修行都是顺了涅槃之道。我们修行不要忘记大前提,是追求涅槃,远离一切世间的惑业苦——苦集二谛。要除掉这个,就要追求灭谛,不要忘失了目的。如果修了半天,去追求什么金刚不坏身,或者追求什么神通,那搞错了。你追求的目的是涅槃,最高的法是涅槃,如果你把最高的目的忘失掉,那你的方向就错了。“顺灭”,要顺了灭,一切修行都要致力于趋向涅槃之道,对自己所化的有情来说,也要使他们向着这个寂灭的涅槃之道前进。
你要趋向涅槃,就要灭烦恼。烦恼是热恼的东西,愦闹的东西,涅槃是清凉寂静的,所以它们是相反的。你要追求涅槃的话,果上的涅槃如何得到,因地上从灭除那些热恼的烦恼下手。消灭烦恼习气,不给它增长的话,自然慢慢就会趋向涅槃清凉之道。
“八诸物舍”,一切物质、财物,全部能够舍掉,不执着。反正这些东西,知道是无常的,不要去执着它。
“九无滞没”,“无滞没执见”,“无滞没”,“无执见”,这个“无”是两边通的。“滞没”,海公上师的比喻,一个船到了一个有漩涡的地方,它就泡在那个水里打转转,耽搁,不能往前走,“滞没”。那一般说是修行的回水滩,在那个地方,沉没下去,提不起劲,不能往前进了。没有滞没,就是修行善法,心不要呆在那个地方,有的时候在禅定里边感到很快乐很舒服,就呆在那个地方不想动。这样子你的智慧就开不出来,修行就进不上去,所以不能滞没,要往前进。
“十无执见”,不要去执着那些,一切法都不要作常见地想,都是无常。无常就不会为它所粘缚。海公上师作了个比喻,他说你贪那个东西,就好比虫想吃糖(这个糖是什么糖?梨膏糖,或者是别的粘的糖)。糖的味道是很好吃,但是你吃了之后,就粘住了,爬不出来了。我们的五欲也是这样子,五欲你看着它好象是很舒服,但是你一尝味道的话,就是给它吸住,再也解不开,越是贪得多,越是捆得紧,最后捆得你一动也不能动,就拖到地狱去。所以这个要提高警惕,一切法、事物都是无常的,不为它所粘住。
上面是《五字真言》里边的注解,我们再看《大般若经》的,第四地。
(净)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阿练若,常不舍离?”这个是“净”,就是指阿兰若,清净的地方。“常不舍离”,不但是要住,而且要不舍离那些地方。这个阿兰若,我们说一方面是外境的阿兰若,一方面是心里的阿兰若。心不趋向愦闹、烦恼,也就是心的阿兰若,那么这里还是重在心上的。这个阿兰若,不但是不被烦恼习气所困扰,而且也不被声闻缘觉的二乘的心所干扰。“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为求无上正等菩提,超诸声闻独觉等地故,常不舍阿练若处,是为菩萨摩诃萨住阿练若,常不舍离”。这是“净”。
(少欲)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少欲?”“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尚不自为求大菩提,况欲世间利誉等事,是为菩萨摩诃萨少欲。”菩萨摩诃萨的欲望少到怎么样?他求一切善法,度一切众生,…
《十地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