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地頌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白衣只能是供養叁寶,不能拿叁寶的錢,說了法之後也不能受人家供養。那你說這不是冤枉了嗎?一樣是說法,你比丘說法可以受供養,我白衣說法不能受供養,不平等!是不平等,你的地位不平等,你有妻子兒女,他沒有,你有家庭産業,他沒有,他是徹底的無産階級,佛在世的時候,叁衣一缽,其它什麼都沒有的。他是修行的人,是不一樣的,他不受供養哪個受供養呢?阿羅漢是應供,比丘是因地的阿羅漢,也是應供,我們供養他是希望他將來成就阿羅漢,供養你幹啥呢?你是白衣,供養你生個大胖孩子嗎?沒有這個意思。

  出家人,就是要依戒。依戒,爲了生活修行所必需的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可以接受,但是太多了也不能受,太多了也是要供叁寶的。但是跟白衣不一樣,白衣是一點也不能受,出家人,生活上需要的可以受,超過生活需要的,不能受。那麼供養叁寶造廟,這個就是當下的修佛刹土,這裏海公上師是鼓勵人修廟,自己不要去享受。出家人,總想吃得好、穿得好,大紅地毯什麼,千佛衣,金絲的衣服穿起來,這是幹啥呢?你又不是要演戲,又不要好看,出家人是要修行的!那麼錢多了幹啥呢?修廟了,修淨佛刹,這個將來果報就是能夠嚴淨刹土。這是海公上師的慈悲,把佛菩薩莊嚴佛土的事情,降低到我們現在就可以做,放低了跟你說出來,教你現在就好好做。出家人如此,在家人修廟也是好事情,這不是跟你們化緣,在家人如果修廟,感的果報也是極大的。

  “四輪回二無生”,這一條的翻譯,跟法尊法師的翻譯不一樣。法尊法師的這一條翻譯是什麼呢?他是這麼說的,“不厭倦眷屬”,對一切眷屬——就是他的弟子那些,不厭倦,即使他犯了很多的過失,做了很多的罪行,也利他不厭,這是法尊法師的。這個“輪回二無生”,藏文的原文是什麼不知道了,我們不通藏文就苦在這裏,如果你要通藏文的話,就把藏文本看一看,到底這一句原話是什麼,因爲“輪回二無生”跟這個意思是有點差別。我們現在先看這個,照“輪回二無生”來說,“輪回”,“二”,兩個都沒有生,就不去輪轉,那就是說菩薩度衆生自己不落輪回,令一切衆生也不墮入輪回的生死去,“輪回二無生”,這是這樣子講。

  在《現觀莊嚴論》裏邊,不但是法尊法師翻譯的,海公上師的《顯明義疏》也是這麼說:跟他的利益相屬的有情,就是跟他有關的有情,聽他話的也好,不聽話也好,受他教的也好,不隨順他而做壞事的也好,都沒有愁憂,就是不厭倦他,不拋棄他。我們一般人做師父的,看見弟子聽話,照他的做,很歡喜(父母對孩子也一樣的);那些不聽話的,跟他反起幹的,就討厭他,甚至要打他、罵他,或者是不管他,或者不教育他,隨他去。菩薩就不是這樣的,一切有情管你是順的也好,不順的做壞事的也好,都是悲心不厭倦,還是要利他,一樣地要利他,這是法尊法師和海公上師在《現觀》裏邊這樣講的。那麼這個“輪回二無生”就是兩個解釋:一個就是自己不落輪回,也使一切有情不落輪回生死;另外一個解釋就是不管你隨順我,不隨順我的那些弟子眷屬,都不厭倦、放棄他,還是要利他。“輪回二無生”。

  “五所作有慚愧”,什麼是慚,什麼是愧,《俱舍》裏講過的,有兩種解釋。有一個解釋:對自己來說,對法來看,不造惡的。因爲自己感到,我是個比丘,是不能造惡的,或者是法上這麼說的,不能造惡的。對法、對自己來說不做壞事,叫有慚。對世間上,你做了這個壞事,人家看了不好意思的,叫做愧,有愧。所作的事情都有慚愧,不敢做壞事,這是第五條。

  “無染體性五”,這五條,體性都是清淨,都是沒有帶一點染汙的煩惱,都是知道法自性空(這個是每一條都有的,初地就講過)。這是叁地的功德。我們看看《大般若經》。

  (多聞無厭足)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勤求多聞常無厭足,于所聞法不著文字?”“善現,若菩薩摩诃薩發勤精進作是念言:若此佛土若十方界,諸佛世尊所說正法,我皆聽習、讀誦、受持,而于其中不著文字,是爲菩薩摩诃薩勤求多聞常無厭足。”怎麼叫“勤求多聞常無厭足”呢?就是說這一個佛化的土,乃至于十方世界的佛土,只要有佛說法,我都要去聽,聽了之後都要讀誦,能夠受持,于中又不著文字,這樣子就叫勤求多聞,“多聞無厭足”。不但是這個世界的佛土裏邊的法,十方世界的一切佛法都要去學,都要去聽,都要去受持,這是“多聞無厭足”。

  (法施謙無染)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以無染心常行法施,雖廣開化而不自高?”雖然廣大地開化,弘法利生,“不自高”,不自己擡高自己。“善現,若菩薩摩诃薩爲諸有情宣說正法,尚不自爲持此善根回向菩提,況求余事,雖多化導而不自恃,是爲菩薩摩诃薩以無染心常行法施,雖廣開化而不自高。”菩薩摩诃薩度一切有情,他的目的是什麼?他講那麼多的法,弘宣正法,只是度衆生,其它的都不求,乃至把自己弘法利生的功德來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心都不起,何況求其它的東西呢?有什麼染汙心?根本什麼染汙心都沒有!我們說弘法利生,利他,“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爲自己要成佛是對的,而菩薩在利他弘法的時候,連這個念頭都不起,何況要去求什麼其它的染汙的東西呢?當然不求!這是真正地清淨到極點,弘法完全是從利他出發的,爲人家的利益,不爲自己,自己成佛的利益都不要了。

  (廣修自佛刹)——嚴淨佛土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爲嚴淨土植諸善根,雖用回向而不自舉?”忍辱波羅蜜,在《般若經》裏邊都有不自高、不自舉、不驕傲的心。忍,就是能忍下去,不自己擡高。“善現,若菩薩摩诃薩勇猛精進修諸善根,爲欲莊嚴諸佛淨國,及爲清淨自他心土,雖爲是事而不自高,是爲菩薩摩诃薩爲嚴淨土植諸善根,雖用回向而不自舉”,雖然勇猛精進地修這些善根,莊嚴佛土,而不自己擡高自己。我們做了一點點好事,到處宣揚,就怕人家不知道,最好是登報宣傳,喇叭廣播,拍電影電視,到處宣傳去,要使全世界都知道,我做了個什麼好事情。而菩薩摩诃薩卻不是這樣,做了那麼多的好事,犧牲了那麼多的頭目腦髓,卻不爲自己,不擡高自己,純粹是利他,目的就是利他,只要利他就滿足了,利他就是達到目的,自己什麼一點都不要,不自高。

  (輪回二無生)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爲化有情,雖不厭倦無邊生死而不自高?”爲了要度有情,無邊的生死不厭不倦。前面說過的,爲了要度一個有情,受那麼多的苦,受那麼多的生死也不厭煩;把所有的有情都度完,每一個有情都要花那麼大的代價,不厭倦,這個是了不得的大功德。他不厭倦無邊的生死,受無邊的生死度衆生,不厭不倦,但是不自高,不以爲自己了不起,這個就偉大了!我們凡夫就是有一點點好事情就自高,馬上擡得高高地,自以爲了不得,這個和菩薩比起來那就差得太遠!如果你說你是開了悟的登地菩薩的話,這些功德你有沒有?如果有的話,那是比較可靠的,如果沒有的話,那氣味還沒有。“善現,若菩薩摩诃薩爲欲成熟一切有情,植諸善根嚴淨佛土,乃至未滿一切智智,雖受無邊生死勤苦,而無厭倦亦不自高,是爲菩薩摩诃薩爲化有情,雖不厭倦無邊生死而不自高。”這是 “輪回二無生”,原文是這樣子的意思。

  (所作有慚愧)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雖住慚愧而無所著?”“善現,若菩薩摩诃薩專求無上正等菩提,于諸聲聞獨覺作意具慚愧故,終不暫起,而于其中亦無所著,是爲菩薩摩诃薩雖住慚愧而無所著”,這個慚愧,重點是指聲聞獨覺的作意,就是指聲聞獨覺的心一點都不敢起來,一起來就慚愧:“我是發大乘的人,怎麼自了漢起來了?”所以對這個起慚愧心。對起聲聞獨覺的心尚且起慚愧,那麼凡夫外道的心當然更不起。不是說對起聲聞獨覺的心生慚愧,起個凡夫心倒無所謂,不是那個意思。聲聞獨覺是超過凡夫不曉得多少倍,起聲聞獨覺的心(自了的心)都要起慚愧心,起凡夫流轉生死,貪著生死的心,那更不知起什麼心,早就超過那個了!因爲菩薩的境界,主要還是要脫離聲聞獨覺的自利心;凡夫的心,他是早就脫離了的。于諸聲聞獨覺的作意要起慚愧,“終不暫起”,哪怕一念,一下都不起來。這樣子做到,“而于其中亦無所著”,沒有什麼執著。這個是菩薩摩诃薩的慚愧,就是“所作有慚愧”。這是《大般若經》的意思。

  

  第四地——焰慧地

  一 二 叁 四 五 六

  淨少欲知足 依止杜多行 學處全無舍 了悟諸欲性

  七 八 九 十

  順滅諸物舍 無滯沒執見

  第四地有十個法。第叁地是發光地,開始發光;第四地是光明熾盛,焰慧地。

  “淨少欲知足,依止杜多行”,少欲知足,我們以前在《律海十門》講了很多。少欲,對沒有得到的利養,沒有貪心去追求,就是少欲;知足,得到的利養,如果得到的是差的,就當好的想,得少的,就當多的想,不要求多求好,這個就是知足。得到什麼,對這個就滿足——少欲知足。出家人就是少欲知足,我們生活上的,第一個是飲食,托缽(我們自己燒飯就是要挑了,今天買什麼菜,買什麼東西),托缽就是沒有你挑的,你到哪一家去,他給你什麼就吃什麼,只要能吃的,吃下去對身體能夠支持的,我們可以修道的就行,不在乎這個味道好吃不好吃,這個就是出家人應當做到的要求。生活上就是少欲知足。不是生活上的東西,名聞利養這些就更不需要,都不要的,不但是不去追求,就是有了也不要。

  海公上師的傳承,一切名聞都不能要,要了之後對自己是有害的。以佛法的功德如果得了名之後,那你所得的報酬就是這個名,以後的成就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名對我們來說不是好事情。名得到之…

《十地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五力往生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