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住處外洗濯其足,〔還入住處〕,右脅而臥,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于夜後分,速疾覺寤,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9.正知而住】經文:
比丘有如是聖戒具足,得聖諸根,食知止足,初夜後夜,精勤覺悟,常念、一心,無有錯亂。
雲何比丘念無錯亂?如是比丘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外身身觀、內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世貪憂。受、意、法觀亦複如是,是爲比丘念無錯亂。
雲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顧視,屈申俯仰,執持衣缽,受取飲食,左右便利,睡眠覺悟,坐立語默,于一切時,常念、一心,不失威儀,是爲一心。譬如有人與大衆行,若在前行,若在中、後,常得安隱,無有怖畏。摩納!比丘如是行步出入,……至于語默,常念、一心,無有憂畏。
此段要義,在于行、住、坐、臥能夠時時正知,《瑜伽師地論》說:
雲何正知而住?謂彼如是常勤修習覺寤瑜伽已,若往、若來正知而住;若睹、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正知而住;持僧伽胝及以衣缽正知而住;若食、若飲、若啖、若嘗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臥正知而住;于覺寤時正知而住;若語、若默正知而住;如解勞睡時,正知而住。
【10.樂遠離】經文:
比丘有如是聖戒,得聖諸根,食知止足,初夜後夜,精勤覺悟,常念、一心,無有錯亂。樂在靜處、樹下、冢間,若在山窟,或在露地及糞聚間。
此段要義,在于使身心能夠遠離,《瑜伽師地論》說:
雲何樂遠離?謂由如是所修善法,無倒修治初業地已,遠離一切臥具貪著,住阿練若、樹下、空室、山谷、峰穴、草積、迥露、冢間、林薮,虛曠平野,邊際臥具。
【11.清淨諸蓋】經文:
至時乞食,還洗手足,安置衣缽,結跏趺坐,端身正意,系念在前,除去悭貪,心不與俱;滅瞋恨心,無有怨結,心住清淨,常懷慈愍;除去睡眠,系想在明,念無錯亂;斷除掉戲,心不與俱,內行寂滅,滅掉戲心;斷除疑惑,已度疑網,其心專一,在于善法。譬如僮仆,大家賜姓,安隱解脫,免于仆使,其心歡喜,無複憂畏。(中略)如負債人、久病在獄、行大曠野,自見未離。
此段經文略長,省略之處,用(中略)示出。此段要義,在于去除五蓋,《瑜伽師地論》說:
雲何清淨諸蓋?謂彼如是住阿練若或複樹下或空室等,于五種蓋淨修其心,所謂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以疑蓋。從彼諸蓋淨修心已,心離諸蓋安住賢善勝叁摩地。
【12.依叁摩地】經文:
諸陰蓋心,覆蔽暗冥,慧眼不明,彼卽精勤舍欲、惡不善法,與覺、觀俱,離生喜、樂,得入初禅。彼已喜樂潤漬于身,周遍盈溢,無不充滿。如人巧浴器盛衆藥,以水漬之,中外俱潤,無不周遍。(中略)摩納!比丘如是入第四禅,心無增減,亦不傾動,住無愛恚、無動之地,此是第四現身得樂。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不懈,念不錯亂,樂靜閑居之所得也。
此段經文略長,省略之處,用(中略)示出。此段要義,在于修習四靜慮,《瑜伽師地論》說:
雲何依叁摩地?謂彼如是斷五蓋已,便能遠離心隨煩惱,遠離諸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安住。尋伺寂靜,于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安住。遠離喜貪,安住舍、念,及以正知,身領受樂,聖所宣說:舍、念具足、安樂而住,第叁靜慮具足安住。究竟斷樂,先斷于苦,喜憂俱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第四靜慮具足安住。
(叁)【慧蘊•定型句】
【13.勝緣】經文:
彼得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自于身中起變化心,化作異身,支節具足,諸根無阙,彼作是觀:此身色四大化成彼身,此身亦異,彼身亦異,從此身起心,化成彼身,諸根具足,支節無阙。譬如有人鞘中拔刀,彼作是念:鞘異刀異,而刀從鞘出。又如有人合麻爲繩,彼作是念:麻異繩異,而繩從麻出。(中略)摩納!比丘如是,以定心清淨,住無動地,得無漏智證,乃至不受後有,此是比丘得第叁明。斷除無明,生于慧明,舍離暗冥,出大智光,是爲無漏智明。」
此段經文甚長,省略之處,用(中略)示出,此段長文要義,在于證淂叁明及涅槃,《瑜伽師地論》說:
彼由如是漸次修行,後後轉勝、轉增、轉上,修集諸緣:初自圓滿,依叁摩地以爲最後,得如是心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質直堪能,安住無動。若複獲得依四聖谛爲令遍知、永斷、作證、修習,他音教授教誡,便有如是堪能勢力,發生如理所引作意,及彼爲先所有正見,由此便能于四聖谛入真現觀,圓滿解脫,于無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以上引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的十二劣緣和一勝緣,是爲了便于掌握【叁學•定型句】的分段要義,並由此了解《長阿含經》和《長部》的核心教導是叁學,而不是「破諸外道」而已,因爲《長阿含經》和《長部》中,破外道邪見的經文,零散出現在《弊宿經》(N7,D23)、《自歡喜經》(N18,D28)、《梵動經》(N21,D1)等,而不像【叁學•定型句】以有系統的句型一再呈現。
四、與《中阿含經》、《雜阿含經》的比照
在《中阿含經》中也多處出現【叁學•定型句】的經文或省略文,例如:(80)《迦絺那經》、(104)《優昙婆邏經》、(146)《象迹喻經》、(182)《馬邑經》、(204)《羅摩經》。在(80)《迦絺那經》中,尊者阿那律告諸比丘:
(一)【戒•定型句】
諸賢!我厭已而作是觀:居家至狹,塵勞之處;出家學道,發露曠大。我今在家爲鎖所鎖,不得盡形壽修諸梵行,我甯可舍少財物及多財物,舍少親族及多親族,剃除須發,著袈裟衣,至信、舍家、無家、學道。諸賢!我于後時舍少財物及多財物,舍少親族及多親族,剃除須發,著袈裟衣,至信、舍家、無家、學道。
諸賢!我出家學道,舍族姓已,受比丘學,修行禁戒,守護從解脫,又複善攝威儀禮節,見纖介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
諸賢!我離殺,斷殺,棄舍刀杖,(中略)當複學極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隨所遊至,與衣缽俱,行無顧戀,猶如鷹鳥與兩翅俱,飛翔空中。諸賢!我亦如是,隨所遊至,與衣缽俱,行無顧戀。(中略)
(二)【定•定型句】
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聚及極知足,守護諸根,正知出入,當複學獨住遠離,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山岩石室、露地蘘[艹/積],或至林中,或在冢間。
諸賢!我已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敷尼師檀,結跏趺坐,正身正願,反念不向,斷除貪伺,心無有诤。(中略)
諸賢!我已斷此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遊。
(叁)【慧•定型句】
諸賢!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如意足智通作證。(中略)
諸賢!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漏盡智通作證。諸賢!我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知此漏、知此漏集、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T1,p552b)
此段經文甚長,省略之處,用(中略)示出,但此段長文還是比《長阿含經》的《阿摩晝經》(N20)較爲簡短,經由比對,缺少「如來出世」這一段經句和諸譬喻,但可以看出所包含的叁學的修習內容是一樣的,並以出家衆爲主角。
在(104)《優昙婆邏經》中,釋尊對無恚說:
無恚!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衆佑,出于世間。……彼舍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遊。彼已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趣向漏盡智通作證。彼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亦知此漏、知此漏集、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T1,p595a)
此段經文雖以省略文出現,然而【叁學•定型句】所包含的意義從頭到尾是一樣的。在(204)《羅摩經》中釋尊對五比丘所開示的【叁學•定型句】也與此經完全相同。
以上《中阿含經》的【叁學•定型句】比《長阿含經》的較爲簡短,缺少譬喻。
至于《雜阿含經》中的【叁學•定型句】,則比《長阿含經》和《中阿含經》的經文更簡短,例如《雜阿含636經》:
(一)【戒•定型句】
若比丘!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
《《長阿含經》和《長部》的核心教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