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尊的禅修過程▪P2

  ..續本文上一頁起智慧之火,這是釋尊所悟出的道理。 依據《薩遮迦大經》中的記載,釋尊悟出叁喻後,就放棄苦行了,而《破僧事》在叁喻後仍有一段減食的苦行,顯然這是錯簡,應當移前。

  方式(四):中道之行

   最後,釋尊找到了走向無上正等菩提的方向,放棄苦行,《破僧事》中說:

  「菩薩複作是念:何爲正道正智正見,得至無上正等菩提?又作是念:我自憶知,住父釋迦淨飯宮內,撿校田裏,贍部樹下而坐,舍諸不善,離欲惡法,尋伺之中,生諸寂靜,得安樂喜,便獲初禅。此應是道預流之行,是正智正見正等覺。我今不能善修成就,何以故?爲我羸弱然。我應爲隨意喘息,廣吃諸食,飯豆酥等,以油摩體,溫湯澡浴。是時菩薩作是念已,便開諸根,隨情喘息,飲食諸味,而不禁製,塗拭沐浴,縱意而爲。」

   釋尊已經體會到不落入欲樂與苦行二種極端,身心放松並處在中道,培養覺性,以智慧看清內心痛苦的來源,才能滅除痛苦。想要得到正定,身體的狀況必須良好,因此,釋尊恢複正常的飲食,證得初禅後便可壓伏欲貪,進而拔除色貪、無色貪就可以脫離輪回之苦,由此可知,使身體處在良好的狀況,並得到具有喜樂之正定,是覺悟之道所必需的。

   在《中部》的《苦蘊小經》 [4] 中,釋尊也指出:要達到欲不善法以外之喜樂,才能從欲貪之渦中脫出。 此中值得注意的是,爲了壓伏「欲貪」,必須達到某程度的「定」,最低限度的正定是「未至定」, 依此可以生起智慧。當然也可以利用更深的四種禅那的正定,但是這種深定,有時會使禅修者沈迷于其甯靜,反而不能生起智慧。但是釋尊具足福智資糧,能自在入出四禅,因此,利用四禅獲得叁明及六通,過程見下。 但要擁有正定,必須先培養正念正知。

   釋尊在恢複體力後,往詣菩提樹時,便是具足正念正知,《佛本行集經》卷26說:

  佛本行集經卷第二十六

  向菩提樹品中

  爾時菩薩于河澡浴。食乳糜休身體光儀。平複如本。威力自在。安祥面向菩提樹。

  時作是行步。猶如往昔諸菩薩行。

  所謂漸漸調柔。行步意喜。來者隨施。

  行步安住。猶如須彌山王。

  巍巍而行。無恐畏行。

  不濁亂行。心知足行。

  不急疾行。不遲緩行。

  不蹶失行。兩足周正。

  不相揩行。不相逼行。

  不星速行。不搖身行。

  安隱而行。清淨而行。

  精妙而行。無患害行。

  師子王行。大龍王行。

  大牛王行。如雁王行。

  如象王行。不恇怯行。

  無疑滯行。無怪誤行。

  廣寬博行。那羅延行。

  不觸地行。千輻相輪。

  下地而行。以腳足指網缦所羅。甲如赤銅色澤而行。

  行步振遍大地而行。行步猶如大山谷響。出聲而行。

  行步之時。有坑坎處皆悉平正。自然而行。

  地上所有土沙礫石。皆除而行。

  以足網缦放光明。觸罪類衆生。

  安住不動。善行而行。

  行步清淨。生妙蓮花。

  蹋彼蓮花臺上而行。

  以往昔行淨善行故。而得此行。

  往昔諸佛。坐于師子高座之上。承行而行。

  心意牢固。如金剛行。

  閉塞一切諸趣稠林。堂堂而行。

  能爲切諸趣衆生。生安樂行。

  摧折一切魔幢而行。

  破壞一切魔力而行。

  堆壓一切魔氣而行。

  打碎一切魔威而行。

  減削一切魔業而行。

  消散一切魔衆而行。

  墮落一切魔勢而行。

  捐舍一切魔行而行。

  殺害一切魔軍而行。

  割斷一切魔網而行。

  伏諸非法一切邪衆。

  如法攝受外道而行。

  照朗煩惱翳暗而行。

  散助煩惱朋友而行。

  威力覆蔽釋天梵天大自在天護世諸天無畏而行。

  于此叁千大千世界。唯自一人。獨尊而行。

  不從他學。而自證道。分明而行。

  欲證一切種智而行。

  正念正意。知足正行。行行而行。

  欲滅生老病死而行。

  欲趣向彼常樂我淨微妙最勝無畏之處。欲入涅槃城門而行。

  有如是行。菩薩而行。

  面正向彼菩提之樹。直視而行[5]

   在這段經之中,可以明顯看出,釋尊在體會中道之行後,不急不緩的走向菩提樹,走時輕松地知道腳在移動,內心保持安詳而不散亂,具足正念正知。在持續的正念正知下 ,便能守戒並得到正定,依此正定便能體證真理而成佛,釋尊便是依此次第來禅修。

  叁、證悟的過程

  (一)日落前降魔

   依據南傳經典的看法,釋尊是在日落前降魔(象征著壓伏自己內心的貪愛與瞋恚),《破僧事》中也說:

  「即詣菩提樹下,欲敷草坐,草自右旋。菩薩見此相 已,複自念雲:我于今日證覺無疑。即升金剛座,結跏趺坐,猶如龍王,端嚴殊勝,其心專定,口作是言:我今于此不得盡諸漏者,不起此座。

  魔王常法,有二種幢。一爲喜幢,二爲憂幢。其憂幢忽動。魔王便作是念:今者憂幢忽動,決有損害之事,便谛觀察,乃見菩薩坐金剛座上。複作是念:此淨飯子坐金剛座,乃至未侵我境已來,我先爲其作諸障礙。作是念已,奮眉怒目著舍那衣,化爲小使者形,詣菩薩前倉卒忙遽,告菩薩曰:汝今雲何安坐于此,劫比城中,已被提婆達多之所控握。宮人婇女皆被汙辱。諸釋種等已爲殺戮。

  是時菩薩,有叁種罪不善尋思生。一者愛欲尋,二者殺害尋,叁者毀損尋。于耶輸陀羅喬比迦彌迦遮所,生愛欲尋。于提婆達多所,生殺害尋。于隨從提婆達多諸釋種等,生毀損尋。生此尋已,便覺察曰:我今何故?生此叁種罪不善尋。又便觀察,知是魔王來此惱我,令我散亂。爾時菩薩即生叁種善尋。一者出離尋,二者不殺害尋,叁者不毀損尋。…

  時彼魔王先有叁女,姿容妖豔,皆悉殊絕,一名爲貪,二名爲欲,叁名爲愛著,種種天衣,莊嚴其身,令往菩薩所。至菩薩前,作諸谄曲,擬生惑亂。菩薩見已,化此叁女皆成老母。即便還去。 魔王見此,更增懊惱,以手支頰,谛思是事,我複雲何?令此淨飯之子生于障礙。即遣叁十六拘胝魔兵,象頭馬頭、駝頭驢頭、鹿頭牛頭、豬頭狗頭、獯狐頭、鼠狼頭、猕猴頭、野狐頭、師子頭、虎頭等,如是奇怪種種頭兵,或執锵戟,或執弓箭,或執钺斧或執輪刀,或執罥索,或執斤斲,如是種種器仗來向菩薩。魔王自執弓箭欲射菩薩。

  菩薩見已作是思念:凡所鬥诤皆求伴侶,我今與此欲界王诤,豈不覓伴。複更思念:我今覓除障礙方便。時魔兵衆,即發諸刃同擊菩薩。菩薩爾時入大慈叁摩地。時魔兵刃,皆變成青黃赤白雜色蓮花,落菩薩左右前後。彼時魔王,複騰空中雨諸塵土。而此塵土,變成沈檀抹香及作諸花,墮菩薩上。魔王複于空中,放諸毒蜂雨金剛石。淨居諸天,化爲葉屋以蓋菩薩。毒蜂石雨皆不得損。」

  釋尊在日落前,發覺自己生起愛欲尋、殺害尋、毀損尋,立刻生起相反的叁種善尋:出離尋、不殺害尋、不毀損尋。在《中部》的《雙想經》 [6] 中,釋尊在未成正覺之前,便是以善尋代替不善尋,其後才能進入四禅。在進入初禅之前所出現的魔王和魔女,不外代表內心的貪瞋習性,在禅修的未至定階段,常會以「禅相」的形式出現。

  (二)證得宿命通

   依據《破僧事》的記載,釋尊初夜進入四禅,證得宿命通 (又稱宿住明),看清生命的延續不斷:

  「菩薩爾時住優樓頻螺聚落,于尼連禅河菩提樹下坐,于妙覺分法中,常不斷絕修習加行而住。于初夜分中,神境智見證通成就。所謂一中變爲無量,無量中變爲一,或隱或見牆壁及山,得無罣礙如虛空中,出沒大地如遊于水,地相如故,或趺坐虛空如居大地,或遊騰虛空如鳥飛翥,日月有大威德,或複舉手而扪摩之,乃至來往梵天,身皆自在。…

  菩薩念雲:魔王叁萬六千拘胝眷屬中,彼誰于我起于惡心?我何得知?菩薩複念:我如何證他心智?即于夜中便得證悟。如于有情所發尋伺,心及心心所,欲不欲心,瞋不瞋心,癡不癡心,廣不廣心,息心攝心,驕慢不驕慢心,寂靜不寂靜心,定心不定心,散心不散心,如實了知。 既知是已,複更念雲:此魔軍中從昔已來,誰是父親誰是母親,誰是怨害誰爲親友,如何得知?複更念雲:我今應修宿命智方得了悟。于夜分中精勤存念,修宿命智便得曉了,從昔已來種種諸事,所謂一生二生、叁四五生、十生二十生、百生千生,乃至無量百千萬生,一劫生二劫生,成劫生壞劫生,乃至無數劫生,應念了知。彼人姓某名某,及已所生之處族姓種類,及有食噉苦樂等事,皆悉了悟。如是長命如是久住,壽命長短彼滅此生,所有相貌方處種種,無量雜類靡不盡知。」

  此處釋尊以宿命通(宿住明)曉了魔軍多生的生死,但是依據《薩遮迦大經》的看法,則是釋尊以宿命通曉了自己多生的生死。

  (叁)證得天眼通

   依據《破僧事》的記載,釋尊中夜得天眼通(又稱死生明),看清善惡因果的業力原理:

  

  「菩薩作念:念此魔軍,誰墮惡趣,誰墮善趣,如何得知?複作是念:應以生滅智通方知是事。菩薩于中夜分修生滅智通,便得天眼清淨,超越人間,以此天眼見諸衆生,死者生者,端正者醜陋者,富貴者下劣者,往善道者,往惡道者,作善業者,作惡業者,決定明了。複知一一衆生身口意業作諸惡事,誹謗聖者,或深著耶見,或作耶見業,由斯業故,從此沒後墮惡趣中,或見衆生,于身口意作諸善業,恭敬賢聖行正見,由此業故,從此沒後生善趣中,皆悉明了。」

   此處釋尊以天眼通(死生明)曉了魔軍多生的善惡因果,但是依據《薩遮迦大經》的看法,則是釋尊曉了自己多生的善惡因果。

  (四)證得宿命通證得漏盡通

   依據《破僧事》的記載,釋尊後夜證得漏盡通(又稱漏盡明),觀察十二緣起,遍知四聖谛,看清身心的實相,因而完全滅苦而成佛:

  「菩薩複作是念:一切有情,由彼欲漏、有漏、無明漏,輪轉苦海如何得免?複更念雲:唯證無漏智通能斷此事。菩薩爾時爲是義故,…

《釋尊的禅修過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