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坐、臥、醒、語、默,亦正知而作。
35.坐、住、行、屈身伸身以及臥時,如何正知而作,已在前面說過。
現在,我們將討論在其他的動作,如何正知而作。
36.如果要正知于吃、咀嚼、喝、嘗味的話,禅修者應觀察舌頭與食物或水接觸的感覺,然後觀察嘴或舌頭的移動。
有關進食,佛陀的訓示是:
謹慎而小心地進食,不是爲了娛樂或耽溺,不是爲了漂亮和裝飾,而是足以支持和滋養身體和減輕痛,以助于過著正確的生活,並想著:
我檢查那已生起的感覺,而不再起新的感覺。我無愧而安甯地活著,就如一個照顧傷口的人,只希望早日康複,又如一個在車軸上加油的人只求足夠運送該批貨而已。如是謹慎而小心地進食,不是爲了娛樂,… 並想著: 我要安甯地活著。
37.觀前顧後時,要觀察眼或轉頭的感覺,並且覺知心中的感覺。雖然佛陀所說的正念正知于搭衣持缽是
對出家人來說,但是在家人也要將這個指導應用于穿衣、攜物或其他日常雜務上,對所做的任何事保持正念與正知。
38.往昔一個人所作所爲都已收藏在心識或潛意識中,當修習內觀禅修時,這些過去的行爲(業)就會以快樂或不快樂的感受呈現在身體不同的部位上。它們都是過去行爲産生的結果。在你修習內觀禅修時所産生的任何不適的感覺都是過去壞行爲的結果。你必須忍受它直到這些不適的感覺消失而不再出現。
但是,過去其他壞行爲的果報仍會出現。這些已出現的,你再也不必受苦果了。正如一個欠債者一點一滴付清他的債務一直到付完一樣,又如犯了法的人,依案子的輕重,有的被罰長期徒刑,有的短期徒刑。若一個人犯了多件案子,就必先服了重的徒刑,然後才受其他輕的徒刑。
39.人們經常樂意接受善報,而不願接受惡報。
當往昔所造的惡報將出現時,他們就覺得不高興而想要逃避,就如一個人想要逃債一樣。
40.這種例子來比喻內觀禅修的人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內觀禅修的目的就是使一個人脫離生死輪回或是脫離過去行爲的果報。脫離生死輪回之前,一個人必 須承受他的果報,除非內觀禅修的力量強過這些果報。
41.人們經不起禅修時所受的苦,不敢面對這些苦而停止禅修,他們就像那些不願還錢給債主的人或是想逃避司法的凶手一般。
42.佛陀在初轉*輪時所說的四聖谛中,第一聖谛就是知苦。有各種層次的苦,無論是那一層次的苦,一個人首先必須了知它,只有在面對苦之後才能解脫。而後,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諸行無常,智者見之,
厭于苦惱,往清淨道。 -法句277
諸行是苦,智者見之,
厭于苦惱,往清淨道。 -法句278
諸法無我,智者見之。
厭于苦惱,往清淨道。 -法句279
孫倫念住禅修法
善見法師譯
姿勢
選定一個能夠維持一段時間而不改變的禅修姿勢。不要躺在床上或斜靠椅子上。這應該是一個能夠凝聚個人所有力量的姿勢。它是用來精進用功的,而不是用來松懈的。一個適當的姿勢便是盤腿而坐,背部挺直,兩臂緊靠著身體,右掌放于左掌上,這有助于禅修者與稍後生起的苦受奮戰時,能緊握住拳頭,以便喚起他的力量。手指不要互相穿插交織,也不要將拇指互相抵住,讓頭稍稍地前傾,不要松散地坐著,選定一個坐緊的姿勢,作爲身體穩固的下盤,下盤的外圍向內收,讓禅修者處在一個警覺的狀覺。
選擇一個禅坐期間能夠不受幹擾的地方,最好選擇一個無風的靜處,但這點並不是很重要。禅坐可以獨處或共修的方式進行,不必特別的擺飾,也不必做儀式。
不用假定禅修的時間,時間應該以適合禅修者的方便來安排。但是他應該確保禅修的一、兩小時的間間,不會挪用做別的事。西方的書籍建議,初學者可以一天兩、叁分鍾的禅坐開始練習,再逐漸地逐延長時間。而孫倫禅師的經驗是,開始以一小時的時間禅坐,可以帶來更有利的成果。平常的禅坐不應該少于一、二小時,密集禅修的人則甚至整天或徹夜地禅坐。
一旦選定了姿勢,就無論如何都不要變動,必須保持不動直到禅坐結束。孫倫禅師說:「如果緊繃,不要動;如果癢,不要抓;如果疲倦,不要休息。」
呼吸
由吸氣開始。你會注意到氣息碰觸到鼻端或上嘴唇,敏銳地念住于氣息的接觸。在警覺地念住下,維持強烈、猛重而快速的呼吸。強猛快的呼吸可以抵擋外面的噪音,有助于控製心,能快速排除蓋障,迅速地建立專注力,而讓禅修者能夠應付稍後所生起的苦受。
強猛快的呼吸會增強氣息與鼻端、上唇或這個範圍的某位部位的摩擦。要念住于氣息的接觸。
「當氣息接觸到鼻端或上唇時,你會醒覺到它,要念住于這種感覺。」孫倫禅師這麼說。不要毫無警覺地讓任何一個氣息的接觸溜過。醒覺于每一個接觸。
「要嚴密地念住于接觸的醒覺。」孫倫禅師這樣說。念住應該要嚴密,不應該松懈。這意即要很精進,禅修者應該懇切而熱誠地精進。
不要覺知整個氣息,不要去注意氣息的進出,不要數它的入和出,不要在心中默念、標記氣息接觸的範圍是在鼻端或上唇,只醒覺于氣息的觸感,只念住于觸感。
專注而充分地吸入空氣,就好象用注射筒去吸水一樣。急速地呼氣。充分而用力地吸氣有助于快速地建立專注,它有助于感覺的生起,它提供與即將到來的苦受奮戰的力量。由于大多數的人有較強的呼氣,因此必須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吸氣上,以便讓出入息達成平衡。當兩這者平衡時,接觸便能持續,就好象經典中鋸子與木頭持續接觸的比喻一樣。當它們平衡時,禅修者就可以達到平穩、不費力、自發性、有節奏呼吸。
呼吸時不要搖動頭和身體,這樣將很快得到專注。如果有人做這種呼吸的練習,是爲了改善身體健康而不是爲了修內觀,那麼他可以用搖動頭和身的方式來呼吸。
在開始做強、猛、快的呼吸不久之後,可能會感到疲勞。但是,禅修者不應該因此停止或減弱呼吸的強度和速度。「疲勞時不要休息。」孫倫禅修這麼說。之所以會疲勞可能由于吸氣的強度不足或是過度的呼氣,其補救的方法就是加強吸氣的強度。當吸氣和呼氣的強度達到一個高層次的平衡時,疲勞的現象就會消失。這時注意力才能完全集中在念住于呼吸的接觸上。有叁個層次的呼吸:高(很強、很猛、很快的呼吸)、中(強、猛、快的呼吸)、低(弱、柔、慢或平常的呼吸)。由于人不是機器,他有時也會疲乏和動搖。因此禅修者必須盡早達到高層次的呼吸,以便稍後在步調慢下來時,可以達到平穩的、中層次的呼吸,並且能夠保持它。
不要預先設定呼吸時間的長短。在穩定、快速的呼吸期間,苦受將會生起。這些苦受可能會是疼痛、緊繃、酸痛、麻痹、冷熱等等的感覺。繼續呼吸,直到生起了足夠強度的苦受,以作爲下個階段修習念住的所緣,便可停止強穩的呼吸。這種方式,是以感覺的強度來設定呼吸時間的長短。另一種方式是:禅修者可以事先設定呼吸的時間,譬如說四十五分或一小時,之後便進行第二部份的禅修。但第一種方式會比較好。
疲倦時不要改變姿勢,癢時不要抓。此時同樣地,以更強、更穩、更快速的入息和平衡的出息來對治它。
要念住于鼻端或上唇這個部位氣息的接觸。不要去注意整個呼吸的進出,也不要將心念住于頭頂上、鼻尖或是腹部丹田的地方。
快要停止強穩的呼吸時,禅修者應該再做大約五十到一百次的呼吸此時要盡全力的呼吸。同時,要毫不放松地念住于氣息的接觸。然後,呼吸應該在入息時,突然地停止,並聚精會神地向內觀察整個身體。
感受
呼吸應在入息時完全突然地停止,身體應該靜止不動,聚精會神,嚴密地觀照整個身體。疲痛、緊繃、酸痛、麻木或冷熱的感覺會在身體內生起。念住于最顯著的感覺上,不要放過它,不要將注意力轉移到肚臍、太陽神經叢(丹田)或任何其它部位。最顯著的感覺自然會引起禅修者的注意。將注意力轉移到其它不是最顯著感覺的部位,會使我們掌握不到當下。
「如果感覺微弱,就知道它是微弱的;如果感覺強烈,就知道它是強烈的。」孫倫禅師這麼說。知道的不多也不少,只是如實地知道它。不管生起了什麼實相,只是如實地知道它的生起。當它生起時,純粹只是知道它生起的事實。只是念住于它,不要摻雜「我」或「我的」這些概念。不要起心動念去分別這是自己的手、腳或身體。不要去思考「這是身、這是心」,也不要去思惟:「這是無常,這是苦,這是無我。」所有的念頭、思考、思惟都只是觀念,並不是內觀。
孫倫禅修法是直接而立即地觸及實相。它不必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先建立構想概念的橋梁以通達實相。搜尋大象時,用不著先跟隨大象的足迹後退,然後再尋回那頭大象。當痛生起時,立即掌握痛的事實,不用先製造「痛、痛」的概念,然後再去觀察痛的事實。因此這個方法要求禅修者:「避免稱名、標記;不要將實相概念。」
只專注于一個感覺上,是很重要的。譬如,在頭上、手臂、身體和腳上都有感覺同時生起時,禅修者會慌忙地追逐這些感覺,而無法當下念住于它們,這樣就不是修內觀了。這樣做唯一的結果只是個人苦惱與痛苦。要避免這種慌亂的情況出現,只需要念住于最顯著的感覺。要嚴密地醒覺于這個最顯著的感覺,並以念住警覺地捍衛著這種醒覺。禅修者應該要深入于這個感覺以體驗它的本性,這需要一番的精進。可以用釘子釘入木頭來比喻這件事,感覺即是木頭,心是釘子,直直地握住釘子的手指是念住,鐵錘譬喻作精進。
既不要超越了感覺,也不要落後于它。要在感覺生起或滅去的當下,念住于它。在與極爲劇烈的苦受奮戰時,禅修者應注意,不要超越了這個感覺。這也就是說,所發揮的精進力不要超過,維持穩定的注意力所需要…
《比較不同的南傳內觀禅修法門(林崇安編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