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心理學的實踐面

  佛學論文選集

  

  

佛教心理學的實踐面

  

  

林崇安(2003.9)

  

  摘要

  本文主要依據佛陀所教導的「四念住」,來探討佛教心理學的實踐面。從身、受、心、法四方面,經由內觀禅修的實踐,看清身心的無常、無我,以達成心靈淨化的標的,並顯示出佛教心理學的特色。

  

  一、前言

  

  佛陀的出世,在于引導衆生脫離生死苦海。衆生之所以沈淪苦海,是由于內心被無明煩惱所籠罩。如何區分這些煩惱的類別和性質,以及如何從無明煩惱中解脫出來,便是佛教心理學的重點所在。佛陀教導弟子們修習內觀(毗婆舍那),直接觀察自己的身心世界,在層層深入中,清除自己內心的無明煩惱,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本文即以這種心理淨化的實踐面作爲主要的探討內容,特別是透過「四念住」的實踐,來掌握佛教心理學的特色。

  

  二、觀察性向及對症下藥

  

  佛陀教導弟子們修習內觀時,要先觀察個人的性向,以便于對症下藥,在《瑜伽師地論》中,佛陀對颉隸伐多說:

  

  雲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于相稱緣安住其心?謂彼比丘若唯有貪行,應于不淨緣,安住于心,如是名爲:于相稱緣安住其心。若唯有瞋行,應于慈愍,安住其心。若唯有癡行,應于緣性緣起,安住其心。若唯有慢行,應于界差別,安住其心。若唯有尋思行,應于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如是名爲:于相稱緣安住其心。(T30,428a)

  

  此中先分辨不同人的根性,有貪增上行、瞋增上行、癡增上行、慢增上行、尋思增上行等五種人,要分別以不同的觀察方式來安住于心:

  1對唯有貪行的人,要以不淨觀,來安住于心。

  2對唯有瞋行的人,要以慈愍觀,來安住其心。

  3對唯有癡行的人,要以緣性緣起觀,來安住其心。

  4對唯有慢行的人,要以界差別觀,來安住其心。

  5對唯有尋思行的人,要以阿那波那念(入出息念),來安住其心。

  所以,在心靈淨化的過程上,第一步要先作好性向測驗,如此才能事半功倍及對症下藥。至于貪增上、瞋增上、癡增上、慢增上、尋思增上等五種人的習性形成及其行爲表現是:

  

  1雲何貪增上補特伽羅?

  謂有補特伽羅,先余生中,于貪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于所愛事,有猛利貪、有長時貪。是名貪增上補特伽羅。

  2雲何瞋增上補特伽羅?

  謂有補特伽羅,先余生中,于瞋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于所憎事,有猛利瞋、有長時瞋。是名瞋增上補特伽羅。

  3雲何癡增上補特伽羅?

  謂有補特伽羅,先余生中,于癡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于所愚事,有猛利癡、有長時癡。是名癡增上補特伽羅。

  4雲何慢增上補特伽羅?

  謂有補特伽羅,先余生中,于慢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于所慢事,有猛利慢、有長時慢。是名慢增上補特伽羅。

  5雲何尋思增上補特伽羅?

  謂有補特伽羅,先余生中,于其尋思,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于所尋思事,有猛利尋思、有長時尋思。是名尋思增上補特伽羅。

  6雲何得平等補特伽羅?

  謂有補特伽羅,先余生中,雖于貪、瞋、癡、慢、尋思,不修、不習、不多修習,而于彼法未見過患,未能厭壞、未善推求。由是因緣,于所愛、所憎、所愚、所慢、所尋思事,無猛利貪、無長時貪,然如彼事,貪得現行。如貪,瞋、癡、慢、尋思亦爾。是名得平等補特伽羅。

  7雲何薄塵性補特伽羅?

  謂有補特伽羅,先余生中,于貪煩惱,不修、不習、不多修習,已能于彼多見過患,已能厭壞、已善推求。由是因緣,今此生中,于所愛事,會遇現前衆多美妙上品境中,起微劣貪;于其中品、下品境中,貪全不起。如貪,瞋、癡、慢、尋思,應知亦爾。是名薄塵性補特伽羅。(T30,424b)

  

  此中指出,貪增上、瞋增上、癡增上、慢增上、尋思增上等五種不同人性向的形成,是來自前世深殖于內的煩惱習性,加上此世猛利而長時的相應煩惱;前者屬于先天的因素,後者屬于後天的環境所形成。貪增上、瞋增上、癡增上、慢增上、尋思增上的人,分別容易生起貪心、生氣、無知、傲慢、散亂的心理;另外還有「得平等」和「薄塵性」的二種人。「得平等」的人,沒有猛烈的貪、瞋、癡、慢、尋思,但未見過患、未能厭壞、未善推求。「薄塵性」的人,不但沒有猛烈的貪、瞋、癡、慢、尋思,而且已見過患、已能厭壞、已善推求,這種人在往上淨化心靈時,較少障礙。前論佛陀又對颉隸伐多說:

  

  1颉隸伐多!又彼比丘若愚諸行自相愚我、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事,應于蘊善巧,安住其心。

  2若愚其因,應于界善巧,安住其心。

  3若愚其緣,應于處善巧,安住其心。

  4若愚無常、苦、空、無我,應于緣起、處非處善巧,安住其心。

  5若樂離欲界欲,應于諸欲粗性、諸色靜性,安住其心。

  6若樂離色界欲,應于諸色粗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

  7若樂通達及樂解脫遍一切處薩迦耶事,應于苦谛、集谛、滅谛、道谛,安住其心。(T30,428a)

  

  此中佛陀指出七種安住其心的不同狀況:由于無明,有的衆生看不清楚身心現象(諸行)的自相,以爲有獨立自存的「我、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有的看不清楚身心現象(諸行)的因、緣、無常、苦、空、無我,因而生起執著而受苦,所以,佛陀依次教導出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以安住其心。有的衆生進一步想要離「欲界欲」,佛陀對他們教導「諸欲粗性、諸色靜性」,以安住其心。有的衆生想要離「色界欲」,佛陀對他們教導「諸色粗性、無色靜性」,以安住其心。有的衆生想要解脫遍一切處薩迦耶事,佛陀對他們教導「苦谛、集谛、滅谛、道谛」,以安住其心。所以,佛陀對衆生的教導是對症下藥,並且層層提升,使之滅除薩迦耶見(我身見),最後得到內心的究竟解脫。這種心靈不斷淨化的過程便是佛教心理學的特色。

  

  叁、觀察自己當下的心理狀態

  

  爲了要得到內心的解脫,佛陀教導出具體的實踐方法:修習四念住(舊譯四念處),《念處經》(T1,582b)中,佛陀說:

  

  有一道淨衆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 雲何爲四?觀身如身念處、觀覺如覺念處、觀心如心念處、觀法如法念處。

  

  這段經文指出,四念住(四念處)是淨化衆生、滅除痛苦、解除憂愁的一條道路。四念住就是身念住(觀身如身念處)、受念住(觀覺如覺念處)、心念住(觀心如心念處)、法念住(觀法如法念處)。以下依次探討如何以四念住來淨化心靈。

  

  (1)觀身如身念處

  

  「觀身如身念處」是直接觀察身體:一方面將心系于身體,由此培養出正念、正知和正定;一方面由粗而細,看出身體的無常、無我。許多衆生的心理疾病是由于過于執著身體而生起,一旦看清身體的不淨,便能放下而自在。培養正念、正知和正定是淨化心靈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這是佛教心理學中特有的實踐基石,有別于一般的心理學,在《念處經》中,佛陀說:

  

  雲何觀身如身念處?

  比丘者,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

  

  此處指出,禅修者在行、住、坐、臥時,對自己當下身體的屈伸等動作,都要清楚明白;如此不斷地覺知自己的動作,就能培養出正念正知,因而可使散亂的心不再徘徊,這是佛教心理訓練的一個核心基礎。《念處經》又說:

  

  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學一切身息入,學一切身息出;學止身行息入,學止口行息出。

  

  這段經文就是在教導「入出息念」。此處指出,禅修者要對自己當下的入息、出息要清楚明白,這也是佛教心理訓練中常用的一個方法。前已提及「入出息念」可以滅除「尋思增上者」的分別心。《念處經》又說:

  

  比丘者,此身隨住,隨其好惡,從頭至足,觀見種種不淨充滿:我此身中有發、髦、爪、齒、麁細薄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抟糞、腦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痰、小便。

  

  這段經文就是在教導「不淨觀」,禅修者觀察自己當下身體的叁十六種成分;前已提及「不淨觀」可以滅除「貪增上者」的欲貪。《念處經》又說: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這段經文就是在教導「界差別觀」。此處指出,禅修者要觀察自己當下的身心是由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等六界所組成;前已提及「界差別觀」可以滅除「慢增上者」的慢心。

  

  (2)觀覺如覺念處(觀受如受念處)

《佛教心理學的實踐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