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漢藏的佛性論

  佛學論文選集 單元4【哲學與因明等】

  

  

  

漢藏的佛性論

  

  

林崇安(1995)

  

  一、漢地的佛性論

  

  漢地的佛性論以及禅宗的觀點,常用流傳在漢地的《圓覺經》、《楞嚴經》及《大乘起信論》作依據,今就這些經論的特點略作介紹與評析:

  

  (1)以開顯佛性、真心、圓覺心、自性清淨心、如來藏,作爲修行的核心:

  《楞嚴經》卷一說(T19,106c):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又說(T19,131b):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于此門無惑。

  

  《圓覺經》說(T17,p913b):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起信論》說(T32,p577c):

  

  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爲無明所染,有其染心而常恒不變。

  

  (2)無明依于佛性而有生滅相,但佛性則始終如如不動:

  《圓覺經》說(T17,p914a):

  

  一切諸衆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複滅,虛空本不動。

  

  《楞嚴經》卷六說(T19,p114a):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爲妙覺明體。

  

  《起信論》說(T32,p578a):

  

  唯風滅故,動相隨滅,非是水滅,無明亦爾,…..唯癡滅故,心相隨滅,非心智滅。

  

  以上兩點提出佛性論的核心觀點:衆生一方面有常住真心、圓覺心、自性清淨心、如來藏,此永久存在;一方面有無明,此可滅除。然而這常住真心是色法?心法?有爲法?無爲法?合理的說法是:這常住真心是指當下「清楚明白」的心,這種清楚而明白的認知功能,時時都存在著,雖是有爲法,由于延續不斷而假名爲「無爲法」,猶如佛智雖是有爲法而假名爲「常」

  

  (3)無明來自妄執以及不了知佛性:

  《圓覺經》說(T17,p913b):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譬如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複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楞嚴經》卷一說(T19,p108c):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馔,縱經塵劫,終不能得。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起信論》也說(T32,p578a):

  

  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不了真如法──不知掌握自己當下這顆「清楚明白」的心,反而往外追逐境界,因而流轉生死。站在佛性論的立場來看,不了知自性清淨心就不能成佛,因此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4)衆生雖有佛性,但必須靠善知識作外緣指引才能去除無明以成佛:

  《圓覺經》說(T17,p920b):

  

  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作、任、止、滅)….離四病者,則知清淨….末世衆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

  

  《起信論》說(T32,p578c):

  

  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衆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爲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

  

  (5)去除無明障礙要有種種方便,並避免歧途:

  

  《圓覺經》以「我相、人相、衆生相、壽命相」爲心理上的顛倒見解,必須避免,並以正面的「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叁種法門爲悟入實相的方法。

  《起信論》一方面指出「一切邪執、皆依我見」,一方面指出「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爲對治」,所以要修五門:施門、戒門、忍門、進門及止觀門。

  《楞嚴經》卷八更詳細述依次修習幹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的修行次第;卷九指出「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與五陰密切相關。

  

  (6)站在佛性的立場來看,生死與解脫、善與惡等,皆如幻如化:

  《圓覺經》說:

  

  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

  亦無成佛與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T17,p0915c)

  凡夫及諸佛,同爲空花相。(T17,p916a)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爲般若。(T17,p917b)

  

  爲何無菩提及涅槃?無成佛與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合理的看法是:衆生無我,因而無輪回者、涅槃者。這是由勝義谛直接掌握佛法的要點。得念、失念、智慧、愚癡皆自性空,這些皆非真實存在,同爲空花相,若能真正體證,便得到解脫,證得涅槃與般若。

  

  (7)《大乘起信論》中的一個獨特說法:

  

  a以依真如法故,有于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T32,p578a)

  b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習真如。(T32, p578b)

  

  此說法不同于其他佛性論的見解。一般將此處的「真如」,認定是永恒不變的無爲法是不能具有「能熏」、「所熏」的性質,其本身不能增減,而成一難題。如何化解這一難題呢?若將此處的「真如」,解說爲「假名爲常」之「真心」,則成爲「有爲法」,可以具有「能熏」、「所熏」的性質,如此可化解這一難題。如果堅持此處的「真如」是指法界,是無爲法,那麼如何化解這一難題呢?今若配合此論所說的「不了知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可重新理解此處所說的「真如」一詞是「了知或不了知真如法」之省語,因此,上述二句是說:

  

  a由于不了知真如法,因而有無明。由于有無明煩惱之因,更熏習不了知真如,輾轉熏習下,乃有妄心。

  b經由外緣教導,了知真如,因而能熏習無明(使無明漸減)。此熏習因緣之力,令妄心厭生死之苦,樂求涅槃(去現證真如);由于此妄心有厭生死求涅槃之因緣力,進而更熏習了知真如。

  

  由于「了知真如法」是「有爲法」,故可以增減,具有熏習的功能。「了知真如法」與「無明」是相反的二種心理,依此就可以化解這一難題,若將此處的真如法,特指心的空性,那就更合理了。

  

  (8)在《究竟一乘寶性論》中也提及凡夫、聲聞獨覺、菩薩及佛對真如佛性的了知以及無明客塵的去除,依次由淺而深。

  至于「真如緣起」的說法,我們也要重新理解爲:真如是指心的空性。衆生由于不了知真如而有無明,形成生死輪回,此爲流轉門;反之,經由了知真如,消除無明,開顯佛性,解脫生死,此爲還滅門。並不是由真如本身生出輪回及涅槃諸法;真如本身如如不動,猶如虛空,不生不滅,輪回、涅槃則猶如虛空華。

  

  (9)依據漢地的佛性論,真如主要是指自性清淨心,是指當下「清楚明白」的心,這種時時清楚而明白的認知功能,假名爲「無爲法」,其目的不外是要衆生時時觀察自身本具的這顆真心如果強調此真心爲合乎定義的無爲法,是如如不動,猶如虛空,我們就要將此真心解釋爲「心的空性」,否則會落入「能熏」、「所熏」的困境中

  

  (10)由于衆生心中有「無明」這一客塵的存在,因此佛性論者的修行重點,不在于額外獲得什麼,而是在于如何徹底去除客塵!而這客塵是什麼?主要就是指「不了知真如」。但要如何了知呢?就要靠善知識作外緣指導。體認真如,去除無明後,無明便不再生起,因爲「正確的認知」便是「無明的對治」,猶如「有效的藥」是「所治之病的克星」。

  

  二、藏地的佛性論

  

  藏地所傳與佛性相關的基本經典有下列幾本:

  1.《大方等大集經》〈璎珞品〉與〈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

  2.《大方等如來藏經》

  3.《大般涅槃經》

  4.《大法鼓經》

  5.《央掘魔羅經》

  6.《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7.《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8.《不增不減經》

  9.《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

  以上九本如來藏(佛性)的經典,都是由梵文譯成藏文,另外有《楞嚴經》是由漢文譯成藏文。

  藏地所傳與佛性相關…

《漢藏的佛性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