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长阿含经》和《长部》的核心教导▪P3

  ..续本文上一页,出住处外洗濯其足,〔还入住处〕,右胁而卧,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于夜后分,速疾觉寤,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9.正知而住】经文:

  

  比丘有如是圣戒具足,得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勤觉悟,常念、一心,无有错乱。

  云何比丘念无错乱?如是比丘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内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为比丘念无错乱。

  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顾视,屈申俯仰,执持衣钵,受取饮食,左右便利,睡眠觉悟,坐立语默,于一切时,常念、一心,不失威仪,是为一心。譬如有人与大众行,若在前行,若在中、后,常得安隐,无有怖畏。摩纳!比丘如是行步出入,……至于语默,常念、一心,无有忧畏。

  

  此段要义,在于行、住、坐、卧能够时时正知,《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正知而住?谓彼如是常勤修习觉寤瑜伽已,若往、若来正知而住;若睹、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正知而住;持僧伽胝及以衣钵正知而住;若食、若饮、若啖、若尝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正知而住;于觉寤时正知而住;若语、若默正知而住;如解劳睡时,正知而住。

  

  【10.乐远离】经文:

  

  比丘有如是圣戒,得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勤觉悟,常念、一心,无有错乱。乐在静处、树下、冢间,若在山窟,或在露地及粪聚间。

  

  此段要义,在于使身心能够远离,《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乐远离?谓由如是所修善法,无倒修治初业地已,远离一切卧具贪着,住阿练若、树下、空室、山谷、峰穴、草积、迥露、冢间、林薮,虚旷平野,边际卧具。

  

  【11.清净诸盖】经文:

  

  至时乞食,还洗手足,安置衣钵,结跏趺坐,端身正意,系念在前,除去悭贪,心不与俱;灭瞋恨心,无有怨结,心住清净,常怀慈愍;除去睡眠,系想在明,念无错乱;断除掉戏,心不与俱,内行寂灭,灭掉戏心;断除疑惑,已度疑网,其心专一,在于善法。譬如僮仆,大家赐姓,安隐解脱,免于仆使,其心欢喜,无复忧畏。(中略)如负债人、久病在狱、行大旷野,自见未离。

  

  此段经文略长,省略之处,用(中略)示出。此段要义,在于去除五盖,《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清净诸盖?谓彼如是住阿练若或复树下或空室等,于五种盖净修其心,所谓贪欲、瞋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及以疑盖。从彼诸盖净修心已,心离诸盖安住贤善胜三摩地。

  

  【12.依三摩地】经文:

  

  诸阴盖心,覆蔽暗冥,慧眼不明,彼卽精勤舍欲、恶不善法,与觉、观俱,离生喜、乐,得入初禅。彼已喜乐润渍于身,周遍盈溢,无不充满。如人巧浴器盛众药,以水渍之,中外俱润,无不周遍。(中略)摩纳!比丘如是入第四禅,心无增减,亦不倾动,住无爱恚、无动之地,此是第四现身得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不懈,念不错乱,乐静闲居之所得也。

  

  此段经文略长,省略之处,用(中略)示出。此段要义,在于修习四静虑,《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依三摩地?谓彼如是断五盖已,便能远离心随烦恼,远离诸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安住。寻伺寂静,于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第二静虑具足安住。远离喜贪,安住舍、念,及以正知,身领受乐,圣所宣说:舍、念具足、安乐而住,第三静虑具足安住。究竟断乐,先断于苦,喜忧俱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第四静虑具足安住。

  

  

(三)【慧蕴•定型句】

  

  【13.胜缘】经文:

  

  彼得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自于身中起变化心,化作异身,支节具足,诸根无阙,彼作是观:此身色四大化成彼身,此身亦异,彼身亦异,从此身起心,化成彼身,诸根具足,支节无阙。譬如有人鞘中拔刀,彼作是念:鞘异刀异,而刀从鞘出。又如有人合麻为绳,彼作是念:麻异绳异,而绳从麻出。(中略)摩纳!比丘如是,以定心清净,住无动地,得无漏智证,乃至不受后有,此是比丘得第三明。断除无明,生于慧明,舍离暗冥,出大智光,是为无漏智明。」

  

  此段经文甚长,省略之处,用(中略)示出,此段长文要义,在于证淂三明及涅槃,《瑜伽师地论》说:

  

  彼由如是渐次修行,后后转胜、转增、转上,修集诸缘:初自圆满,依三摩地以为最后,得如是心清净鲜白,无诸瑕秽,离随烦恼,质直堪能,安住无动。若复获得依四圣谛为令遍知、永断、作证、修习,他音教授教诫,便有如是堪能势力,发生如理所引作意,及彼为先所有正见,由此便能于四圣谛入真现观,圆满解脱,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以上引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的十二劣缘和一胜缘,是为了便于掌握【三学•定型句】的分段要义,并由此了解《长阿含经》和《长部》的核心教导是三学,而不是「破诸外道」而已,因为《长阿含经》和《长部》中,破外道邪见的经文,零散出现在《弊宿经》(N7,D23)、《自欢喜经》(N18,D28)、《梵动经》(N21,D1)等,而不像【三学•定型句】以有系统的句型一再呈现。

  

  四、与《中阿含经》、《杂阿含经》的比照

  

  在《中阿含经》中也多处出现【三学•定型句】的经文或省略文,例如:(80)《迦絺那经》、(104)《优昙婆逻经》、(146)《象迹喻经》、(182)《马邑经》、(204)《罗摩经》。在(80)《迦絺那经》中,尊者阿那律告诸比丘:

  

(一)【戒定型句】

  诸贤!我厌已而作是观:居家至狭,尘劳之处;出家学道,发露旷大。我今在家为锁所锁,不得尽形寿修诸梵行,我宁可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诸贤!我于后时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诸贤!我出家学道,舍族姓已,受比丘学,修行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介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

  诸贤!我离杀,断杀,弃舍刀杖,(中略)当复学极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随所游至,与衣钵俱,行无顾恋,犹如鹰鸟与两翅俱,飞翔空中。诸贤!我亦如是,随所游至,与衣钵俱,行无顾恋。(中略)

  

(二)【定定型句】

  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聚及极知足,守护诸根,正知出入,当复学独住远离,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山岩石室、露地蘘[艹/积],或至林中,或在冢间。

  诸贤!我已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敷尼师檀,结跏趺坐,正身正愿,反念不向,断除贪伺,心无有诤。(中略)

  诸贤!我已断此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

  

(三)【慧•定型句】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如意足智通作证。(中略)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漏尽智通作证。诸贤!我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此漏、知此漏集、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T1,p552b)

  

  此段经文甚长,省略之处,用(中略)示出,但此段长文还是比《长阿含经》的《阿摩昼经》(N20)较为简短,经由比对,缺少「如来出世」这一段经句和诸譬喻,但可以看出所包含的三学的修习内容是一样的,并以出家众为主角。

  

  在(104)《优昙婆逻经》中,释尊对无恚说:

  

  无恚!若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出于世间。……彼舍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彼已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趣向漏尽智通作证。彼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亦知此漏、知此漏集、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T1,p595a)

  

  此段经文虽以省略文出现,然而【三学•定型句】所包含的意义从头到尾是一样的。在(204)《罗摩经》中释尊对五比丘所开示的【三学•定型句】也与此经完全相同。

  

  以上《中阿含经》的【三学•定型句】比《长阿含经》的较为简短,缺少譬喻。

  至于《杂阿含经》中的【三学•定型句】,则比《长阿含经》和《中阿含经》的经文更简短,例如《杂阿含636经》:

  

  

(一)【戒定型句】

  若比丘!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

《《长阿含经》和《长部》的核心教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