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來說明「沙門得現在果報」。
N28《布咤婆樓經》(D9):
若如來出現于世,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有人于佛法中出家爲道,……乃至滅五蓋覆蔽心者,除去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禅。(中略)彼舍有想無想處,入想知滅定。梵志!彼有想無想處想滅,入想知滅定,以是故知有因緣想生,有因緣想滅。
此段經文略長,省略之處,用(中略)示出。此段是釋尊對布咤婆樓梵志開示戒學、定學,來說明「有因緣想生,有因緣想滅」。此處未開示慧學,只開示相同內容的戒學、定學,這也是配合發問者的問題而回答至此。
N29《露遮經》(D12):
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于世,……乃至得叁明,除滅無明,生智慧明,去諸暗冥,出大法光,所謂漏盡智證。
此段【叁學•定型句】經句省略文,是釋尊對露遮婆羅門開示戒學、定學、慧學,來說明「第一世尊不在世間,不可傾動」。
以上引述了北傳《長阿含經》的九部經,而南傳的《長部》中,除了有上述相同的九部經外,還多出叁經也有【叁學•定型句】:
N--摩呵梨經(D6):
友!如來出現于世,是應供者、正覺者,……(《漢譯南傳大藏經》冊6,頁172,妙林出版社,1994)
此段【叁學•定型句】的經句省略文,是釋尊對摩呵梨開示戒學、定學、慧學,而不言「命與身是一、或是異」。
N--《阇利經》(D7):
友!如來出現于世,(如來)是應供者、正覺者,……(《漢譯南傳大藏經》冊6,頁175)
此段【叁學•定型句】的經句省略文,是釋尊對阇利開示戒學、定學、慧學,而不言「命與身是一、或是異」。
N--《須婆經》(D10):
複次,阿難!彼尊者瞿昙,勸導、令入,使諸衆安立而住,所稱贊之戒蘊者何耶?
(a)童子!今如來出現于世,是阿羅漢,……
又阿難!彼尊者瞿昙,勸導、令入,使諸衆安立而住,所稱贊之聖定蘊者何耶?
(b)童子!比丘如何保護其諸根門耶?……
複次,阿難!彼尊者瞿昙,勸導、令入、使諸衆安立其處,所稱贊之慧蘊者何耶?
(c)于此有比丘,如是心已寂靜、純淨……于解脫時,解脫智生,證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來此生。」(《漢譯南傳大藏經》冊6,頁222)
此段【叁學•定型句】的經句省略文,是釋尊入滅未久,阿難尊者對須婆開示戒蘊、定蘊、慧蘊叁學,此處阿難所回答的(a)、(b)、(c)叁段經句,分別就是【戒學•定型句】、【定學•定型句】、【慧學•定型句】。
以上北傳的《長阿含經》N20,N22-29,加上南傳的《長部》D6,D7,D10,共有12部經教導相同型式的叁學,不外表示佛陀對叁學的重視,也表示這是《長阿含經》和《長部》的重點所在,而不是後代所傳說的:「破諸外道,是長阿含」(T23,p504)或「吉祥悅意」而已。經句以定型句的型式一再出現,一方面表示有其重要性,一方面容易讓聽衆記住。當然也有許多不以定型句的型式出現的叁學教導,散見于《長阿含經》中,但大都是簡短的經句。
叁、【叁學•定型句】的分段要義
依據前引《須婆經》(D10),對【叁學•定型句】給予大的分段,以下配合《瑜伽師地論》的十二劣緣和一勝緣(T30,p396b-p397c),給予細的分段,並解說其要義。《瑜伽師地論》說:
謂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若正出家、若戒律儀、若根律儀、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樂遠離、若清淨諸蓋、若依叁摩地。…
從自圓滿乃至最後依叁摩地,當知是名修集劣緣。若依四谛法教增上所有教授教誡他音,若如正理所引作意,當知是名修集勝緣。
此論依次列出十二劣緣和一勝緣,共有十叁緣,今依此將《阿摩晝經》(N20,D3)中【叁學•定型句】分段並略述要義如下:
(一)【戒蘊•定型句】
【1.劣緣:自圓滿、2.他圓滿】經文:
若如來出現于世,應供、正遍知、明行足、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于一切諸天、世人、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王中,獨覺自證,爲人說法。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義味具足,開清淨行。
此段要義,在于能夠聽聞正法並起淨信,《瑜伽師地論》說:
雲何自圓滿?謂善得人身,生于聖處,諸根無缺,勝處淨信,離諸業障。
雲何他圓滿?謂諸佛出世,說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隨轉,他所哀愍。……雲何名爲:說正法教?謂即如是諸佛世尊出現于世,哀愍一切諸聲聞故,依四聖谛宣說真實苦、集、滅、道無量法教。
【3.善法欲】經文:
若居士、居士子及余種姓,聞正法者即生信樂,以信樂心而作是念:我今在家,妻子系縛,不得清淨純修梵行;今者甯可剃除須發,服叁法衣,出家修道。
此段要義,在于生起出離之心,《瑜伽師地論》說:
雲何善法欲?謂如有一,或從佛所或弟子所,聞正法已,獲得淨信。得淨信已,應如是學:在家煩擾若居塵宇,出家閑曠猶處虛空,是故我今應舍一切妻子眷屬、財、谷、珍寶,于善說法毗奈耶中,正舍家法,趣于非家。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圓滿。于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
【4.正出家】經文:
彼于異時,舍家財産,捐棄親族,剃除須發,服叁法衣,出家修道。
此段由上一段的「善法欲」銜接到真正的出家,可知以下叁學的修習是以出家衆爲主角,此段要義,《瑜伽師地論》說:
雲何正出家?謂即由此勝善法欲增上力故,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受勞策所學屍羅。
【5.戒律儀】經文:
與出家人同舍飾好,具諸戒行,不害衆生,舍于刀仗,懷慚愧心,慈念一切,是爲不殺。舍竊盜心,不與不取,其心清淨,無私竊意,是爲不盜。舍離淫欲,淨修梵行,殷勤精進,不爲欲染,潔淨而住,是爲不淫。舍離妄語,至誠無欺,不诳他人,是爲不妄語。(中略)摩納!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國勝彼,彼國不如;或言彼國勝此,此國不如;瞻相吉凶,說其盛衰;入我法者,無如是事。但修聖戒,無染著心,內懷喜樂。」
此段經文甚長,省略之處,用(中略)示出。此段長文其要義在于時時守戒,內含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瑜伽師地論》說:
雲何戒律儀?謂彼如是正出家已,安住具戒,堅牢防護別解律儀,軌則、所行皆得圓滿,于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一切所有學處。
(二)【定蘊•定型句】
【6.根律儀】經文:
目雖見色而不取相,眼不爲色之所拘系,堅固寂然,無所貪著,亦無憂患,不漏諸惡,堅持戒品,善護眼根。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善禦六觸,護持調伏,令得安隱。猶如平地駕四馬車,善調禦者,執鞭持控,使不失轍。比丘如是,禦六根馬,安隱無失。
此段要義,在于培養正念以防護己心,《瑜伽師地論》說:
雲何根律儀?謂即依此屍羅律儀,守護正念,修常委念,以念防心,行平等位。眼見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眼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儀行,防護眼根,依于眼根修律儀行。如是行者,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意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儀行,防護意根,依于意根修律儀行。
【7.于食知量】經文:
彼有如是聖戒,得聖諸根,食知止足,亦不貪味,趣以養身,令無苦患而不貢高,調和其身,令故苦滅,新苦不生,有力無事,令身安樂。猶如有人以藥塗瘡,趣使瘡差,不求飾好,不以自高。摩納!比丘如是,食足支身,不懷慢恣。又如膏車,欲使通利以用運載,有所至到。比丘如是,食足支身,欲爲行道。
此段要義,在于懂得適量飲食,《瑜伽師地論》說:
雲何于食知量?謂彼如是守諸根已,以正思擇食于所食,不爲倡蕩、不爲憍逸、不爲飾好、不爲端嚴食于所食。然食所食,爲身安住、爲暫支持,爲除饑渴、爲攝梵行、爲斷故受、爲令新受當不更生,爲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
【8.覺寤瑜伽】經文:
摩納!比丘如是成就聖戒,得聖諸根,食知止足,初夜後夜,精進覺悟。又于晝日,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衆陰蓋。彼于初夜,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衆陰蓋;乃至中夜,偃右脅而臥,念當時起,系想在明,心無錯亂;至于後夜,便起思惟,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衆陰蓋。
此段要義,在于初夜、後夜都能時時經行、宴坐,《瑜伽師地論》說:
雲何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謂彼如是食知量已,于晝日分,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于初夜分,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過此分已…
《《長阿含經》和《長部》的核心教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