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地頌講記▪P6

  ..續本文上一頁後,有很多麻煩也會來,很多事情,各式各樣的都會找到你身上,甚至于誹謗的也會來。這個世界上矛盾百出的,一方面贊歎你,一方面毀謗你,那麼這個事情是自討苦吃。只有一個名可以要,就是持戒的名,人家說你持戒,這個不必推。但是也不要自己宣傳,“我持戒的,什麼什麼”,到處去吹,這個也不需要。只有持戒的名是可以承受,其它的名都不要,人家說你怎麼怎麼地,你說“我沒有這個功德”,你推掉就完了。

  “一淨”,“淨”是在林間、阿蘭若處,在清淨的地方居住,不住愦鬧之處。在林間住,或者在阿蘭若處住,遠離愦鬧,遠離人間的五欲的事情,可以專心修行。

  《俱舍》裏講得很清楚,初學的人就是要注意環境。因爲煩惱的生起來,是面對相應的境,加一個自己的不正作意,煩惱的根子沒有斷,在境現前的時候,又沒有提起正念,煩惱就會生起來,這是客觀的規律。我們說研究物理化學的世間科學,把幾種物質兜在一起,假使把氧氣跟氫氣放在一起,用火一燃,決定産生水,這是客觀的規律。那麼這裏也是這樣子:煩惱沒有斷,自己沒有提起正知正念,不正作意現前,順了煩惱的境也現前的時候,決定引起煩惱,這個是客觀的,決定如此的。下手的方法,第一是遠離,不要見那個境;第二個就是提起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提起之後,境現前也不害怕。我們下邊就要講,真正的“欲”是在心裏邊,五欲(色聲香味觸)不是欲。如果五欲現前,你心不貪著它,那對你毫不相幹;如果自己心裏對它有執著,煩惱沒有斷,那就要産生很大的危害性。所以說前面住阿蘭若,對初學者是有這些好處。

  “二少欲”,自身的東西不要求多,沒有的不去追求。

  “叁知足”,已經得到的只要能夠用、能夠維持身體就可以,不要求多求好。

  “四依止杜多行”,十二杜多。十二杜多是修行精進的一個高的標准,如果要修行入道,要有所爲,這輩子要有所成就,必定要從精進中來。杜多行就是在修行的時候,最少的、最簡單的生活,而把全部精力用來精進于道的一個方式。我們看近代的大德,虛雲老和尚也好,廣欽和尚也好,他們所以這輩子有成就,都是經過苦行的——杜多行。杜多行十二種,你隨便取幾種,都是屬于杜多行的範圍裏邊。佛教的苦行是精進,杜多行我們講過,就是抖擻。把這個衣服抖幾下子,灰就掉下去,煩惱就消下去;你不抖的話,你輕輕地拿來拿去,這個灰沾在布上,是不會掉下來的,你要這麼幾下子一抖的話,它自然就下來了。煩惱也是,你要去杜多行,如理精進地去行持的話,煩惱容易斷;否則的話,慢悠悠地,煩惱是不容易斷的。所以說真正要得成就,杜多行是必需的。釋迦牟尼佛示現六年苦行,最後在菩提樹下成道,也就是說,要精進修道的話,就要把生活簡略到最低的限度,這是必要的一個過程。

  海公上師對意思就有發揮,不單是出家的要成就的人要學杜多行,就是在家的也要順著這個杜多行而行,就是說在家的人,也得要在生活上簡單一些,要能夠忍受一切生活上的苦,能夠忍得住。能夠承受才能有成就,你要舒舒服服地做老太爺修行的話,成就是不可能的。

  “五學處全無舍”,“學處”就是戒。戒定慧都叫學處,這裏重點是戒。“學處全無舍”,能夠完整地學戒。“無舍”,無論在什麼樣子的困難條件之下,乃至命難也不舍掉,而且一點也不舍掉,全無舍。我們有的人就說什麼樣的情況之下,大的不能舍,小的可以舍掉,這是在順應這個時代,可以把有些舍掉;而這裏說的卻是全無舍,一點也不舍,這是四地菩薩的境界。那麼將來你要登四地的話,在因地上也有學處,至少在知見上要知道,不能舍,于所學的戒要堅持不移,即使命難,也不要去隨便舍掉。

  在登地菩薩裏面,都知道自性空,不著相,雖然堅持持戒,但是不著相。不著相就不會驕慢。如果你著相的話,自己持了幾條戒,或者是杜多行修了幾條,就像我們以前說的五臺山那位,亮膀子了,在五臺山亮起膀子,赤了個腳,一天一頓,甚至于還有很多人不倒單等等,他就會我慢貢高,到處宣傳,這個就是著相。自己有了一點功德,反而害了自己。我們的修行重點是斷我執,要把“補特伽羅我”先去掉,然後再把“一切法我”除掉。你如果修了幾天杜多行,就把我執升高到甚至不可再高的地位,甚至跟上師頂起來,你這個樣子修行怎麼行,怎麼成就呢?把我執養得胖胖的,跟修行的目的全部反過來。反而執著自己是至高無上,把上師都看不上,那你還怎麼成就呢?所以這個必定會壞,後來(那個人)果然就壞掉了。所以不要著相,一著相的話,壞自己成就。

  “六了悟諸欲性”,這個就是說,要知道一切“欲”的性是煩惱,一切罪的根本,不要上它的當。五欲之性是什幺呢?貪瞋癡!在《阿含經》上有這個頌:“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則汝而不有。”就是說這個欲,並不在外邊的境上,是從你自己本身生起的。如果你本身不動念頭,不起貪瞋的心(這個欲一般主要指男女之欲),心裏不去執著它,那這個境再現前,對你也不相幹。所以說真正的欲是“諸欲性”,這個欲的性不在外境,在心裏邊,所以真正的對治是從心上對治。當然初步的,因爲要避免粗的煩惱生起,防外境是重要的。

  真正要把煩惱斷掉,把淫欲徹底消滅的話,你還得追究,到底這個欲是在境上還是在心裏邊?佛教就說欲是在心裏邊的,外境對我們是不生貪的。這個也很簡單,從男女來說,你說一個最漂亮的女人,年輕的,你說男的人看了之後生極大的貪欲,但是老虎看了之後,它一點也不生貪欲,它當點心一口吃掉,那根本就不生貪欲。那雞、貓、狗的話,看了她還害怕,爲什麼?一般的家庭裏邊殺雞殺鴨子的都是主婦,她長得漂亮也好,結果是劊子手,它看了害怕得不得了。那麼你到底看到的是個什幺呢?男人所看到的是欲,在雞看到的是劊子手惡鬼羅刹,在老虎獅子看起來就是個點心,根本就産生不了欲,這個欲就是自己心裏生起來的,這個也是很簡單的,一想就想得出來的。你不生這個欲的念頭,長得再好跟你不生關系。

  阿羅漢就是這個樣子,阿羅漢煩惱斷了之後,什麼可愛的、可瞋的境在他面前,都不起貪瞋之心,不生關系。所以應該要知道,這個欲的性,不在外境。不在外境之後,還要追尋下去,是不是內心這個欲性是本來有的,有自性的,有這麼個東西的?自性空,也是空的!因緣和合而産生這個欲,因緣不和合,就沒有欲。所以說這個欲性本空,能夠觀破欲性是空,一切煩惱就沒有了。如果你觀不破的話,那煩惱還破不了,所以說“了悟諸欲性”。那麼初步當然是生厭離心,不要去追求,慢慢就知道它在心裏邊,最後這個心觀察是無自性,當下是空,欲性本空。本空就不可得,不可得就不會上當,不會再去追求。

  “七順滅”,“滅”就是涅槃,一切修行都是順了涅槃之道。我們修行不要忘記大前提,是追求涅槃,遠離一切世間的惑業苦——苦集二谛。要除掉這個,就要追求滅谛,不要忘失了目的。如果修了半天,去追求什麼金剛不壞身,或者追求什麼神通,那搞錯了。你追求的目的是涅槃,最高的法是涅槃,如果你把最高的目的忘失掉,那你的方向就錯了。“順滅”,要順了滅,一切修行都要致力于趨向涅槃之道,對自己所化的有情來說,也要使他們向著這個寂滅的涅槃之道前進。

  你要趨向涅槃,就要滅煩惱。煩惱是熱惱的東西,愦鬧的東西,涅槃是清涼寂靜的,所以它們是相反的。你要追求涅槃的話,果上的涅槃如何得到,因地上從滅除那些熱惱的煩惱下手。消滅煩惱習氣,不給它增長的話,自然慢慢就會趨向涅槃清涼之道。

  “八諸物舍”,一切物質、財物,全部能夠舍掉,不執著。反正這些東西,知道是無常的,不要去執著它。

  “九無滯沒”,“無滯沒執見”,“無滯沒”,“無執見”,這個“無”是兩邊通的。“滯沒”,海公上師的比喻,一個船到了一個有漩渦的地方,它就泡在那個水裏打轉轉,耽擱,不能往前走,“滯沒”。那一般說是修行的回水灘,在那個地方,沈沒下去,提不起勁,不能往前進了。沒有滯沒,就是修行善法,心不要呆在那個地方,有的時候在禅定裏邊感到很快樂很舒服,就呆在那個地方不想動。這樣子你的智慧就開不出來,修行就進不上去,所以不能滯沒,要往前進。

  “十無執見”,不要去執著那些,一切法都不要作常見地想,都是無常。無常就不會爲它所粘縛。海公上師作了個比喻,他說你貪那個東西,就好比蟲想吃糖(這個糖是什麼糖?梨膏糖,或者是別的粘的糖)。糖的味道是很好吃,但是你吃了之後,就粘住了,爬不出來了。我們的五欲也是這樣子,五欲你看著它好象是很舒服,但是你一嘗味道的話,就是給它吸住,再也解不開,越是貪得多,越是捆得緊,最後捆得你一動也不能動,就拖到地獄去。所以這個要提高警惕,一切法、事物都是無常的,不爲它所粘住。

  上面是《五字真言》裏邊的注解,我們再看《大般若經》的,第四地。

  

  (淨)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住阿練若,常不舍離?”這個是“淨”,就是指阿蘭若,清淨的地方。“常不舍離”,不但是要住,而且要不舍離那些地方。這個阿蘭若,我們說一方面是外境的阿蘭若,一方面是心裏的阿蘭若。心不趨向愦鬧、煩惱,也就是心的阿蘭若,那麼這裏還是重在心上的。這個阿蘭若,不但是不被煩惱習氣所困擾,而且也不被聲聞緣覺的二乘的心所幹擾。“善現,若菩薩摩诃薩爲求無上正等菩提,超諸聲聞獨覺等地故,常不舍阿練若處,是爲菩薩摩诃薩住阿練若,常不舍離”。這是“淨”。

  (少欲)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少欲?”“善現,若菩薩摩诃薩尚不自爲求大菩提,況欲世間利譽等事,是爲菩薩摩诃薩少欲。”菩薩摩诃薩的欲望少到怎麼樣?他求一切善法,度一切衆生,…

《十地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五力往生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