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尊的禅修過程

  釋尊的禅修過程

  林崇安 教授

  目次

  一、前言

  二、尋找涅槃(苦的滅除)

   方式(一):追逐世間欲樂 1.追逐感官的今生享受 2.以苦行追求來生的享受

   方式(二):深入禅定,追求平靜

   方式(叁):極端苦行

   方式(四):中道之行

  叁、證悟的過程

   (一)日落前降魔

   (二)證得宿命通

   (叁)證得天眼通

   (四)證得宿命通證得漏盡通

  四、開示禅修的次第

   (一)培養正念正知,守護六根,得到四禅,生起叁明及智慧,得俱解脫。

   (二)培養正念正知,守護六根,得到未至定之正定,生起智慧,得慧解脫。

  五、結語

  一、前言

   在今日繁忙的時代,爲了安詳地面對起伏的人生,就要使生活與禅修結合在一起。佛法中的禅修方法,是從釋尊的親身體驗所傳出,因此有關釋尊的禅修經驗值得仔細研究。

   本文將分析釋尊的禅修過程,以及他對弟子們有關禅修的教導。關于釋尊的一生,散見于南北傳的經藏與律藏中,釋尊約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是當時北印度迦毗羅城淨飯王的兒子,名爲悉達多。十九歲娶妻耶輸陀羅。二十九歲生子羅怙羅,同年出家,尋找滅苦之道。叁十五歲成佛(約公元前五叁一年),八十歲時入滅。上述依據《衆聖點記》的記年,以下主要依據北傳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1] 以及南傳《中部》的《薩遮迦大經》 [2] 中的記載,並兼及相關的一些經典,來探討釋尊的禅修過程。

  二、尋找涅槃(苦的滅除)

   釋尊尋找滅苦之道,先嘗試當時印度的各種方法,最後自己才發現正確的中道之路,今分述如下。

  

  方式(一):追逐世間欲樂

   1.追逐感官的今生享受

   釋尊在家時,以太子的身份享受宮內種種五欲之樂,但是老病死之苦仍然逃避不了,因此決定出家尋道。

   2.以苦行追求來生的享受

   依據《破僧事》的記載,悉達多菩薩一出家後,就接觸到追求「來世樂」的苦行者:

  「菩薩即往耆阇崛山傍仙人林下。既到彼已,隨彼仙衆行住坐臥。見彼苦行,常翹一足至一更休,菩薩亦翹一足至二更方休。見彼苦行,五熱炙身至一更休,菩薩亦五熱炙身至二更方休。如是苦行皆倍于彼。仙人見已共相議曰:此是大持行沙門。猶此緣故,名大沙門。

  爾時菩薩問諸仙曰:諸大仙等,如是苦行欲有何願?一仙報曰:我等願得帝釋天王。更一仙曰:我等願得大梵天王。一仙又曰:我等願得欲界魔王。 菩薩爾時聞是語已,便自思念:此等仙人,天上人間輪回不絕。此是邪道,非清淨道。菩薩既見仙人行垢穢道,即便棄之。」

   釋尊知道追逐人天欲樂,猶如火上加油,不能滅苦,因爲疲于奔命,只是不斷輪回受苦而已。

  方式(二):深入禅定,追求平靜

   釋尊接著尋師,深入禅定,《破僧事》上說:

  

  「詣歌羅羅仙所。既至彼已,合掌恭敬相對而坐,問彼仙曰:汝師是誰?我欲共學梵行。 彼仙報曰:仁者喬答摩,我無尊者,汝欲學者,隨意無礙。

  菩薩問曰:大仙得何法果? 仙人報曰:仁者喬答摩,我得無想定。

  菩薩聞此私作是念:羅羅信心,我亦信心。羅羅精進、有念、有善、有智, 我亦有之。羅羅仙人見得如許多法乃至無想定,如是之法我豈不得? 爾時菩薩默然而去,念彼諸法,未得欲得,未證欲證,未見欲見。菩薩爾時獨處閑林,專念此道,勤加精進。作是事已,不久之間,便得證見此法。…

  菩薩爾時作如是念:今此道法者,非智慧、非證見,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道,是垢穢道故。菩薩知已告羅羅曰:仁者好住,我今辭去。 菩薩爾時遊行山林,見水獺端正仙子。舊雲郁頭藍者此誤也。即往親近恭敬問訊,告彼仙曰:汝師是誰?我共修學。 彼仙報曰:我無尊者,汝欲修學,隨意無礙。 菩薩問曰:汝得何道? 彼仙報曰:仁者喬答摩,我得乃至非非想定。

  菩薩聞此私作是念:此水獺仙有信心,我亦有之。有精進、有念、有善、有智,我亦有之。彼得如是法,乃至非非想定,我豈不得? 默然而去,念彼諸法,未得欲得,未見欲見,未證欲證。即往閑林,專修此道,勤加精進,不久之間,乃至證非想非非想定。… 菩薩爾時作如是念:如此之道,非智慧、非正見,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果,是垢穢道。白彼仙曰:汝今好住,我辭而去。」

   此中釋尊所修的禅定,依據南傳《中部》的《聖求經》 [3](注叁)、《薩遮迦大經》以及藏文《破僧事》的記載,從羅羅仙學到「無所有處定」,而不是無想定。 由于無所有處定以及非想非非想定,只能夠壓住欲貪,仍貪著禅定之樂,心未放松,不能滅苦,因此,釋尊還要繼續尋找滅苦之道。

  方式(叁):極端苦行

   釋尊接著去修極端的苦行,第一種是猛烈的控製呼吸法,《破僧事》中說:

  

  「菩薩作是念已,

  便于樹下端身而坐,以舌拄腭兩齒相合,

  善調氣息攝住其心,令心摧伏壓捺考責,

  于諸毛孔皆悉流汗,猶如猛士搦一弱人,

  拉折壓捺複惱彼情,其人當即遍體流汗。

  菩薩伏其身心亦複如是。因此轉加精進,曾不暫舍,得輕安身獲無障礙,調直其心無有疑惑。菩薩如是作極苦、苦不樂苦,雖受衆苦,其心猶自不能安于正定。

  爾時菩薩複作是念:我今不如閉塞諸根,不令放逸,使不喘動,寂然而住。于是先攝其氣不令出入,由氣不出故,氣上沖頂,菩薩因遂頂痛,猶如力士以諸鐵嘴斲弱人頂。菩薩爾時,轉加精進不起退心。由是得輕安身,隨順所修其心專定,無有疑惑。如是種種自強考責忍受極苦苦及不樂苦,于其心中曾不暫舍,而猶不得入于正定,何以故?由從多生所熏習故。… 菩薩複作是念:我今應當倍加精進入脹滿定。既入定已閉塞口鼻,其氣脹滿周遍身體,其身盛熱,猶二力士執羸弱人內于猛火。菩薩如是受種種苦受,乃至不得入于正定。」

   透過控製呼吸的方法,雖然能夠得到輕安,內心專定,但是不能獲得正定,接著,釋尊采用第二種極端的苦行,也就是斷諸食飲的方法,《破僧事》中說:

  「菩薩複作是念:我今不如斷諸食飲。爾時諸天,觀見菩薩斷諸食飲,詣菩薩所告曰:大士,汝今嫌人間食,我等願以甘露入菩薩毛孔,汝應受取。菩薩便作是念:一切諸人已知我斷人間食,今受甘露,便成妄語。若于邪見一切衆生,妄語邪見故,身亡滅後,墮落惡趣于地獄中生。我今應當不受此事,然我今應少通人食,或小豆大豆及牽牛子,煮取其汁日常少吃。作是念已不受天語。 遂取小豆大豆及牽牛子煮汁少吃。于是菩薩,身體肢節皆悉萎瘦無肉,如八十歲女人,肢節枯憔,菩薩羸瘦亦複如是。 爾時菩薩,由少食故,頭頂疼枯又複酸腫,如未熟蓏子擿去其蔓,見日萎憔。菩薩頭頂亦複如是。菩薩于是,轉加精進得輕安身,隨所念修,受種種苦受,乃至心不能獲入于正定。…

  菩薩複作是念:今我所行非正智、非正見,不能至無上菩提。...

  自作是念:我今應當日食一麻。雖食一麻,常爲饑火之所燒逼,其身肢節轉更羸瘦,爲饑火不息。複日食一粳米,饑火不息。複日食一拘羅,猶還羸瘦。日食一荜豆,猶還枯憔。複日食一甘豆,猶尚枯瘦。日食一大豆,猶複困憔。 ...

  菩薩爾時所食一麻一米,乃自念言:今爲此法,非正智、非正見,不能得于無上之道,我當別修苦行食諸穢食。複作是念:食何穢食?應取新生犢子未吃草者之所糞尿。作是念已,便取而食。雖食此物,仍令食力消盡,然後複食。... 爾時菩薩複作是念:諸有欲舍苦故,勤修諸行,我所受苦無人超過,此非正道非正智、非正見,非能至于無上等覺。」

  

   以減食的方式,雖然也可以得到輕安的感覺,但是過度的折磨身體,心未放松,也不能得到正定,不能滅苦。 經過極端的苦行,釋尊心中自生叁個未曾聽過的譬喻,《破僧事》中說:

  「菩薩于是時中,不曾聽聞,心中自生叁種譬喻辯才。所言叁者:

  一者濕木有潤,從水而出,火鑽亦濕。有人遠來求火,以濕火鑽,鑽彼濕木,欲使生火。火無出法。若有沙門婆羅門,身雖離欲,心猶愛染,耽欲耽愛、著欲處欲、悅欲伴欲,有如是等常在心中。彼諸人等,縱苦其身,受諸極苦,忍諸酸毒,受如此受,非正智、非正見,不能得于無上正道。

  二者濕木有潤,在于水邊。有人遠來求火,以幹火鑽,鑽其潤木,雖欲得火,火無然法。如是沙門婆羅門,身雖離欲,心猶愛染,于諸欲中,耽欲愛欲、著欲處欲、悅欲伴欲,有如是過,常在身心,縱苦其身,受于極苦,忍諸酸毒,受如此受,非正智、非正見,不能至于無上正道。

  叁者朽爛之木,無有津潤,在于濕岸。有人求火,雖以火鑽鑽之,火無然法。如是沙門婆羅門,身雖離欲,心猶愛染,受于苦受,非正智、非正見,不能得于無上正道。」

  此處,釋尊心中所生起的叁個譬喻是:

  (1)濕木濕鑽,

  (2)濕木幹鑽,

  (3)朽木鑽子,都不能生火,這是由于身雖離欲,心猶愛染,再多的苦行也生不起智慧之火,想通了這一點,釋尊便放棄苦行,改走中道之行。

  在《薩遮迦大經》中,這叁個譬喻是:

  (1)水中濕木,

  (2)地上濕木,

  (3)地上幹木,分別以好鑽鑽之,只有第叁個狀況才能生火,這表示身要離欲(處在地上),心也要離欲(幹木),如此,不需極端的苦行就可以生起智慧之火。

   爲了生火,首先要將濕木離水(減少感官刺激),而後使濕木變幹(減少內心的貪欲),再用鑽子鑽木(培養出正定),就能生起智慧之火。至于極端的苦行,猶如將身體變成朽木,永遠生不…

《釋尊的禅修過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