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提树下于夜分中,常以相应修习成熟,专心于觉分法中而住,发心为证无漏智通。即于苦谛如实了知,集灭道谛亦复如是,证斯道已。于欲漏、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既得解脱,证诸漏尽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受后有,即证菩提。」
此处释尊以漏尽通(漏尽明)遍知四圣谛,灭除了欲漏、有漏、无明漏而成佛。《萨遮迦大经》、《马邑大经》与《双想经》 [7] 的看法与此相同。在《杂阿含经》第287经 [8] 中,释尊说:
「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
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
释尊在此观察顺逆的十二缘起,由此而成佛,此十二缘起与四圣谛的内涵相同。
在上述的释尊禅修过程中,有几点值得注意:
1. 释尊的禅修目标,始终锁定在无上正等正觉,毫不动摇,其它皆非所愿。
2. 释尊向罗罗仙人和水濑仙人学习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定的禅修过程中,展现出无比的自信心和不靠外力加持的自立风格。
3. 释尊为了寻找正定,尝试不同的方式,以苦行来控制呼吸和断诸饮食都不能得到正定后,他体认到,要得到正定,必须身体状况良好。释尊终于在身心舒适下,证入四禅而得到正定。
4. 释尊得到正定后,三明及智慧便显发出来而成佛。由此可知,禅修的一大关键在于先要获得正定。
5. 释尊以身作则,指出正确的禅修是中道之行,而不是苦行。不修苦行,并不表示不须精进。为了克服五盖,必须非常的精进。
四、开示禅修的次第
经由释尊本身的禅修体验,他知道达到灭苦的有效过程以及禅修的次第,因此,在经典上,他开示出两种典型的禅修次第,分别证得俱解脱阿罗汉和慧解脱阿罗汉:
(一)培养正念正知,守护六根,得到四禅,生起三明及智慧,得俱解脱。
释尊在《长阿含经》的《阿摩昼经》 [9] 中告诉阿摩昼说:
「比丘如是成就圣戒,得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进觉悟。又于昼日,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众阴盖。彼于初夜,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众阴盖,乃至中夜偃右胁而卧。念当时起,系想在明,心无错乱。至于后夜,便起思惟,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众阴盖。
…云何比丘念无错乱?如是比丘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内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为比丘念无错乱。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顾视、屈申俯仰、执持衣钵、受取饮食、左右便利、睡眠觉悟、坐立语默,于一切时,常念一心,不失威仪,是为一心。…比丘有五盖自覆,常怀忧畏,…
彼即精勤舍欲恶不善法,与觉观俱,离生喜乐得入初禅… 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彼舍喜住,护念不错乱,身受快乐,如圣所说,起护念乐入第三禅…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 彼得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自于身中起变化心,化作异身,…从己四大色身中,起心化作化身,
…一心修习神通智证,能种种变化:变化一身为无数身。…一心修习证天耳智。…一心修习证他心智。彼知他于有欲无欲、有垢无垢、…一心修习宿命智证,便能忆识宿命无数若干种事,
…一心修习见生死智证。彼天眼净,见诸众生死此生彼从彼生此…一心修习无漏智证。彼如实知苦圣谛,如实知有漏集,如实知有漏尽,如实知趣漏尽道。」
以上释尊开示出达到「俱解脱」的禅修次第:要先成就圣戒,守护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勤觉悟,常念一心,无有错乱。
依据南传的《沙门果经》 [10] 和《阿摩昼经》,禅修的次第是
(1)戒具足,
(2)守护诸根,
(3)正念正智,
(4)满足衣食。
上文中的「常念一心,无有错乱」是指正念正知。在正念正知下,进而灭除五盖,依次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接着得到六通(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及三明(宿住明、死生明、漏尽明),灭除无明,得到解脱。
同样的经文也出现在《长阿含经》或《长部》的《种德经》、《究罗檀头经》、《坚固经》、《三明经》、《沙门果经》、《布咤婆楼经》、《露遮经》 [11] 等等。在南传《中部》的《怖骇经》、《双想经》、《象迹喻小经》、《萨遮迦大经》、《爱尽大经》、《马邑大经》 [12] 等等经文,也同样指出,在正念正知下,才有定、慧的达成。这种禅修的次第与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的过程相同。此处所修的正定,以四禅为主,是其特点。
(二)培养正念正知,守护六根,得到未至定之正定,生起智慧,得慧解脱。
释尊在《中阿含经》的《念经》 [13] 中告诉比丘们说:
「若比丘多忘无正智,便害正念正智。若无正念正智,便害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无解脱便害涅槃。 若比丘不多忘有正智,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以上释尊开示出达到「慧解脱」的禅修次第:禅修者先要好好地培养正念正智(正知),由此守护诸根、护持戒律,得到不悔、欢悦、喜、止、乐,进而获得正定,进而生起智慧,看清身心如实的样子因而能对身心世界生起厌离,灭除贪欲,最后得到完全的解脱自在。同时,也可明显地看出,如果缺少了正念正智,那么,守护诸根、护持戒律、正定等等都不能达成,更不能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也就根本得不到解脱以及涅槃。
因此,在禅修的过程中,必须在行住坐卧中先好好地培养正念正智,这是释尊所强调的。相同的经文也出现在《中阿含经》的《惭愧经》、《本际经》、《食经》、《尽智经》 [14] 等等。这些经文同样指出,在正念正知下,才有定、慧的达成。此中所修的正定,只要达到初禅之前的未至定即可。
至于经中所说的「欢悦、喜、止、乐」,是达到未至定前的身心喜乐现象。这种修行的方式,佛使比丘称之为「自然式的内观法」 [15]。 以上俱解脱和慧解脱的禅修过程,同样是具足戒、定、慧三学,也就是说,释尊所教导的禅修过程是包含完整的戒、定、慧,缺一不可,释尊依此而灭苦,未来的人也必须依此才能灭苦。
五、结语
人人皆可灭除心中的无明,皆可得到内心的自在与解脱,而成为觉悟者。只要顺着大自然的真理,将「苦的原因」找到并灭除掉,那么「苦」就灭除了。要想看清「苦的原因」,就非时时培养正念正知不可。今日要想灭苦,就要遵循释尊所指示的禅修方式:要将正念正知落实在生活中,将生活及禅修结合在一起,好好地活在当下,才能安详地面对起伏的人生。由释尊的亲身体验及其禅修的开示,指引出禅修的正确方向,我们应当好好地遵行,并时时检查自己的禅修是否合乎释尊的教导,走在灭苦的道上。
《释尊的禅修过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