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白衣只能是供养三宝,不能拿三宝的钱,说了法之后也不能受人家供养。那你说这不是冤枉了吗?一样是说法,你比丘说法可以受供养,我白衣说法不能受供养,不平等!是不平等,你的地位不平等,你有妻子儿女,他没有,你有家庭产业,他没有,他是彻底的无产阶级,佛在世的时候,三衣一钵,其它什么都没有的。他是修行的人,是不一样的,他不受供养哪个受供养呢?阿罗汉是应供,比丘是因地的阿罗汉,也是应供,我们供养他是希望他将来成就阿罗汉,供养你干啥呢?你是白衣,供养你生个大胖孩子吗?没有这个意思。
出家人,就是要依戒。依戒,为了生活修行所必需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可以接受,但是太多了也不能受,太多了也是要供三宝的。但是跟白衣不一样,白衣是一点也不能受,出家人,生活上需要的可以受,超过生活需要的,不能受。那么供养三宝造庙,这个就是当下的修佛刹土,这里海公上师是鼓励人修庙,自己不要去享受。出家人,总想吃得好、穿得好,大红地毯什么,千佛衣,金丝的衣服穿起来,这是干啥呢?你又不是要演戏,又不要好看,出家人是要修行的!那么钱多了干啥呢?修庙了,修净佛刹,这个将来果报就是能够严净刹土。这是海公上师的慈悲,把佛菩萨庄严佛土的事情,降低到我们现在就可以做,放低了跟你说出来,教你现在就好好做。出家人如此,在家人修庙也是好事情,这不是跟你们化缘,在家人如果修庙,感的果报也是极大的。
“四轮回二无生”,这一条的翻译,跟法尊法师的翻译不一样。法尊法师的这一条翻译是什么呢?他是这么说的,“不厌倦眷属”,对一切眷属——就是他的弟子那些,不厌倦,即使他犯了很多的过失,做了很多的罪行,也利他不厌,这是法尊法师的。这个“轮回二无生”,藏文的原文是什么不知道了,我们不通藏文就苦在这里,如果你要通藏文的话,就把藏文本看一看,到底这一句原话是什么,因为“轮回二无生”跟这个意思是有点差别。我们现在先看这个,照“轮回二无生”来说,“轮回”,“二”,两个都没有生,就不去轮转,那就是说菩萨度众生自己不落轮回,令一切众生也不堕入轮回的生死去,“轮回二无生”,这是这样子讲。
在《现观庄严论》里边,不但是法尊法师翻译的,海公上师的《显明义疏》也是这么说:跟他的利益相属的有情,就是跟他有关的有情,听他话的也好,不听话也好,受他教的也好,不随顺他而做坏事的也好,都没有愁忧,就是不厌倦他,不拋弃他。我们一般人做师父的,看见弟子听话,照他的做,很欢喜(父母对孩子也一样的);那些不听话的,跟他反起干的,就讨厌他,甚至要打他、骂他,或者是不管他,或者不教育他,随他去。菩萨就不是这样的,一切有情管你是顺的也好,不顺的做坏事的也好,都是悲心不厌倦,还是要利他,一样地要利他,这是法尊法师和海公上师在《现观》里边这样讲的。那么这个“轮回二无生”就是两个解释:一个就是自己不落轮回,也使一切有情不落轮回生死;另外一个解释就是不管你随顺我,不随顺我的那些弟子眷属,都不厌倦、放弃他,还是要利他。“轮回二无生”。
“五所作有惭愧”,什么是惭,什么是愧,《俱舍》里讲过的,有两种解释。有一个解释:对自己来说,对法来看,不造恶的。因为自己感到,我是个比丘,是不能造恶的,或者是法上这么说的,不能造恶的。对法、对自己来说不做坏事,叫有惭。对世间上,你做了这个坏事,人家看了不好意思的,叫做愧,有愧。所作的事情都有惭愧,不敢做坏事,这是第五条。
“无染体性五”,这五条,体性都是清净,都是没有带一点染污的烦恼,都是知道法自性空(这个是每一条都有的,初地就讲过)。这是三地的功德。我们看看《大般若经》。
(多闻无厌足)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勤求多闻常无厌足,于所闻法不着文字?”“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发勤精进作是念言:若此佛土若十方界,诸佛世尊所说正法,我皆听习、读诵、受持,而于其中不着文字,是为菩萨摩诃萨勤求多闻常无厌足。”怎么叫“勤求多闻常无厌足”呢?就是说这一个佛化的土,乃至于十方世界的佛土,只要有佛说法,我都要去听,听了之后都要读诵,能够受持,于中又不着文字,这样子就叫勤求多闻,“多闻无厌足”。不但是这个世界的佛土里边的法,十方世界的一切佛法都要去学,都要去听,都要去受持,这是“多闻无厌足”。
(法施谦无染)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无染心常行法施,虽广开化而不自高?”虽然广大地开化,弘法利生,“不自高”,不自己抬高自己。“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宣说正法,尚不自为持此善根回向菩提,况求余事,虽多化导而不自恃,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无染心常行法施,虽广开化而不自高。”菩萨摩诃萨度一切有情,他的目的是什么?他讲那么多的法,弘宣正法,只是度众生,其它的都不求,乃至把自己弘法利生的功德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心都不起,何况求其它的东西呢?有什么染污心?根本什么染污心都没有!我们说弘法利生,利他,“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为自己要成佛是对的,而菩萨在利他弘法的时候,连这个念头都不起,何况要去求什么其它的染污的东西呢?当然不求!这是真正地清净到极点,弘法完全是从利他出发的,为人家的利益,不为自己,自己成佛的利益都不要了。
(广修自佛刹)——严净佛土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严净土植诸善根,虽用回向而不自举?”忍辱波罗蜜,在《般若经》里边都有不自高、不自举、不骄傲的心。忍,就是能忍下去,不自己抬高。“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勇猛精进修诸善根,为欲庄严诸佛净国,及为清净自他心土,虽为是事而不自高,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严净土植诸善根,虽用回向而不自举”,虽然勇猛精进地修这些善根,庄严佛土,而不自己抬高自己。我们做了一点点好事,到处宣扬,就怕人家不知道,最好是登报宣传,喇叭广播,拍电影电视,到处宣传去,要使全世界都知道,我做了个什么好事情。而菩萨摩诃萨却不是这样,做了那么多的好事,牺牲了那么多的头目脑髓,却不为自己,不抬高自己,纯粹是利他,目的就是利他,只要利他就满足了,利他就是达到目的,自己什么一点都不要,不自高。
(轮回二无生)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化有情,虽不厌倦无边生死而不自高?”为了要度有情,无边的生死不厌不倦。前面说过的,为了要度一个有情,受那么多的苦,受那么多的生死也不厌烦;把所有的有情都度完,每一个有情都要花那么大的代价,不厌倦,这个是了不得的大功德。他不厌倦无边的生死,受无边的生死度众生,不厌不倦,但是不自高,不以为自己了不起,这个就伟大了!我们凡夫就是有一点点好事情就自高,马上抬得高高地,自以为了不得,这个和菩萨比起来那就差得太远!如果你说你是开了悟的登地菩萨的话,这些功德你有没有?如果有的话,那是比较可靠的,如果没有的话,那气味还没有。“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为欲成熟一切有情,植诸善根严净佛土,乃至未满一切智智,虽受无边生死勤苦,而无厌倦亦不自高,是为菩萨摩诃萨为化有情,虽不厌倦无边生死而不自高。”这是 “轮回二无生”,原文是这样子的意思。
(所作有惭愧)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虽住惭愧而无所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专求无上正等菩提,于诸声闻独觉作意具惭愧故,终不暂起,而于其中亦无所着,是为菩萨摩诃萨虽住惭愧而无所着”,这个惭愧,重点是指声闻独觉的作意,就是指声闻独觉的心一点都不敢起来,一起来就惭愧:“我是发大乘的人,怎么自了汉起来了?”所以对这个起惭愧心。对起声闻独觉的心尚且起惭愧,那么凡夫外道的心当然更不起。不是说对起声闻独觉的心生惭愧,起个凡夫心倒无所谓,不是那个意思。声闻独觉是超过凡夫不晓得多少倍,起声闻独觉的心(自了的心)都要起惭愧心,起凡夫流转生死,贪着生死的心,那更不知起什么心,早就超过那个了!因为菩萨的境界,主要还是要脱离声闻独觉的自利心;凡夫的心,他是早就脱离了的。于诸声闻独觉的作意要起惭愧,“终不暂起”,哪怕一念,一下都不起来。这样子做到,“而于其中亦无所着”,没有什么执着。这个是菩萨摩诃萨的惭愧,就是“所作有惭愧”。这是《大般若经》的意思。
第四地——焰慧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净少欲知足 依止杜多行 学处全无舍 了悟诸欲性
七 八 九 十
顺灭诸物舍 无滞没执见
第四地有十个法。第三地是发光地,开始发光;第四地是光明炽盛,焰慧地。
“净少欲知足,依止杜多行”,少欲知足,我们以前在《律海十门》讲了很多。少欲,对没有得到的利养,没有贪心去追求,就是少欲;知足,得到的利养,如果得到的是差的,就当好的想,得少的,就当多的想,不要求多求好,这个就是知足。得到什么,对这个就满足——少欲知足。出家人就是少欲知足,我们生活上的,第一个是饮食,托钵(我们自己烧饭就是要挑了,今天买什么菜,买什么东西),托钵就是没有你挑的,你到哪一家去,他给你什么就吃什么,只要能吃的,吃下去对身体能够支持的,我们可以修道的就行,不在乎这个味道好吃不好吃,这个就是出家人应当做到的要求。生活上就是少欲知足。不是生活上的东西,名闻利养这些就更不需要,都不要的,不但是不去追求,就是有了也不要。
海公上师的传承,一切名闻都不能要,要了之后对自己是有害的。以佛法的功德如果得了名之后,那你所得的报酬就是这个名,以后的成就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名对我们来说不是好事情。名得到之…
《十地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