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学,来说明「沙门得现在果报」。
N28《布咤婆楼经》(D9):
若如来出现于世,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有人于佛法中出家为道,……乃至灭五盖覆蔽心者,除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中略)彼舍有想无想处,入想知灭定。梵志!彼有想无想处想灭,入想知灭定,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生,有因缘想灭。
此段经文略长,省略之处,用(中略)示出。此段是释尊对布咤婆楼梵志开示戒学、定学,来说明「有因缘想生,有因缘想灭」。此处未开示慧学,只开示相同内容的戒学、定学,这也是配合发问者的问题而回答至此。
N29《露遮经》(D12):
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乃至得三明,除灭无明,生智慧明,去诸暗冥,出大法光,所谓漏尽智证。
此段【三学•定型句】经句省略文,是释尊对露遮婆罗门开示戒学、定学、慧学,来说明「第一世尊不在世间,不可倾动」。
以上引述了北传《长阿含经》的九部经,而南传的《长部》中,除了有上述相同的九部经外,还多出三经也有【三学•定型句】:
N--摩呵梨经(D6):
友!如来出现于世,是应供者、正觉者,……(《汉译南传大藏经》册6,页172,妙林出版社,1994)
此段【三学•定型句】的经句省略文,是释尊对摩呵梨开示戒学、定学、慧学,而不言「命与身是一、或是异」。
N--《阇利经》(D7):
友!如来出现于世,(如来)是应供者、正觉者,……(《汉译南传大藏经》册6,页175)
此段【三学•定型句】的经句省略文,是释尊对阇利开示戒学、定学、慧学,而不言「命与身是一、或是异」。
N--《须婆经》(D10):
复次,阿难!彼尊者瞿昙,劝导、令入,使诸众安立而住,所称赞之戒蕴者何耶?
(a)童子!今如来出现于世,是阿罗汉,……
又阿难!彼尊者瞿昙,劝导、令入,使诸众安立而住,所称赞之圣定蕴者何耶?
(b)童子!比丘如何保护其诸根门耶?……
复次,阿难!彼尊者瞿昙,劝导、令入、使诸众安立其处,所称赞之慧蕴者何耶?
(c)于此有比丘,如是心已寂静、纯净……于解脱时,解脱智生,证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来此生。」(《汉译南传大藏经》册6,页222)
此段【三学•定型句】的经句省略文,是释尊入灭未久,阿难尊者对须婆开示戒蕴、定蕴、慧蕴三学,此处阿难所回答的(a)、(b)、(c)三段经句,分别就是【戒学•定型句】、【定学•定型句】、【慧学•定型句】。
以上北传的《长阿含经》N20,N22-29,加上南传的《长部》D6,D7,D10,共有12部经教导相同型式的三学,不外表示佛陀对三学的重视,也表示这是《长阿含经》和《长部》的重点所在,而不是后代所传说的:「破诸外道,是长阿含」(T23,p504)或「吉祥悦意」而已。经句以定型句的型式一再出现,一方面表示有其重要性,一方面容易让听众记住。当然也有许多不以定型句的型式出现的三学教导,散见于《长阿含经》中,但大都是简短的经句。
三、【三学•定型句】的分段要义
依据前引《须婆经》(D10),对【三学•定型句】给予大的分段,以下配合《瑜伽师地论》的十二劣缘和一胜缘(T30,p396b-p397c),给予细的分段,并解说其要义。《瑜伽师地论》说:
谓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正出家、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乐远离、若清净诸盖、若依三摩地。…
从自圆满乃至最后依三摩地,当知是名修集劣缘。若依四谛法教增上所有教授教诫他音,若如正理所引作意,当知是名修集胜缘。
此论依次列出十二劣缘和一胜缘,共有十三缘,今依此将《阿摩昼经》(N20,D3)中【三学•定型句】分段并略述要义如下:
(一)【戒蕴•定型句】
【1.劣缘:自圆满、2.他圆满】经文:
若如来出现于世,应供、正遍知、明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一切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王中,独觉自证,为人说法。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义味具足,开清净行。
此段要义,在于能够听闻正法并起净信,《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自圆满?谓善得人身,生于圣处,诸根无缺,胜处净信,离诸业障。
云何他圆满?谓诸佛出世,说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随转,他所哀愍。……云何名为:说正法教?谓即如是诸佛世尊出现于世,哀愍一切诸声闻故,依四圣谛宣说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
【3.善法欲】经文:
若居士、居士子及余种姓,闻正法者即生信乐,以信乐心而作是念:我今在家,妻子系缚,不得清净纯修梵行;今者宁可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此段要义,在于生起出离之心,《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善法欲?谓如有一,或从佛所或弟子所,闻正法已,获得净信。得净信已,应如是学:在家烦扰若居尘宇,出家闲旷犹处虚空,是故我今应舍一切妻子眷属、财、谷、珍宝,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正舍家法,趣于非家。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圆满。于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
【4.正出家】经文:
彼于异时,舍家财产,捐弃亲族,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此段由上一段的「善法欲」衔接到真正的出家,可知以下三学的修习是以出家众为主角,此段要义,《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正出家?谓即由此胜善法欲增上力故,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受劳策所学尸罗。
【5.戒律仪】经文:
与出家人同舍饰好,具诸戒行,不害众生,舍于刀仗,怀惭愧心,慈念一切,是为不杀。舍窃盗心,不与不取,其心清净,无私窃意,是为不盗。舍离淫欲,净修梵行,殷勤精进,不为欲染,洁净而住,是为不淫。舍离妄语,至诚无欺,不诳他人,是为不妄语。(中略)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国胜彼,彼国不如;或言彼国胜此,此国不如;瞻相吉凶,说其盛衰;入我法者,无如是事。但修圣戒,无染着心,内怀喜乐。」
此段经文甚长,省略之处,用(中略)示出。此段长文其要义在于时时守戒,内含身律仪、语律仪、命清净,《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戒律仪?谓彼如是正出家已,安住具戒,坚牢防护别解律仪,轨则、所行皆得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一切所有学处。
(二)【定蕴•定型句】
【6.根律仪】经文:
目虽见色而不取相,眼不为色之所拘系,坚固寂然,无所贪着,亦无忧患,不漏诸恶,坚持戒品,善护眼根。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御六触,护持调伏,令得安隐。犹如平地驾四马车,善调御者,执鞭持控,使不失辙。比丘如是,御六根马,安隐无失。
此段要义,在于培养正念以防护己心,《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根律仪?谓即依此尸罗律仪,守护正念,修常委念,以念防心,行平等位。眼见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随好。恐依是处,由不修习眼根律仪防护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贪忧恶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仪行,防护眼根,依于眼根修律仪行。如是行者,耳闻声已、鼻嗅香已、舌尝味已、身觉触已、意了法已,而不取相、不取随好。恐依是处,由不修习意根律仪防护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贪忧恶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仪行,防护意根,依于意根修律仪行。
【7.于食知量】经文:
彼有如是圣戒,得圣诸根,食知止足,亦不贪味,趣以养身,令无苦患而不贡高,调和其身,令故苦灭,新苦不生,有力无事,令身安乐。犹如有人以药涂疮,趣使疮差,不求饰好,不以自高。摩纳!比丘如是,食足支身,不怀慢恣。又如膏车,欲使通利以用运载,有所至到。比丘如是,食足支身,欲为行道。
此段要义,在于懂得适量饮食,《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于食知量?谓彼如是守诸根已,以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食于所食。然食所食,为身安住、为暂支持,为除饥渴、为摄梵行、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
【8.觉寤瑜伽】经文:
摩纳!比丘如是成就圣戒,得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进觉悟。又于昼日,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众阴盖。彼于初夜,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众阴盖;乃至中夜,偃右胁而卧,念当时起,系想在明,心无错乱;至于后夜,便起思惟,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众阴盖。
此段要义,在于初夜、后夜都能时时经行、宴坐,《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谓彼如是食知量已,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净修其心。于初夜分,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净修其心。过此分已…
《《长阿含经》和《长部》的核心教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