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 第二十一 说行道智见清净品

  清净道论 (Visuddhi Magga)

  觉音 尊者 著 译者 叶均

  第二十一 说行道智见清净品

  慧体之四----行道智见清净

  其次以八智而到达顶点的观及第九谛随顺智,是名「行道知见清净」。此中:八智--即解脱于染而行正道及称为观的(一)生灭随观智,(二)坏随观智,(三)怖畏现起智,(四)过患随观智,(五)厌离随观智,(六)欲解脱智,(七)审察随观智,(八)行舍智。第九谛随顺智与随观是一同义语。是故为欲成就于此(行道智见清净)者,当从解脱于染的生灭(随观)智开始,于此(九)智而行瑜伽。

   (一)生灭随观智

  问:为什么还要于生灭(随观)智而行瑜伽(因于前面的道非道智见清净已修生灭随观智)

  (答)为观察于相之故。因于前面(的道非道智见清净),生灭智为十染所染,不能依如实的自性而观察于三相,但这里则得解脱于染,所以为了观察于相再(于生灭随观而)行瑜伽。

  然而因为不忆念平么所覆蔽而不现起三相的呢?因为不忆念生灭,为相续所覆蔽,故不现起无常相。因不忆念数数之逼恼,尽四威仪所覆蔽,故不现起苦相。因不忆念种种界的分别,为坚实所覆蔽,故不现起无我相。然而把握生灭破除相续之时,则依如实的自性而现起无常相

  这里当知三相的分别:即无常、无常相、苦、苦相、无我、无我相。此中:无常意为五蕴。何以故?生灭变易或有已而无之故。生灭变易为常相,或有已而无是相的变化。其次依据1「无常即苦」之语,故即彼五蕴是苦。何以故?数数逼恼之故。数数逼恼相为苦相。再依2「苦即无我」之语,故即彼五蕴是无我。何以故?不自在之故。不自在相为无我相。

  瑜伽者对此一切,以解脱于染行于正道而称为观的「生灭随观智」依如实的自相而审观。

   (二)坏随观智

  既已如是审观,再再思虑推度色与非色之法「是无常,是苦,是无我」,则它的智成为锐利,而诸行便轻快地现起了。当智成锐利而诸行轻快地现起之时,他不到达于生,或住,或转起,或(诸行之)相,但于灭尽、衰灭、破坏及灭而建立其念(智)。他观诸行「如是生已如是灭」,即于此处生起名为「坏随观智」的观智。关于此说如下:

  3「如何是审察所缘的所谓坏随观之慧为观智?即是以色为所缘的心的生起而破坏。他随观彼审察所缘的心的破坏。随观又是怎样的随观?即随观这是无常而非常。随观这是苦而非乐。随观这是无我而非我。是厌离而非欢喜,离贪而非染贪,灭而非集,舍而非取。随观无常而断常想。随观是苦而断乐想,随观无我断我想……厌离断欢喜…离贪断贪…灭断集…舍断取。以受为所缘……以想为所缘……以行为所缘……以识为所缘……以眼为所缘……乃至以老死为所缘的心的生起而破坏……舍断取。

  事的转移,慧的还灭,以及转向之力,

  这些是审察的(坏随)观。

  依(现起)所缘,确定两者(过去未来)是一,以及

  于灭胜解,这是衰灭相观。

  审察所缘,随观破坏,

  空的现起,是增上慧观。

  善巧于三观及四观的人,

  因为善巧于三现起,所以不为种种的见所动摇。

  这是以知之义为智,以了解之义为慧,所以审察所缘的所谓坏随观的慧为观智」。

  此文(引文)中:「审察所缘」--是曾审察任何的所缘,即曾知、见(所缘)灭尽衰灭之义。「坏随观慧」--即彼随观于曾审察所缘的灭衰而生起的智的破坏的慧,是名观智。「如何」--是为解说而设的疑问。为了指示那是怎样的,便说「以色为所缘的」等等。

  此中:「以色为缘的心的生起而破坏」--即此心以色为所缘而生起及破坏,或者是于色所缘的状态中的心的生起及破坏。「审察所缘」--即曾审察所缘曾知曾见灭尽衰灭之义。「随观彼心的破坏」--即以什么心而视彼缘为灭尽衰灭的,他再以另一心随观彼心的破坏的意思。所以古人说:「知与智二者都是观」。「随观」--是随顺观,即以种种相再再而观之义。所以说「随观又是怎样的观随?随观无常」等。

  此中:因为坏是无常性的极点,所以作坏随观的瑜伽者「随观」一切行「是无常而非常」。于是无常的故是苦,苦的故是无我,同样的他「随观这是苦而非乐,随观这是无我而非我」。其次那无常、苦、无我的,当不欢喜它,那不当欢喜的当不染着它,所以顺应于坏随观。他「厌离」那是为无常、苦、无我的诸行「而不欢喜,使离贪而不染贪」。

  他既如是无有染着,先以世间智而使「灭」贪「而非集」,即不使集之义。或者他既如是离贪,已见诸行,对于那未见的亦以类智而使灭不使集。他仅于灭作意,即仅观灭而不观集之意。

  如是行道,他便「舍而非取」。这是怎样说的呢?此无常等的随观,因以部分遍舍与蕴及行相共的诸烦恼,并且因见有为的过患而倾向跃入于相反的涅槃,所以名为遍舍舍及跃入舍。是故具此(观慧)的比库,遍舍了所说的诸烦恼及跃入于涅槃。不取依此而生的烦恼及不取于不见患的有为的所缘,所以说「舍而非取」。

  现在为示他以此等智而断的什么法,所以说「随观无常而断常相」等。

  此中:「欢喜」--是有喜的渴爱。余者即如所说可知。

  其次在偈颂中:「事的转移」--是已见色的破坏,再见那曾见坏的心的坏,如是从前面的事(色)而转移到其它的事(心)。「慧的还灭」--即曾舍断于生而住于灭。「及转向之力」--是已见色的坏之后,再为去见那以坏为所缘的心的坏的转向的能力。「是审察的观」--是曾审所缘的坏随观。

  「依所缘确定两者是一」--意即依眼前所见的所缘,比类于此(现在的所缘)同样的,于过去的行已坏,于未来的当坏,如是确定两者是同一自性的。所以古人这样说:

  对于现生有清净观的人,

  依此而知过去与未来。

  (三世的)一切行都是坏的,

  犹如日出之时的露滴。

  「于灭胜解」--意即曾经确定(过去未来)两者是一,于此称为坏的灭而胜解,尊重它,倾向他。「这是衰灭相观」--是说这(样的确定)便是衰灭相观。

  「审察所缘」--是曾知前面的色等所缘。「随观破坏」--是曾见那所缘的坏,而后随观以彼为所缘的心的坏。「空的现起」--他这样的随观破坏,只是诸行的破坏,彼等(诸行)的破坏为死,(诸行之外)实无他物,故得成就起(诸行的)空。所以古人说:

  诸蕴是灭,更无别的,

  诸蕴的破坏而说为死。

  不放逸者见它们的灭尽,

  好象金刚理的钻宝石。

  「是增上慧观」--即彼审察所缘的,随观破坏的及现起空的,名为增上慧观。

  「善巧于三随观者」--即精练于无常随观等三种的比库。「于四观」--即于厌离等的四观。「因为善巧于三现起」--是因为善巧于灭尽,衰灭4,空的三种的现起。「不为种种的见所动摇」--是不为常见的种种见所动摇。

  他既如是不动摇,起这样的忆念:「未灭的在灭,未破坏的在破坏」,舍弃诸行的生,住,转起之相。唯观破坏,如脆弱的器皿的破坏,如微尘的散布。如炒胡麻子一样。譬如明眼之人,站在池畔或河岸,看见大雨落于水面。生起了大水泡,很快的破坏了,他观一切诸行的破坏也是这样。世尊曾说有关于这样的瑜伽行者:

  5「视如水上浮沤,视如海市蜃楼,

  若人观世如是,死王不得见他」。

  这样屡观一切诸行继续地破坏,则得增强他的伴着八种功德的坏随观智。这是八种德:(1)断除有见,(2)遍舍命的欲,(3)常常如理加行,(4)活命的清净,(5)除去过劳,(6)离去怖畏,(7)获得忍辱与柔和,(8)超脱乐与不乐。所以古人说:

  牟尼为得不死法,

  已见此最上八德,

  于坏随观屡思惟,

  如救衣服与头燃。

  --坏随观智已毕--

   (三)怖畏现起智

  如是修习多作以一切诸行的灭尽,衰灭,破坏及灭为所缘的坏随观的瑜伽者,于一切的有、生、趣、(识)住、有情居的在破坏的诸行,起大怖畏,正如胆怯欲求快乐生活的人,对于狮子,虎,豹,熊,鬣狗,夜叉,罗剎,恶牛,恶犬,流○时期的恶象,可怕的毒蛇,雷电,战场,坟墓,燃烧的火坑等(起大怖畏)。如是他观「过去的诸行已灭,现在的(诸行)正灭。于未来生起的诸行亦将如是而灭」,即于此处生起「怖畏现起智」。

  有个这样的譬喻:有一位妇人的三个儿子犯了王法。国王下令把他们斩头。她也跟着儿子来到刑场。当时她的长子已被斩掉。并已开始斩其次子。她看见了长子的头已斩,便放弃对幼子的爱着,知道「此子亦必同他们一样」。这里瑜伽者之见过去的诸行已灭,如妇人之见长子的头已斩;见现在的(诸行)正灭;如见正斩次子的头; 见未来的(诸行之)灭,而知「于未来生起的诸行亦将破坏」,如对幼子放弃爱着。而知「此子亦必同他们一样」。作如是观者,即于彼处生起怖畏现起智。

  另一个譬喻:如有位妇人,她一产下儿子,儿子即死,已生了十子。其中九位已死,一位正抱在手中而死。还有一位在胎中。她见九子已死,第十位正在死,便弃对胎儿的爱着,知道「这胎儿亦必同他们一样」。这里瑜伽者之观过去的诸行已灭,如妇人之念九子已死;观现在的(诸行)正灭,如见抱着的(第十升)正死;观未来的(诸行之)灭,如放弃对胎儿的爱着。作如是观者,即于此剎那生起怖畏现起智。

  然而这怖畏现起智自己是怖畏或非怖畏?这是非怖畏的,因为这只是审观「过去的诸行已灭,现在的(诸行)正灭,未来的(行)当灭」,所以如明眼者的看见于城门的三个火坑,他自己则不怖畏;因为他只是审知「那些落于这里面的人,备受许多的痛苦」。亦如明眼者看见佉地罗(硬木所制)的尖桩,金的尖桩的三种尖桩次第的排列的时候,他自己并不怖畏,因为他唯审知「那…

《清净道论 第二十一 说行道智见清净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