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放了,如是這瑜伽者以提起叁相旋轉諸行而令力弱,再不能現起常、樂、淨、我、的相而善巧的解脫它們。所以說:「爲成解脫的方便而如是把握」。
至此便生起了他的審察智,下面是有關于此的說法:16「憶念無常者,生起什麼審察智?憶念苦……智我者,生起什麼審察智?憶念無常者,生起相審察智。憶念苦者,生起轉起審察智。憶念無我者,生起相與轉審察智」。
此中:「相審察」--是以無常相而知行的相「是非恒與暫時的」。雖無先知而後起智,但如17「以意與法爲緣而起意識」等,是依慣例而說的。或者是依于(因果)同一之理,把前後作爲一而這樣說。當知這種方法亦得適合其它的二句(轉起審察,相與轉起審察)之義。
--審察隨觀智畢--
(八)行舍智
(1)(觀空)(一行相空與二行相空)他這樣以審察隨觀智而把握了「一切諸行是空」之後,再「以我(空)與我所(空)而把握二空」。
(四行相空)他既如是不見有我,亦不見有其它任何建立自己的(苦樂的)資具之後,再把握像這樣說的四空:「(一)我不在任何處,(二)不在任何人的任何物,(叁)(他)不在任何處,(四)任何人不是我的任何物」。
怎樣的呢?(一)「我不在任何處」,即他不見有我在任何處。(二)「不在任何人的任何物」,即他不見有自己的我屬于任何其它的人的任何物;這意思是說他不以想象而見這(自我)是屬于兄弟位中的兄弟,朋友位中的朋友,或資具位中的資具。在「我的不在任何處」的句子中,先除去「我的」一字,則成(叁)「不在任何處」--即他不見18有他人的我在任何處的意思。現再把「我的」一字(到不句)來,則成(四)「任何人不是我的任何物」--即他不見有他人的我是我的任何法;即是說他不見這他人的我爲自己之兄弟位中的兄弟,朋友位中的朋友,或資具位中的資具這樣屬于任何處的任何法的意思。如是因爲他不見于任何處有我,不見彼(自我)是屬于他人的任何法,不見有他人的我,及不見他人的我19是屬于自己的任何,是故他得把握于四空。
(六行相空)他既這樣把握了四空,更以六相而把握于空。怎樣的呢?眼是(一)我,(二)我所,(叁)常,(四)恒,(五)常恒,(六)不變易法的空……意是空……色是空……法是空……眼識……意……識……眼觸……這樣直至老死都是同一方法的。
(八行相空)如是以六相把握了空之後,他更以八相而把握空。即所謂:20「色是不堅實,無堅實,而離堅實如平常所認爲的(一)常堅實的堅實,(二)恒堅實的堅實,(叁)樂堅實的堅實,(四)我堅實的堅實,(五)常,(六)恒,(七)常恒,(八)不變易法。受……想……行……識……眼……乃至老死是不堅實,無堅實,而離堅實如平常所認爲的常堅實的堅實,恒堅實的堅實,樂堅實的堅實,我堅實的堅實,常,恒,常恒,不變易法。譬如蘆葦的不堅實無堅實而離堅實,如伊蘭陀(○麻),如優陀婆羅(無花果),如塞多梵觸(樹),如巴利跋陀迦(樹),如泡沫,如水泡,如陽焰,如芭蕉樹幹,如幻的不堅實無堅實而離堅實,如是的色……乃至老死的不堅實無堅實而離堅實如平常所認爲的常堅實的堅實……乃至不變易法」。
(十行相空)他這樣以八相把握了空之後,再以十相而把握(空)。怎樣的呢?即21「觀色是(一)無,(二)虛,(叁)空,(四)無我,(五)無主,(六)非隨欲所作者,(七)不可得者,(八)不自在者,(九)是他,(十)是(因果)分別的。觀受……識是無……乃至是分別的」。
(十二相空)他這樣以十相把握了空之後,再以十二相把握(空)。即所謂:22「色(一)非有情,(二)非壽者,(叁)非人,(四)非摩奴之子(青年),(五)非女人,(六)非男人,(七)非我,(八)非我所,(九)非自,(十)非我的,(十一)非他的,(十二)非任何人;受……乃至識……非任何人」。
(四十二相空)他這樣以十二行把握了空之後,再以推度遍知的四十二相把握空。即23「觀色是(一)無常,(二)苦,(叁)病,(四)癰。(五)箭,(六)惡,(七)疾,(八)他,(九)毀,(十)難,(十一)禍,(十二)怖畏,(十叁)災患,(十四)動,(十五)壞,(十六)不恒,(十七)非保護所,(十八)非避難所,(十九)非皈依處,(二十)非去皈依法,(二十一)無,(二十二)虛,(二十叁)空,(二十四)無我,( 二十五)無樂味,(二十六)過患,(二十七)變易法,(二十八)不實,(二十九)惡之根,(叁十)殺戮者,(叁十一)不利,(叁十二)有漏,(叁十叁)有爲,(叁十四)魔食,(叁十五)生法,(叁十六)老法,(叁十七)病法,(叁十八)死法,(叁十九)愁悲苦憂惱法,(四十)集,(四十一)滅,(四十二)出離。觀受……乃至識是無常……乃至出離」。所以這樣說:24「觀色是無常……乃至出離者,觀察世間空。觀受……側至識是無常……乃至出離者,觀察世間空」。
25「莫伽羅阇呀!
常念破除自我的見,
觀察世間的空,可以超越于死。
這樣的觀察世間者,
是不會給那死王看見的」。
(2)(行舍智的結果)如果是觀空而提起叁相,把握諸行而舍斷怖畏與歡喜,則對于諸行成爲無關心而中立,不執它們爲我及我所,正如與妻子離了的人相似:
譬如一人有一可愛適意的好妻子,他極寵愛她,和她實在片刻難離。一旦他看見此女和別的男人同立,同坐,或語,或笑,則惱怒不樂,受大憂苦。後來他繼續看見此女的過失,便欲放棄她,和她離異,不再執她是我的了。後此以後,他看見她和任何人作任何事,也不會惱怒憂苦,絕無關心而中立了。
如是此(瑜伽者)欲從一切諸行而脫離,以審察隨智而把握諸行,觀見不應執彼爲我及我所,舍斷了怖畏與喜欲,對一切諸行成爲無關心而中立。如是知如是而見者,則對于叁有,四生,五趣,七識住,九有情居,他的心無滯著、萎縮、回轉而不伸展,住立于舍(中庸)或厭惡。譬如水滴之于傾钭的蓮葉,無滯著,萎縮,回轉而不伸展;亦如雞的羽毛或如筋絡,投之于火,無滯著、萎縮、回轉而不伸展。如是這(瑜伽者)對于叁有,……乃至舍厭惡。這是他的行舍智的生起。
如果彼(行舍智)見寂靜的涅槃寂靜,則舍一切諸行的轉起而躍入涅槃。若不見涅槃寂靜,則再再以諸行爲所緣而轉起;正如航海者的方向烏鴉相似:
譬如航海的商人,帶著方向烏鴉上船。當他們的船爲風飄流至異域而不知是否有海岸之時,便放出他們的方向烏鴉。于是那烏鴉便從桅竿飛入空中,探察一切方維,若見海岸,便向那方面飛去,如果不見,則屢屢回來而止于桅竿之上。如是,如果行舍智見寂靜的涅槃寂靜,則舍一切諸行的轉起而躍入涅槃;若不見,則屢屢以諸行爲所緣起。
這(行舍智)(淨)如在粉篩上旋轉面粉,亦如去了子在彈的棉花,以種種相把握諸行,舍斷怖畏和歡喜,于審察諸行中而中立,以(無常,苦,無我)叁種隨觀而住。如是而住(的行舍智),則入于叁種解脫門的狀態,及爲七聖者的各別之緣。
(i)(叁解脫門)因爲這(行舍智)是由叁種隨觀而轉起,所以說以(信、定、慧)叁根爲主而入叁種解脫門的狀態。即是說以叁種隨觀爲叁解脫門。所謂:26「此等叁解脫門是引導出離世間的。(即無相解脫門是)由屢觀一切諸行爲區限與路向,並以導其心入于無相界;(無願解脫門是)對于一切諸行由于意的恐懼,並以導其心入于無願界;(空解脫門是)由屢觀一切法爲他,並以導其心入于空界。故此等叁解脫門是引導出離世間的」。
此中:「爲區限與路向」,即以生滅爲區限與路向。因爲在生無常隨觀區限了「自生以前無諸行」,再追求它們(諸行)的所趣,則屢觀「(諸行)滅後無所去,必于此處而消滅」爲路向。
「由于意的恐懼」,即是由于心的恐懼。因爲由于苦隨觀,對于諸行而心悚然。
「屢觀(一切法)爲他」,即以「無我、無我所」這樣的觀無我。
當知此等叁句是依無常隨觀等而說的。所以跟著那以後的答問中便這樣說:27「憶念無常者,現起諸行爲滅盡。憶念苦者,現起諸行爲怖畏。憶念無我者,現起諸行爲空」。
然而此等叁隨門的那些解脫是什麼?即無相,無願,空的叁種。即如這樣說:28「憶念無常者則勝解多,而獲得無相解脫。憶念者則輕安多,而獲得無願解脫。憶念無我者知多,而獲得空解脫」。
此中:「無相解脫」,是以無相之相的涅槃爲所緣而轉起的聖道。因此(聖道)于無相界而生起故爲無相,從煩惱而解脫故爲解脫。同樣的,以無願之相的涅槃爲所綠而轉起的(聖道)爲「無願(解脫)」。以空之相的涅槃爲所綠而起的(聖道)爲「空(解脫)」。
其次于阿毗達磨中只說這樣的二種解脫:29「當修習導至出離及滅的出世間之禅時,爲除惡見,爲得初地,離諸欲,具足無願及空的初禅而住」。這(二解脫)是直接關于從觀而來說的。因爲觀智,雖曾于『無礙解道』中這樣說:30 「無常隨觀智,因爲脫離常的住著,故爲空解脫;苦隨觀智,因爲脫離樂的住著……無我隨觀智,因爲脫離我的住著,故爲空解脫」。如是由于脫離住著而說空解脫。「無常隨觀智,因爲脫離常的相,故爲無相解脫;苦隨觀智,因爲脫離樂相……無我隨觀智,因爲脫離無我相,故爲無相31解脫」,如是依于脫離于相,故說無相解脫。32「無常隨觀智,因爲脫離常的願,故爲無願解脫;苦隨觀智,因爲脫離樂的願……無我隨觀智,因爲脫離我的願,故爲無願解脫」。如是依于脫離于願,故說無願解脫,然而這(叁解脫)因爲不是舍斷行的相,所以非直接的無相,但是直接的說空與無願。對這(二解脫)是由于…
《清淨道論 第二十一 說行道智見清淨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