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提樹下于夜分中,常以相應修習成熟,專心于覺分法中而住,發心爲證無漏智通。即于苦谛如實了知,集滅道谛亦複如是,證斯道已。于欲漏、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既得解脫,證諸漏盡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受後有,即證菩提。」
此處釋尊以漏盡通(漏盡明)遍知四聖谛,滅除了欲漏、有漏、無明漏而成佛。《薩遮迦大經》、《馬邑大經》與《雙想經》 [7] 的看法與此相同。在《雜阿含經》第287經 [8] 中,釋尊說:
「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我複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徑,古仙人迹;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迹。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
釋尊在此觀察順逆的十二緣起,由此而成佛,此十二緣起與四聖谛的內涵相同。
在上述的釋尊禅修過程中,有幾點值得注意:
1. 釋尊的禅修目標,始終鎖定在無上正等正覺,毫不動搖,其它皆非所願。
2. 釋尊向羅羅仙人和水濑仙人學習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定的禅修過程中,展現出無比的自信心和不靠外力加持的自立風格。
3. 釋尊爲了尋找正定,嘗試不同的方式,以苦行來控製呼吸和斷諸飲食都不能得到正定後,他體認到,要得到正定,必須身體狀況良好。釋尊終于在身心舒適下,證入四禅而得到正定。
4. 釋尊得到正定後,叁明及智慧便顯發出來而成佛。由此可知,禅修的一大關鍵在于先要獲得正定。
5. 釋尊以身作則,指出正確的禅修是中道之行,而不是苦行。不修苦行,並不表示不須精進。爲了克服五蓋,必須非常的精進。
四、開示禅修的次第
經由釋尊本身的禅修體驗,他知道達到滅苦的有效過程以及禅修的次第,因此,在經典上,他開示出兩種典型的禅修次第,分別證得俱解脫阿羅漢和慧解脫阿羅漢:
(一)培養正念正知,守護六根,得到四禅,生起叁明及智慧,得俱解脫。
釋尊在《長阿含經》的《阿摩晝經》 [9] 中告訴阿摩晝說:
「比丘如是成就聖戒,得聖諸根,食知止足,初夜後夜精進覺悟。又于晝日,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衆陰蓋。彼于初夜,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衆陰蓋,乃至中夜偃右脅而臥。念當時起,系想在明,心無錯亂。至于後夜,便起思惟,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衆陰蓋。
…雲何比丘念無錯亂?如是比丘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外身身觀,內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世貪憂。受、意、法觀,亦複如是。是爲比丘念無錯亂。雲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顧視、屈申俯仰、執持衣缽、受取飲食、左右便利、睡眠覺悟、坐立語默,于一切時,常念一心,不失威儀,是爲一心。…比丘有五蓋自覆,常懷憂畏,…
彼即精勤舍欲惡不善法,與覺觀俱,離生喜樂得入初禅… 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禅…彼舍喜住,護念不錯亂,身受快樂,如聖所說,起護念樂入第叁禅…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入第四禅… 彼得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自于身中起變化心,化作異身,…從己四大色身中,起心化作化身,
…一心修習神通智證,能種種變化:變化一身爲無數身。…一心修習證天耳智。…一心修習證他心智。彼知他于有欲無欲、有垢無垢、…一心修習宿命智證,便能憶識宿命無數若幹種事,
…一心修習見生死智證。彼天眼淨,見諸衆生死此生彼從彼生此…一心修習無漏智證。彼如實知苦聖谛,如實知有漏集,如實知有漏盡,如實知趣漏盡道。」
以上釋尊開示出達到「俱解脫」的禅修次第:要先成就聖戒,守護諸根,食知止足,初夜後夜精勤覺悟,常念一心,無有錯亂。
依據南傳的《沙門果經》 [10] 和《阿摩晝經》,禅修的次第是
(1)戒具足,
(2)守護諸根,
(3)正念正智,
(4)滿足衣食。
上文中的「常念一心,無有錯亂」是指正念正知。在正念正知下,進而滅除五蓋,依次得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接著得到六通(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及叁明(宿住明、死生明、漏盡明),滅除無明,得到解脫。
同樣的經文也出現在《長阿含經》或《長部》的《種德經》、《究羅檀頭經》、《堅固經》、《叁明經》、《沙門果經》、《布咤婆樓經》、《露遮經》 [11] 等等。在南傳《中部》的《怖駭經》、《雙想經》、《象迹喻小經》、《薩遮迦大經》、《愛盡大經》、《馬邑大經》 [12] 等等經文,也同樣指出,在正念正知下,才有定、慧的達成。這種禅修的次第與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的過程相同。此處所修的正定,以四禅爲主,是其特點。
(二)培養正念正知,守護六根,得到未至定之正定,生起智慧,得慧解脫。
釋尊在《中阿含經》的《念經》 [13] 中告訴比丘們說:
「若比丘多忘無正智,便害正念正智。若無正念正智,便害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無解脫便害涅槃。 若比丘不多忘有正智,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涅槃。」
以上釋尊開示出達到「慧解脫」的禅修次第:禅修者先要好好地培養正念正智(正知),由此守護諸根、護持戒律,得到不悔、歡悅、喜、止、樂,進而獲得正定,進而生起智慧,看清身心如實的樣子因而能對身心世界生起厭離,滅除貪欲,最後得到完全的解脫自在。同時,也可明顯地看出,如果缺少了正念正智,那麼,守護諸根、護持戒律、正定等等都不能達成,更不能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也就根本得不到解脫以及涅槃。
因此,在禅修的過程中,必須在行住坐臥中先好好地培養正念正智,這是釋尊所強調的。相同的經文也出現在《中阿含經》的《慚愧經》、《本際經》、《食經》、《盡智經》 [14] 等等。這些經文同樣指出,在正念正知下,才有定、慧的達成。此中所修的正定,只要達到初禅之前的未至定即可。
至于經中所說的「歡悅、喜、止、樂」,是達到未至定前的身心喜樂現象。這種修行的方式,佛使比丘稱之爲「自然式的內觀法」 [15]。 以上俱解脫和慧解脫的禅修過程,同樣是具足戒、定、慧叁學,也就是說,釋尊所教導的禅修過程是包含完整的戒、定、慧,缺一不可,釋尊依此而滅苦,未來的人也必須依此才能滅苦。
五、結語
人人皆可滅除心中的無明,皆可得到內心的自在與解脫,而成爲覺悟者。只要順著大自然的真理,將「苦的原因」找到並滅除掉,那麼「苦」就滅除了。要想看清「苦的原因」,就非時時培養正念正知不可。今日要想滅苦,就要遵循釋尊所指示的禅修方式:要將正念正知落實在生活中,將生活及禅修結合在一起,好好地活在當下,才能安詳地面對起伏的人生。由釋尊的親身體驗及其禅修的開示,指引出禅修的正確方向,我們應當好好地遵行,並時時檢查自己的禅修是否合乎釋尊的教導,走在滅苦的道上。
《釋尊的禅修過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