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 第二十一 說行道智見清淨品▪P2

  ..續本文上一頁些落于這些尖樁之上的人,備受許多的痛苦」。如是而此怖畏現起智自己是不怖畏的。因爲這只是審觀于如叁火坑及如叁個尖樁的叁有中:「過去的諸行已滅,現在的(諸行)正滅,未來的(諸行)當滅」。因于此智,現起于一切有、生、趣、(識)住、(有情)居中陷于不幸而具怖畏的諸行的怖畏,所以說「怖畏現起智」。

  這是聖典中關于他的(諸行的)怖畏現起的文句:6「對于憶念無常者現起什麼怖畏?對于憶念苦……無我者現起什麼怖畏?對于憶念無常者現起相的怖畏,對于憶念苦者現起轉起的怖畏」。

  此中:「相」

  --即行的相。與過去、未來、現在的諸行是同義語。即憶念無常者唯見諸行的死。所以說于彼現起相的怖畏。

  「轉起」--即色與非色有的轉起。憶念苦者,唯見雖思爲樂的數數的逼惱的轉起。所以說于現起轉起的怖畏。憶念無我者,則見兩者(相及轉起),如空無人煙的村落,如陽焰幹闼婆城(蜃樓)等,「無,虛,空,無主,無導者」,所以說于彼現起相及轉起兩者的怖畏。

  --怖畏現起智畢--

   (四)過患隨觀智

  多作修習此怖畏現起智的瑜伽者,瞭知于一切有、生、趣、(識)住、有情居中,無避難所,無救護處,無歸趣,無皈依所;于一切有、生、趣、(識)住、有情居的諸行之中,甚至對于一行亦無求無執著。叁有如充滿沒有火焰的炭火的火坑,四大種如極毒的毒蛇,五蘊如舉劍的殺戮者,六內處如空村,六外處如劫村落的盜賊,七識住及九有情居如以十一種火7燃燒熾然,一切諸行如癰、疾、箭、痛、病,無喜無樂,是一堆大過患的現起。怎樣的呢?譬如對于一位希望生活而安樂而膽小的人,如雖有美麗的外表而內有猛獸的森林,如有豹子的洞窟,如有捕人的(鳄)及羅剎的河水,如舉劍的敵人,如有毒的食物,如有盜賊的道路,如燃燒的炭火,如對陣的戰場。譬如這(膽小的)人來到此等有猛獸的森林等,則毛骨悚立,僅見全面的過患,如是這瑜伽者由于壞隨觀,于現起怖畏的一切諸行中,完全無喜樂,但見過患。如是見者,是名過患智的生起。下面是有關于此的說法:

  8「如何怖畏現起之慧成爲過患之智?生起是怖畏,這樣的怖畏現起之慧成爲過患之智。轉起是怖畏……相是怖畏……造作是怖畏……結生是怖畏……發生是怖畏……起是怖畏……生是怖畏……老是怖畏……病是怖畏……死是怖畏……愁是怖畏……悲是怖畏……惱是怖畏……這樣的怖畏現起之慧成爲過患之智。」

  不生起是安穩,爲寂靜之道智。不轉起……乃至無惱是安穩,爲寂靜之道智。

  生起是怖畏,不生起是安穩,爲寂靜之道智;轉起……乃至惱是怖畏,無惱是安穩,爲寂靜之道智。

  生起是苦,這樣的怖畏現起之慧成爲過患之智;轉起……乃至惱是苦,這樣的怖畏現起之慧爲過患之智。

  不生起是樂,爲寂靜之道智;不轉起……乃至無惱是樂,爲寂靜之道智。

  生起是苦,不生起是樂,爲寂靜之道智;轉起……乃至惱是苦,無惱是樂,爲寂靜之道智。

  生起是欲樂,這樣的怖畏現起之慧成爲過患之智;轉起……乃至惱是欲樂,這樣的怖畏現起之慧成爲過患之智。

  不生起是無欲樂,爲寂靜之道智;不轉起……乃至無惱是無欲樂,爲寂靜之道智。

  生起是欲樂,不生起是無欲樂,爲寂靜之道智;轉起……乃至惱是欲樂,無惱無欲樂,爲寂靜之道智。

  生起是行,這樣的怖畏現起之慧成爲過患之智;轉起……乃至惱是行,這樣的怖畏現起之慧成爲過患之智。

  不生起是涅槃,爲寂靜之道智;不轉起……乃至無惱是涅槃,爲寂靜之道智。生起是行,不生起是涅槃,爲寂靜之道智;轉起……乃至惱是行,無惱是涅槃,爲寂靜之道智。

  生起、轉起、相、造作與結生,

  觀此爲苦,是過患的智。

  不生起,不轉起,無相,不造作與不結生,

  觀此爲樂,是寂靜的道智。

  于五處生起過患的智,

  于五處生起寂靜的道智。

  他知解了這十智。

  因爲善巧于二智,故于諸見不動搖。    

  以知之義爲智,以領解之義爲慧;所以說于怖畏現起之慧成爲過患之智」。

  此中:「生起」--是以過去的業爲緣而于此世生起。「轉起」--即已如是生起的轉起。「相」--即一切行的相。「造作」--是爲未來結生之因的業。「結生」--是未來的生起。「趣」--是彼結生所趣之處。「發生」--是諸蘊的發生。「起」--是9「入定者或生起者」這樣所說的異熟的轉起。「生」--是爲老死之緣及以有爲緣的生。「老死」等之義則易明了。

  這裏生起等的五種(生起、轉起、相、造作、結生)是指爲過患智的基礎而說的。余者則與彼等是同義語。即發生及生的二種與生起及結生是同義語。趣及起的二種與轉起是同義語。老等與相是同義語。所以說:

  生起、轉起、相、造作與結生,

  觀此爲苦,是過患的智。

  于五處生起過患的智。

  「不生起是安穩,爲寂靜之道智」等,是爲示與過患智所相反的智而說。或者是爲由怖畏現起智曾見過患而心有恐怖的人生起這樣的安心:「亦有無怖畏,安穩,無過患的」。或者因爲已善確立生起等的怖畏者的心傾向于那相反的(不生起等)。所以爲示由怖畏現起智而成就過患智者的功德,作如是說。

  此中,那怖畏的決定是苦的,那苦的是欲樂的--因爲不能脫離輪的欲樂,世間的欲樂及煩惱的欲樂之故,那欲樂的則唯是行;所以說:「生起是苦,這樣的于怖畏現起之慧成爲過患之智」等。雖然這樣,但應由于怖畏的相,苦的相,欲樂的相等種種的相的轉,而知此(智的)種種性。

  「知解了十智」--即知解過患智者的知解通達證悟于生起等的五事及不生起等的五事的十種智。

  「善巧于二智」--是善巧于過患智及寂靜道智的二種。

  「于諸見不動搖」--是對于(外道等所說的)由最極的現法涅槃等所起的諸見而不動搖,余者之義易明。

  --過患隨觀智畢--

   (五)厭離隨觀智

  他這樣的觀一切諸行的過患,則厭離背棄不喜于一切有、生、趣、識住、有情居中可破壞的諸行。

  譬如喜住于結多古多山麓的金鵝王,是不喜于○陀羅村口的不淨的水坑,但喜于七大湖10;如是這瑜伽鵝王,是不喜于善見其過患而可破壞的諸行,但喜其具備修習之樂修習之喜的七隨觀。譬如獸中之王的獅子是不喜投入黃金的獸檻,但喜于寬廣叁千由旬的雪山;如是這樣瑜伽獅子是不喜于叁善趣有,但樂于叁隨觀。譬如純白而七處平滿11以神變飛行的六牙象王是不喜于城市的,但喜于雪山的六牙池(六牙)森林的12;如是這瑜伽象王是不喜于一切諸行,但喜意向傾心以「不生起是安穩」等的方法而見寂靜之道。

  --厭離隨觀智畢--

   (六)欲解脫智

  這(厭離隨觀智)與前二(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的意義是一,所以古師說:「于一怖畏現起而得叁名。曾見一切諸行爲怖畏,故名怖畏現起智; 于此等諸行生起過患,故名過患隨觀;對于此諸行生起厭離,故名厭離隨觀」。于聖典中亦說:13「那怖畏現起之慧,過患之智,及厭離的此等(叁)法義一而文異」。

  其次以此厭離智而厭離背棄不喜(于諸行)的善男子的心,對于一切有、生、趣、識住、有情居中可破壞的諸行,甚至一行亦不執著纏縛,唯欲解脫欲出離于一切行。

  譬如什麼?譬如落綱的魚,入蛇口的青蛙,投入籠中的野雞,落入堅固陷阱的鹿,在使蛇者手中的蛇,陷于大泥沼中的象,在金翅鳥口中的龍王,入羅○14口中的月,爲敵所圍的人等,都欲從彼而解脫而出離。

  如是對于一切諸行離執著者,欲從一切行而解脫者,生起「欲解脫智」。

  --欲解脫智畢--

   (七)審察隨觀智

  如是欲求解脫于一切有、生、趣、識住、有情居中可破壞的諸行,爲欲從一切行而解脫,而再以「審察隨觀智」提起及把握彼等諸行的叁相。他對一切諸行,以終于是無常的,暫時的,限于生滅的,壞滅的,剎那的15,動搖的。破壞的,非恒的,變易法的,不實的,非有的,有爲的,死法的種種理由而觀「無常」。以因爲是屢屢逼惱的,是有苦的,是苦之基,是病,是癰,是箭,是惱,是疾,是禍,是怖畏,是災患,非救護所,非避難所,非皈依處,是過患,是痛苦之根,是殺戮者,是有漏,是魔食,是生法,是老法,是病法,是愁法,是悲法,是惱法,是雜染法等的種種理由而觀「苦」。以因爲是非可愛的,是惡臭的,是可厭的,是可惡的,不值得莊嚴的,是醜陋的,是棄舍的種種的理由而觀爲苦相的隨伴的「不淨」。以因爲是他,是無,是虛,是空,無主,不自在,不自由等種種的理由而觀「無我」。如是而觀,則說是他提起叁相而把握諸行。

  然而爲什他要如是把握此等諸行?因爲是要成就解脫的方便。這裏是一個有關于此的譬喻:

  茲有一人想道:「我將捕魚」,便取一捕魚的筌投入水中,他從筌口插進他的手,在水中捕住一蛇頸,歡喜道:「我已捕得一魚」。他想:「我實得一大魚」,把它拿上來一看,由于看見了(蛇頭上的)叁根花紋,知道了這是蛇,便起恐怖而見過患(危險),並厭其所捕(之蛇),欲求脫離。爲作解脫的方便,先自尾端解除他的(被纏的)手然後舉臂于頭上旋轉二叁回,把蛇弄弱之後而掉它說:「去!惡蛇」!急上池岸,伫望來路道:「我實從大蛇之口而解脫」!

  此(譬喻)中:那人捕住蛇頸以爲是魚而生歡喜之時,如這瑜伽者起初獲得自身而生歡喜之時。他從捕魚的筌口拿出蛇頭而見叁根紋。如瑜伽者的分析(諸蘊的)稠密而見諸行之中的叁相。他起恐怖時,如此(瑜伽者)的怖畏現起智。此後而見過患(危險),如過患隨觀智。厭離所捕,如厭離隨觀智。欲求于解脫智。作解脫的方便,如以審察隨觀智提起諸行的叁相。如那人旋了蛇把它弄弱不能轉來咬人而善巧…

《清淨道論 第二十一 說行道智見清淨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