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地頌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是佛教徒,甚至于出家的,但是經過人家的一些宣傳,他就反過來謗佛了,這就是自己對佛的功德沒有看到。真正看到佛的功德是什麼時候?見道。學過《俱舍》的都知道,見道的時候得四證淨,佛、法、僧、戒的功德真正看到,那就再也不會對此反對。因爲凡夫沒有看到,只是聽到,聽到不是證到,今天你聽到說好就好,明天聽到不好就不好,自己沒有依據的。真正見道以上的人,對佛、法、僧、戒的功德親身證到之後,再怎麼說也不會不信。因爲親自看到,對親自證到的東西,再怎麼也抹殺不了。所以說“于佛身歡喜”。

  “八闡教”,能夠弘揚佛的教。闡教的時候,能夠初中後都善巧,文義善巧。講的是什麼呢?都是純粹的、圓滿的、潔白的梵行,對叁藏十二分教,能夠圓滿地闡釋、宣傳,給人家講。

  “九破驕”,自己在學修當中,對佛法有所進步,不生驕慢。他自己能夠證入初地的那些功德,對佛法已經得了很多的功德,但是不生驕傲。如果一個人說他開悟了,登地了,不要說七地八地,就是初地(見道就是初地),驕诳的心沒有了,在佛法上自以爲了不得的心根本就沒有了。如果還是自以爲了不得,高人一等,那說見道,靠不住。這些都是初地菩薩的功德,他不從佛法裏邊産生驕慢。

  “十誠”,在《大般若經》裏邊,“誠”是“稱知而說”,知道什麼就說什麼,“言行相符”的。說話一點也不欺诳,這就是“誠”。海公上師說的是如實說法,沒有欺诳心,也是一樣的道理。根據海公上師的解釋大概如此,其中有一些摻了《現觀》的意思。

  現在我們看看《大般若經》。這個《大般若經》是上海一個居士給我寄來的,這是一個複印的本子,全文很長,他把有關的複印下來,這個資料我想最好是以後能印出來,可以給大家參考一下,這個資料很好。

  (淨勝意二利)

  “爾時具壽善現”,一位叫善現的阿羅漢,“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修治淨勝意樂業?”怎麼樣修治“淨勝意”呢?“佛言: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以應一切智智心,修習一切善根,是爲菩薩摩诃薩修治淨勝意樂業。”菩薩摩诃薩以一切智智相應的心,與佛智相應的心來修一切善法、善根,這就叫“淨勝意”。這跟海公上師說的清淨的心,爲利他的意樂心,實際上是一樣的,一切善根都是自利利他的善根,以清淨的、殊勝的心來修習,這個就是“淨勝意”。“淨勝意二利”裏邊的“勝”,就是指能夠做到“二利”。在《大般若經》裏邊,“二利”兩個字是沒有的。

  (諸有情平等)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業?”“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引發慈悲喜舍四種無量,是爲菩薩摩诃薩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業。”一樣的,“一切智智”,以跟佛的智慧相應的心來修四無量。我們現在修四無量是以凡夫的心來修,阿羅漢是以阿羅漢相應的心修;菩薩是以跟佛的智慧相應的心來修四無量心,這個叫有情平等。

  (全施)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修治布施業?”“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于一切有情,無所分別而行布施,是爲菩薩摩诃薩修治布施業。”他這個布施業,強調突出對一切有情無所分別、平等,對一切有情沒有分別地布施,能布施的東西也沒有分別,不管什麼東西,他要,就給。對來要的人也沒有分別,不管是親的、疏的,男的、女的,臭的、好的,都不管,只要來要,都要布施,這是“全施”,就是行布施。

  (能依止)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修治親近善友業?”“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見諸善友,勸化有情,令其修行一切智智”,菩薩摩诃薩看到有些善知識,教化有情,叫他修一切智智——修佛的智慧。“即便親近,恭敬供養”,他看到這樣的善知識,馬上就去親近他、恭敬他、供養他。“尊重贊歎,谘受正法”,從他那兒求法。“晝夜承奉,無懈倦心”,晝夜地承事他、奉事他,沒有一點懈怠疲倦的心,“是爲菩薩摩诃薩修治親近善友業”。“能依止”就是一切依止法都能做到,這個意思一樣的。

  (樂正法所緣)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修治求法業?”求法,怎麼樣子求法。“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以應一切智智心”,一切智智心就是與佛相應的心,就是和空性相應的心。“勤求如來無上正法,不墮聲聞獨覺等地,是爲菩薩摩诃薩修治求法業”,修求的法,都是無上乘的大乘法,聲聞緣覺的法尚且不去求,何況凡夫外道的法。所以說,菩薩的“樂正法”是樂大乘的法,以與一切智智相應的心(求成佛的智相應的心),來求如來的無上的正法,不墮聲聞緣覺。菩薩都強調是要大乘,對聲聞緣覺二乘的要簡別。

  (心常欲出家)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修治常樂出家業?”“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一切生處”,不管生在哪裏,“恒厭居家牢獄喧雜”,不管生在王宮也好,生在其它地方也好,都是感到在家是一個牢獄一樣,關在裏邊,“喧雜”,都是吵吵鬧鬧地不清淨。“常欣佛法,清淨出家,無能爲礙”,他總是歡喜佛法,清淨要出家,初地菩薩成就這個心了。再好的家不愛,喧雜,不歡喜,看到家庭跟牢獄一樣;而歡喜在佛法裏邊清淨地出家,而且“無能爲礙”,不能阻礙他。凡夫的阻礙很多,有的是父母阻礙,有的是朋友阻礙,有的是單位阻礙等等。而初地菩薩成就“心常欲出家”這個功德,自己心裏歡喜,外邊也不能阻礙,那就可以圓滿地成就了。“是爲菩薩摩诃薩修治常樂出家業”,這是“心常欲出家”。

  (于佛身歡喜)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修治愛樂佛身業?”怎麼修治愛樂佛的身。“善現,若菩薩摩诃薩暫一睹見佛形像已,乃至證得無上菩提,終不舍于念佛作意,是爲菩薩摩诃薩修治愛樂佛身業”,他只要很短的時間看到佛的樣子,那麼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直到自己成佛,中間終不舍掉念佛的作意,就是心上經常系念著佛。這就是相應,登了地的菩薩跟佛的心相應,看到佛就歡喜。我們現在凡夫裏邊也是有不同的善根,有善根的小孩子,見了出家人就是歡喜,他不想離開,看了寺院也歡喜;要是沒有善根的小孩子,把他帶到廟裏來了之後,看到出家人就哇哇大哭,趕快要回去,不想呆了。這個就是各人的善根不同。那麼善根堅固到初地菩薩,他看到佛之後,他的歡喜心從一次看到之後,一直到成佛,永遠不舍離這個念佛的作意,這是歡喜到極點。

  (闡教)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修治開闡法教業?”開闡佛的法教。“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于佛在世及涅槃後,爲諸有情開闡法教,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義”,這是十二分經,“是爲菩薩摩诃薩修治開闡法教業”。初地菩薩,不管佛在世也好,佛涅槃也好,爲有情弘法的時候,“初中後善”,開始時非常善巧,中間也善巧,到最後也是善巧。不是說開頭很好,後來不行了,沒有;或者開頭不好,中間好起來,後頭又不行,都沒有。初中後都是善。而且對文義方面都非常地善巧。“純一圓滿清白梵行”,真正地是圍繞著“清白梵行”,講殊勝的、清淨的法,就是講十二分經。這就是“闡教”。

  (破驕)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修治破憍慢業?”這個修治就是前面說的,以無所得的自性空的智慧跟大悲心相攝持來修這個法。在修的時候,一方面是悲愍衆生,一方面是知一切法自性空,以這樣的心來修治破憍慢業。“善現,若菩薩摩诃薩常懷謙敬,伏憍慢心,由此不生下姓卑族,是爲菩薩摩诃薩修治破憍慢業。”菩薩摩诃薩不管自己地位怎麼高,自己給人家說法怎麼好,他總是謙虛恭敬,對對方産生恭敬心。我們現在的凡夫就是有個毛病,自己地位低的就拼命拍馬屁,謙虛得很,人家打你罵你都忍得下去,爲了自己的利益,也能夠對人家起恭敬的樣子,心裏究竟恭敬不恭敬不知道,他的外相是畢恭畢敬,點頭哈腰的這樣子做。自己要是地位高了一點,或者有點才能出色一點,就我慢貢高,也不恭敬了,對一切有情就看不起了,這就是凡夫的煩惱之處。而初地菩薩不管自己給人家說法多麼善巧,自己有多少好的功德,對一切有情都是謙虛恭敬,破除憍慢心。 “由此不生下姓卑族”,正因爲謙虛,將來投生都是高貴的種族;你越是要驕慢,將來生得越是卑族下賤,所以說這就是果報。

  可以說果報是跟人的煩惱開玩笑的,越是想爬得高,越是把你弄得低;越是驕慢,將來投生就投在最下的家族裏面。布施也一樣,越是要悭貪,要把自己的東西保住,越是會貧窮;越是肯布施,越來越富。這個業報跟你的煩惱心是對立的,也可以說是跟你開玩笑的,你越要這樣子,偏偏那樣子。我們現在知道了這一點之後,就不要起驕慢了,都要放下。如果不放下的話,以後你投生都是到最下等的地方去。你看不起人家,果報就是大家看你不起。所以說我們現在要是自己有點地位或者有點權勢的話,一定不要産生驕慢心,對一切人都要起謙虛恭敬的心。文殊菩薩的十大願裏面“同事同行同業”,都跟他一起辦事情,一起做事,大家恭恭敬敬地,使他發菩提心,這個很重要。

  我們要登初地,這些東西不是到了初地才出來,而是在平時鍛煉出來的,這些功德慢慢鍛煉成功,就是初地。如果這些功德一點都沒有,你想登初地,那就是做夢。初地(見道),是最初的見道的地位,可以說是最低的。這些功德都要在平時修治的時候積聚,積聚到一定的程度,它圓滿了就登初地;你平時不積聚,初地永遠也登不上去。有的人自高自大,你如果不好好地摧伏驕慢心的話,你想登初地見道,那是夢想。所以說我們很多人都想這輩子見道,但是你自己的憍慢心不摧伏,你如何見道呢?

  (誠)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修治恒谛語業?”這個“誠”,原文是“恒谛語業”,總是說踏實的話、不虛的話——誠語,這就是“誠”。“善現,若菩薩摩诃薩稱…

《十地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五力往生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