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智慧之火,这是释尊所悟出的道理。 依据《萨遮迦大经》中的记载,释尊悟出三喻后,就放弃苦行了,而《破僧事》在三喻后仍有一段减食的苦行,显然这是错简,应当移前。
方式(四):中道之行
最后,释尊找到了走向无上正等菩提的方向,放弃苦行,《破僧事》中说:
「菩萨复作是念:何为正道正智正见,得至无上正等菩提?又作是念:我自忆知,住父释迦净饭宫内,捡校田里,赡部树下而坐,舍诸不善,离欲恶法,寻伺之中,生诸寂静,得安乐喜,便获初禅。此应是道预流之行,是正智正见正等觉。我今不能善修成就,何以故?为我羸弱然。我应为随意喘息,广吃诸食,饭豆酥等,以油摩体,温汤澡浴。是时菩萨作是念已,便开诸根,随情喘息,饮食诸味,而不禁制,涂拭沐浴,纵意而为。」
释尊已经体会到不落入欲乐与苦行二种极端,身心放松并处在中道,培养觉性,以智慧看清内心痛苦的来源,才能灭除痛苦。想要得到正定,身体的状况必须良好,因此,释尊恢复正常的饮食,证得初禅后便可压伏欲贪,进而拔除色贪、无色贪就可以脱离轮回之苦,由此可知,使身体处在良好的状况,并得到具有喜乐之正定,是觉悟之道所必需的。
在《中部》的《苦蕴小经》 [4] 中,释尊也指出:要达到欲不善法以外之喜乐,才能从欲贪之涡中脱出。 此中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压伏「欲贪」,必须达到某程度的「定」,最低限度的正定是「未至定」, 依此可以生起智慧。当然也可以利用更深的四种禅那的正定,但是这种深定,有时会使禅修者沈迷于其宁静,反而不能生起智慧。但是释尊具足福智资粮,能自在入出四禅,因此,利用四禅获得三明及六通,过程见下。 但要拥有正定,必须先培养正念正知。
释尊在恢复体力后,往诣菩提树时,便是具足正念正知,《佛本行集经》卷26说:
佛本行集经卷第二十六
向菩提树品中
尔时菩萨于河澡浴。食乳糜休身体光仪。平复如本。威力自在。安祥面向菩提树。
时作是行步。犹如往昔诸菩萨行。
所谓渐渐调柔。行步意喜。来者随施。
行步安住。犹如须弥山王。
巍巍而行。无恐畏行。
不浊乱行。心知足行。
不急疾行。不迟缓行。
不蹶失行。两足周正。
不相揩行。不相逼行。
不星速行。不摇身行。
安隐而行。清净而行。
精妙而行。无患害行。
师子王行。大龙王行。
大牛王行。如雁王行。
如象王行。不恇怯行。
无疑滞行。无怪误行。
广宽博行。那罗延行。
不触地行。千辐相轮。
下地而行。以脚足指网缦所罗。甲如赤铜色泽而行。
行步振遍大地而行。行步犹如大山谷响。出声而行。
行步之时。有坑坎处皆悉平正。自然而行。
地上所有土沙砾石。皆除而行。
以足网缦放光明。触罪类众生。
安住不动。善行而行。
行步清净。生妙莲花。
蹋彼莲花台上而行。
以往昔行净善行故。而得此行。
往昔诸佛。坐于师子高座之上。承行而行。
心意牢固。如金刚行。
闭塞一切诸趣稠林。堂堂而行。
能为切诸趣众生。生安乐行。
摧折一切魔幢而行。
破坏一切魔力而行。
堆压一切魔气而行。
打碎一切魔威而行。
减削一切魔业而行。
消散一切魔众而行。
堕落一切魔势而行。
捐舍一切魔行而行。
杀害一切魔军而行。
割断一切魔网而行。
伏诸非法一切邪众。
如法摄受外道而行。
照朗烦恼翳暗而行。
散助烦恼朋友而行。
威力覆蔽释天梵天大自在天护世诸天无畏而行。
于此三千大千世界。唯自一人。独尊而行。
不从他学。而自证道。分明而行。
欲证一切种智而行。
正念正意。知足正行。行行而行。
欲灭生老病死而行。
欲趣向彼常乐我净微妙最胜无畏之处。欲入涅槃城门而行。
有如是行。菩萨而行。
面正向彼菩提之树。直视而行[5]
在这段经之中,可以明显看出,释尊在体会中道之行后,不急不缓的走向菩提树,走时轻松地知道脚在移动,内心保持安详而不散乱,具足正念正知。在持续的正念正知下 ,便能守戒并得到正定,依此正定便能体证真理而成佛,释尊便是依此次第来禅修。
三、证悟的过程
(一)日落前降魔
依据南传经典的看法,释尊是在日落前降魔(象征着压伏自己内心的贪爱与瞋恚),《破僧事》中也说:
「即诣菩提树下,欲敷草坐,草自右旋。菩萨见此相 已,复自念云:我于今日证觉无疑。即升金刚座,结跏趺坐,犹如龙王,端严殊胜,其心专定,口作是言:我今于此不得尽诸漏者,不起此座。
魔王常法,有二种幢。一为喜幢,二为忧幢。其忧幢忽动。魔王便作是念:今者忧幢忽动,决有损害之事,便谛观察,乃见菩萨坐金刚座上。复作是念:此净饭子坐金刚座,乃至未侵我境已来,我先为其作诸障碍。作是念已,奋眉怒目着舍那衣,化为小使者形,诣菩萨前仓卒忙遽,告菩萨曰:汝今云何安坐于此,劫比城中,已被提婆达多之所控握。宫人婇女皆被污辱。诸释种等已为杀戮。
是时菩萨,有三种罪不善寻思生。一者爱欲寻,二者杀害寻,三者毁损寻。于耶输陀罗乔比迦弥迦遮所,生爱欲寻。于提婆达多所,生杀害寻。于随从提婆达多诸释种等,生毁损寻。生此寻已,便觉察曰:我今何故?生此三种罪不善寻。又便观察,知是魔王来此恼我,令我散乱。尔时菩萨即生三种善寻。一者出离寻,二者不杀害寻,三者不毁损寻。…
时彼魔王先有三女,姿容妖艳,皆悉殊绝,一名为贪,二名为欲,三名为爱着,种种天衣,庄严其身,令往菩萨所。至菩萨前,作诸谄曲,拟生惑乱。菩萨见已,化此三女皆成老母。即便还去。 魔王见此,更增懊恼,以手支颊,谛思是事,我复云何?令此净饭之子生于障碍。即遣三十六拘胝魔兵,象头马头、驼头驴头、鹿头牛头、猪头狗头、獯狐头、鼠狼头、猕猴头、野狐头、师子头、虎头等,如是奇怪种种头兵,或执锵戟,或执弓箭,或执钺斧或执轮刀,或执罥索,或执斤斲,如是种种器仗来向菩萨。魔王自执弓箭欲射菩萨。
菩萨见已作是思念:凡所斗诤皆求伴侣,我今与此欲界王诤,岂不觅伴。复更思念:我今觅除障碍方便。时魔兵众,即发诸刃同击菩萨。菩萨尔时入大慈三摩地。时魔兵刃,皆变成青黄赤白杂色莲花,落菩萨左右前后。彼时魔王,复腾空中雨诸尘土。而此尘土,变成沈檀抹香及作诸花,堕菩萨上。魔王复于空中,放诸毒蜂雨金刚石。净居诸天,化为叶屋以盖菩萨。毒蜂石雨皆不得损。」
释尊在日落前,发觉自己生起爱欲寻、杀害寻、毁损寻,立刻生起相反的三种善寻:出离寻、不杀害寻、不毁损寻。在《中部》的《双想经》 [6] 中,释尊在未成正觉之前,便是以善寻代替不善寻,其后才能进入四禅。在进入初禅之前所出现的魔王和魔女,不外代表内心的贪瞋习性,在禅修的未至定阶段,常会以「禅相」的形式出现。
(二)证得宿命通
依据《破僧事》的记载,释尊初夜进入四禅,证得宿命通 (又称宿住明),看清生命的延续不断:
「菩萨尔时住优楼频螺聚落,于尼连禅河菩提树下坐,于妙觉分法中,常不断绝修习加行而住。于初夜分中,神境智见证通成就。所谓一中变为无量,无量中变为一,或隐或见墙壁及山,得无罣碍如虚空中,出没大地如游于水,地相如故,或趺坐虚空如居大地,或游腾虚空如鸟飞翥,日月有大威德,或复举手而扪摩之,乃至来往梵天,身皆自在。…
菩萨念云:魔王三万六千拘胝眷属中,彼谁于我起于恶心?我何得知?菩萨复念:我如何证他心智?即于夜中便得证悟。如于有情所发寻伺,心及心心所,欲不欲心,瞋不瞋心,痴不痴心,广不广心,息心摄心,骄慢不骄慢心,寂静不寂静心,定心不定心,散心不散心,如实了知。 既知是已,复更念云:此魔军中从昔已来,谁是父亲谁是母亲,谁是怨害谁为亲友,如何得知?复更念云:我今应修宿命智方得了悟。于夜分中精勤存念,修宿命智便得晓了,从昔已来种种诸事,所谓一生二生、三四五生、十生二十生、百生千生,乃至无量百千万生,一劫生二劫生,成劫生坏劫生,乃至无数劫生,应念了知。彼人姓某名某,及已所生之处族姓种类,及有食噉苦乐等事,皆悉了悟。如是长命如是久住,寿命长短彼灭此生,所有相貌方处种种,无量杂类靡不尽知。」
此处释尊以宿命通(宿住明)晓了魔军多生的生死,但是依据《萨遮迦大经》的看法,则是释尊以宿命通晓了自己多生的生死。
(三)证得天眼通
依据《破僧事》的记载,释尊中夜得天眼通(又称死生明),看清善恶因果的业力原理:
「菩萨作念:念此魔军,谁堕恶趣,谁堕善趣,如何得知?复作是念:应以生灭智通方知是事。菩萨于中夜分修生灭智通,便得天眼清净,超越人间,以此天眼见诸众生,死者生者,端正者丑陋者,富贵者下劣者,往善道者,往恶道者,作善业者,作恶业者,决定明了。复知一一众生身口意业作诸恶事,诽谤圣者,或深着耶见,或作耶见业,由斯业故,从此没后堕恶趣中,或见众生,于身口意作诸善业,恭敬贤圣行正见,由此业故,从此没后生善趣中,皆悉明了。」
此处释尊以天眼通(死生明)晓了魔军多生的善恶因果,但是依据《萨遮迦大经》的看法,则是释尊晓了自己多生的善恶因果。
(四)证得宿命通证得漏尽通
依据《破僧事》的记载,释尊后夜证得漏尽通(又称漏尽明),观察十二缘起,遍知四圣谛,看清身心的实相,因而完全灭苦而成佛:
「菩萨复作是念:一切有情,由彼欲漏、有漏、无明漏,轮转苦海如何得免?复更念云:唯证无漏智通能断此事。菩萨尔时为是义故,…
《释尊的禅修过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