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地颂讲记▪P7

  ..续本文上一页积累了很大的功德,连自己求大菩提的心都不想,何况去追求世间的名誉利养的事情呢?所以说菩萨摩诃萨的少欲跟我们的所谓少欲,那是有质的不同。什么欲都没有,他自己追求无上大菩提的心都没有,专门一心地利他,这个是“少欲”。

  (知足)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喜足?”“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专为证得一切智智故于余事而无所着,是为菩萨摩诃萨喜足。”菩萨摩诃萨专心地求一切智智——佛的智慧,以这个为喜足。这个喜足之后,感到满足,其它的事情一无所求,一无所着。那就是跟我们小孩子一样的,你给他一块很好的糖,他拿了之后,就什么都不要了,这个糖就最好。

  菩萨摩诃萨也这样子,他欢喜一切智智,成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最高无上的智慧,他就追求这个。这个东西追求了,他认为最高的要求达到,其的都不在乎,其它的都不追求,“无所着”。这是菩萨摩诃萨的喜足。

  (依止杜多行)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常不舍离杜多功德?”怎么叫不舍离杜多的功德呢?这个杜多功德是深化的杜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常于深法起谛察忍,是为菩萨摩诃萨常不舍离杜多功德。”所谓杜多功德,就是对一切甚深、空性的法,“起谛察忍”,踏踏实实地忍可这个法,这个就是叫杜多行,这是心上的杜多行。世上的杜多行是十二杜多,心里边的就是对甚深的法起谛察法忍,认为这个就是这么个意思。这个是心里边的杜多行,是高级的。

  (学处全无舍)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诸学处未曾弃舍?”学处就是戒,什么叫于戒不弃舍呢?“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所学戒坚守不移”,所学的戒,坚持守住,一点也不移动。“而于其中能不取相”,也不着那个相,就是说戒持得很严谨,但是不执着自己持戒,没有说了不得。持戒也是没有自性,知道它本来是自性空,虽持戒而不着持戒的相,那就不会产生骄慢。“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诸学处未曾弃舍”。

  (了悟诸欲性)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诸欲乐深生厌离?”这是对欲,知道它的性是可厌的,要深生厌离心。“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妙欲乐不起欲心,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诸欲乐深生厌离。”这个厌离,不是我们说的眼睛不去看,耳朵不去听它,而是彻底了悟欲的性,对最殊妙的欲乐,不起欲心,他没有欲的想,本性空。这个知道之后,这是真正的厌离。你说自性不空,你明明想了这个东西好,你不去追求它,勉强地把这些心压下去,这个不究竟的,到某个时候会冲破这个界限去犯戒的。如果你知道欲性本空,没有什么可追求的,那你还追求什么?根本不要追求,这个才是真正的厌离。所以真正的厌离还要得空性,没有得空性的话,厌不完的。你嘴里说厌离,心里还是欢喜,那是盖了一层遮羞布,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你要想彻底解决问题的话,观欲性本空,那是没有欲了,再也不想欲。那么这是高层次的,要四地菩萨的事情。

  那么凡夫怎么办呢?凡夫还是从初步下手。所以我们学法要有次第,你如果把四地菩萨的东西拿来自己用,“欲,外境是无所谓的,只要心里把它看空好了,那我就看空了,我只要心里边看空就好了,一切欲境都可以去参与”,那你不是自己堕落了?你不是四地菩萨,四地菩萨知道一切欲都是自性空,也不会去参与那些事情。正因为你不空,你心里欢喜去,又自己挂一个牌子——“我看它空”。你空什么?一点也不空,就是执着,所以才去参与。凡夫就不能以菩萨自居。

  (顺灭)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常能发起寂灭俱心?”他常生起跟寂灭相顺的心。“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达一切法曾无起作,是为菩萨摩诃萨常能发起寂灭俱心。”你说我的发心要趋向寂灭,这个心是对的,但是你真正要做到趋向寂灭很困难,总是想着五欲,想着愦恼,想着热闹。一般人欢喜热闹,他住在阿兰若就感到太孤独,不适应,总欢喜弄一大批弟子,弟子越多越好,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地把自己围在中间,很得意,这个就不是寂灭俱心。寂灭俱心的话,甘于淡泊,并不追求那些热闹的事情,而追求的是最高的寂灭、涅槃。

  那么你真要做到寂灭俱心的话,那你要知道,一切法本来没有“起作”,本来没有生。本来没有什幺就是寂灭,如果你说有生的,把它硬是压下去,那这个寂灭俱心是勉强的、不彻底的。知一切法本来是无生,本来是寂灭的,起心动念都是跟寂灭相顺的,那就不会超越这个顺灭的范围。所以这个都是高层次,地上菩萨的事情。

  (诸物舍)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舍诸所有?”“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内外法曾无所取,是为菩萨摩诃萨舍诸所有。”你要舍,一切法舍,把所有的东西都舍完,这是大布施,但是这样子彻底做的,要“菩萨摩诃萨于内外法曾无所取”,本来就没有取,那也无所舍 ,达到这个,才能够真正的舍,如果你有所取的话,这个舍还是不究竟的舍。所以本来是无所取,从来就没有取过,哪有什么舍呢?舍也无从舍,这个才是真的舍。

  (无滞没)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心不滞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住未尝起心,是为菩萨摩诃萨心不滞没。”这个解释跟我们(十地颂)有点不一样。“于诸识住”,诸识住,就是七识住,住的地方从来没有起心去贪着它,这个就叫“心不滞没”。滞没就是粘连在那个东西上边。

  (无执见)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诸所有无所顾恋?”这个“无执见”,在经上是没有顾恋。“善现,菩萨摩诃萨于一切物无所思惟,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诸所有无所顾恋。”不执着那个东西,不执着那个见,不执着贪着那个东西的见,那就是海公上师说的,不像一个虫扒在糖上,想吃那个糖,给糖粘住。根本无所顾恋,不去想它的,不在乎那个东西,这叫无执见。这是四地菩萨的事情。

  第五地——难胜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远尼及他家 家执聚落住 离自赞毁他 不善业道十

  七 八 九 十

  增上慢颠倒 劣慧烦恼忍 此十种能断 第五地证得

  第五地有十个功德法。这十种东西能够断掉的,那么就真正证到第五地。因地上要把这十种东西断得干干净净的,第五地就得到了;如果这十种里边有一个没有断干净,那得不到第五地。第五地是难胜地,已经是很难再超胜他,这是相当高的位置。

  “一远尼”,我们把《五字真言》上师的注解先念一道。“远尼及他家”,“他家”指男女世俗之家。“远尼”,比丘尼,海公上师把它引申到“尼”不但是比丘尼,凡是女性的,都可以叫尼。本来在印度“尼”是女僧,沙弥是男僧,沙弥尼就是女的,比丘是男的,比丘尼就是女的。尼代表女,所以说“远尼及他家”海,公上师就引申为一切女性的地方跟俗家都不要去多往来。要亲近的人,只能亲近功德比自己高的。不是为了自己修行的话,世俗之家一般是不去的,对那些男女之家不要经常去往来。耽搁时间,说一些世间的话,毫无意思,对道有妨。

  (远)“二他家”,他是有信之家,近而无教,远离。对那些信心居士的家,贪着他的利养恭敬、他的地方,经常去,而不能教导他,这样子的应当要远离。对白衣的家往返,一般是不能太频繁。月喻,月亮是半个月圆一次,那你去居士家,半个月去一次,人家是欢迎的。半月看了圆满的月亮,很欢喜;如果天天满月的话,就看厌了,就不在乎了。月喻往施家,要跟月亮的比喻一样地到施主家里去。不是经常去,偶尔去一次,人家欢迎得不得了。半个月月亮圆一次,大家都很欢迎;天天圆满的月亮大家也不稀奇,也无所谓。所以说到施主家去不能经常去。以时,该去的时候才去一次。去的时候威仪、礼节都要做得合法;不能做一些不如法的事。到白衣家去,沙弥律里边,比丘的行护律仪里边,讲得很多。白衣家去该怎么怎么做,很多的条件,要依据这些做,不能违越。

  这里海公上师说,假使你有事要家里去住的时候,“他家”,不管你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家,也或是或者居士的,信心居士的家,不得超过三天。有什么要紧的事情三天做完,第四天再不要住了。“远尼及他家”,他家不能多住的。白衣之家,是非之地,也是引起烦恼的地方。其它外地就产生这些情况。比丘住在白衣家里边,一些意外的、干扰的事情会出来。

  (离)“三家执”,海公上师的说法:执着自己的家,不看它的过失。那么“家执”在《大般若经》里边说,不执着那些居士家。居士的家,一些居士啊,很多的佛教内部的斗争、矛盾都是这个地方来的。假使这个居士是他的信心居士或者归依弟子,经常供养他的,后来来了一个大德比丘,学问道德很高,那个居士因为恭敬出家人的德行的缘故去亲近他、供养他,妒忌了——你供养我的东西却供养他去了,心里是非常地烦躁,产生很多的矛盾出来。《般若经》“家执”是这样子说。海公上师的:贪着自己的家,不观过失。这个两方面把它合拢来、兼顾,是一个完整的意思。

  (离)“四聚落住”,聚落就是人多的地方,聚落里边住,那是热闹的地方,真正修行的人,不能够尽住。所以有一个道场叫我去住,我说我们是培养合格的僧人的,在那个地方怎么培养得出人才呢?真正的老修行在那里还提心吊胆的,不敢一刻放逸,那么那些才出家来学的僧人跑到那个染缸里去染的话,不是都成染污的东西了吗?不能培养出人才的。所以说真正地要培养人才,不能在闹市里边。闹市里边,只是弘法的时候,偶尔去一下,可以。常住,老修行还不敢保证。所以最好是少住。

  “五离自赞毁他”,自赞毁他,菩萨戒有这么一条的,第五地的菩萨已经做到自赞毁他的事情不会有了。自赞毁他当然会产生各式各样的不善的事情。

  (离)“六不善业道十”,不善业道,十个不善业道在五地的菩萨…

《十地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乘五力往生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