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師、佛、世尊,出興于世;演說正法,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顯示。若族姓子、族姓女,從佛聞法,得淨信心,如是修學:見在家和合欲樂之過,煩惱結縛,樂居空閑,出家學道,不樂在家,處于非家,欲一向清淨,盡其形壽,純一滿淨,鮮白梵行。我當剃除須發,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作是思惟已,即便放舍錢財、親屬,剃除須發,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正其身行,護口四過,正命清淨,習賢聖戒。
(二)【定•定型句】
守諸根門,護心正念。眼見色時,不取形相;若于眼根住不律儀,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常漏于心,而〔令〕于眼起正律儀。耳、鼻、舌、身、意起正律儀,亦複如是。彼以賢聖戒律成就,善攝根門,來往、周旋、顧視、屈伸、坐臥、眠覺、語默,住智正智。彼成就如此聖戒,守護根門,正智、正念,寂靜遠離,空處、樹下、閑房獨坐,正身正念,系心安住。斷世〔貪憂〕,離貪欲,淨除貪欲。斷世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離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淨除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斷除五蓋:惱心、慧力羸、諸障閡分、不趣涅槃者。(T2,p176a)
此段經文中,【戒•定型句】含身清淨、語清淨、命清淨,【定•定型句】有相同的斷五蓋,但是沒有提及四禅。此經屬于「念住相應」,因此在【戒•定型句】、【定•定型句】之後,接著教導修習四念住。此處引用經文時,有所改動的詞句用〔〕標出。
《雜阿含經》中,最短而完整的【叁學•定型句】是出現在《雜阿含832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叁學。何等爲叁?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一)【戒•定型句】
a何等爲增上戒學?
b若比丘住于戒,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增上戒學。
(二)【定•定型句】
a何等爲增上意學?
b若比丘離諸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禅具足住;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增上意學。
(叁)【慧•定型句】
a何等爲增上慧學?
b若比丘,此苦聖谛如實知,此苦集聖谛、此苦滅聖谛、此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是名增上慧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T2,p213c)
今將此經全文錄出,可以看出《雜阿含經》的文句短而扼要,此處釋尊親自教導短而完整的【叁學•定型句】及其基本內涵。
由前引諸經可以明顯看出《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的【叁學•定型句】一個比一個簡短,這完全符合《瑜伽師地論》所說的:
事契經者,謂四阿笈摩:一者、《雜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叁者、《長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雜阿笈摩》者,謂于是中,世尊觀待彼彼所化,宣說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蘊、界、處相應;緣起、食、谛相應;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學、證淨等相應;又依八衆,說衆相應。……即彼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鸠集,是故說名《雜阿笈摩》。即彼相應教,複以余相處中而說,是故說名《中阿笈摩》。即彼相應教,更以余相廣長而說,是故說名《長阿笈摩》。即彼相應教,更以一、二、叁等漸增分數道理而說,是故說名《增一阿笈摩》。如是四種,師弟展轉傳來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說名阿笈摩,是名事契經。」(T30,p772c)
釋尊教導時,依對象的不同而有長短不同的開示,阿難尊者在結集經藏時,將文句短的經文,編集在《雜阿含經》;將文句中的經文,編集在《中阿含經》;將文句長的經文編集在《長阿含經》;依照法數一、二、叁等編成《增一阿含經》。經文文句長短不同,但其內涵卻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以叁學爲其核心的教導。
五、結語
《長阿含經》中以【叁學•定型句】出現的經典有:《阿摩晝經》、《種德經》、《究羅檀頭經》、《堅固經》、《倮形梵志經》、《叁明經》、《沙門果經》、《布咤婆樓經》、《露遮經》等9經,南傳的《長部》更加上《摩呵梨經》、《阇利經》、《須婆經》,共達12部經,強烈顯示出「叁學」是《長阿含經》的核心教導所在。由經論的配合,可以看出《阿摩晝經》(N20)中【叁學•定型句】包含完整的戒學、定學、慧學要義,也含攝整個佛法的修學次第,並以出家衆爲主角,其後在《長阿含經》中出現的【叁學•定型句】經文,則以省略文出現,而其實質內容則完全相同,由此可知《長阿含經》和《長部》的核心教導在于叁學,而不是「破諸外道」而已。
(《法光學壇》2003)
《《長阿含經》和《長部》的核心教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