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未來的二百十八年間(直至阿育王出現),這些香不失,這些花不萎,以及這些燈不滅」,一切都成爲那樣。
又如馬護長老曾經看見在婆多尼耶住所的比庫衆吃午食,便這樣決定:「在每天午前,把這井內的泉水變成酪之味」,果然在午前吸的井水便是酪味,午後則爲普通的水。
(5)當他令身依止于心及以不可見之身而行的時候,是(神通智的)「現在所緣」。(6)當他以身爲轉變他的心,或以心力轉變他的身的時候,或者把他自己變爲童子等的形態的時候,因爲以他自己的身心爲所緣,所以是(神變智的)「內所緣」。(7)當他化作外部的象、馬等的時候,是(神變智的)「外所緣」。當如是先知神變智的進行是依于七所緣的。
(二)天耳界智的所緣
天耳界智是依于小、現在、內、外的所緣等的四所緣而進行的。如何(進行)?(1)因爲那(天耳界智)是以聲爲所緣,聲是有限的,所以是(天耳界智的)「小所緣」。(2)因爲是依于現存的聲爲所緣而進行,所以是它的「現在所緣」。(3)當他聽自己的腹內的聲音的時候,是它的「內所緣」。(4)聞他人之聲的時候爲「外所緣」。如是當知天耳界智的進行是依于四所緣的。
(叁)他心智的所緣
他心智是依于小、大、無量、道、過去、未來、現在、外的所緣等的八所緣而進行的。怎樣(進行)呢?(1)知道在欲界的他人的心的時候,是它的「小所緣」。(2)知道色界無色界的心的時候,是它的「大所緣」。(3)知道果時爲「無量所緣」。然而這裏,凡夫是不知須陀洹的心的,須陀洹亦不知斯陀含之心,乃至(阿那含)不知阿拉漢之心,可是阿拉漢則知一切的心。即證得較高的人可以知道較低的人的心,應該了解這一個特點。(4)以道心爲所緣時,是「道所緣」。(5)知道過去七日間及(6)未來七日間的他人的心時,是「過去所緣」及「未來所緣」。
(7)什麼是他心智的「現在所緣」?現在有叁種:剎那現在,相續現在,一期現在。關于這些的(一)得至生,住,滅(的叁心剎那)的是「剎那現在」。(二)包攝一或二相續時間的是「相續現在」。即如一個曾在黑暗中坐的人,去到光明之處,他不會即刻明了所緣的,到了明了所緣的中間,當知是一或二相續的時間。一個在光明的地方出行的人,初入內室,也不會迅速明了于色的,到了明了于色的中間,當知是一或二相續的時間。如站在遠處的人,看見浣衣者的手(以棍打衣)的一上一下及見敲鍾擊鼓的動作,也不會即刻聞其聲,等到聽到那聲音的中間,當知亦爲一或二相續的時間。這是《中部》誦者的說法。然而《增支部》誦者則說色相續及非色相續爲二相續,如涉水而去者,那水上所起的波紋趨向岸邊不即靜止;從旅行回來的人,他的身上的熱不即消退;從日光底下而來入室的人,不即離去黑暗;在室內憶念業處(定境)的人,于日間開窗而望,不即停止他的目眩;這便是色相續。二或叁速行的時間爲非色相續。他們說這而種爲相續現在。(叁)限于一生的期間爲「一期現在」。關于此意,曾在《賢善一夜經》中說:「諸君!意與法二種爲現在。于此現在,而識爲欲貪結縛,因爲欲貪結縛之故,而識喜于現在。因歡喜于彼,故被吸引于現在諸法」。這叁現在中,相續現在,于義疏說;一期現在,于經中說。
也有人(指無畏山的住者)說,這裏面的剎那現在心是他心智的所緣。什麼道理呢?因爲神變者與其它的人是在同一剎那中生起那心的。這是他們的譬喻:譬如一手握的花擲上虛空,則花與花梗與梗必然相碰,當他憶念許多群衆的心說「我要知他人的心」的時候,則必定會在生的剎那或住的剎那或滅的剎那由(他自己的)一心而知另一人的心。然而這種主張是義疏所破斥的:「縱使有人憶念百年千年,而那念的心和知的心兩者也不會同時的,因爲轉向(念的心)和速行(知的心)的處所及所緣的狀態都是不同的,有了這些過失,所以他們的主張不妥」。
當知應以相續現在及一期現在爲他心智的所緣。此中自那現存的速行的經過(路)或前冶後的二叁速行的經過(路)的時間是他人的心,那一切名相續存在,《增支部》的義疏說:「一期現在只依速行時說」這是善說。那裏的說明如下:「神變者欲知他人的心而憶念,以那轉向的剎那現在心爲所緣之後,並且同滅了。自此起了四或五的速行心。這最後的速行是神變心,其它的叁或四的速行是欲界心。那一切(的速行心),都是以那滅了的(轉向)心爲所緣,沒有各別的所緣,是依一期爲現在所緣之故。雖然于同一所緣,但只有神變心而知他人的心,不是別的心(轉向心及欲界的速行心等),正如于眼門,只有眼識而見色,並非其它」。
如是這他心智是以相續現在及一期現在的現在爲所緣。或者因爲相續現在亦攝入于期現在中,所以只依一期現在的現在爲那他心智的所緣。(8)以他人的心爲所緣,所以是它的「外所緣」。如是當知他心智的進行是依于八所緣的。
(四)宿住隨念智的所緣
宿住智是依于小、大、無量、道、過去、內、外、不可說所緣的八所緣而進行的。怎樣(進行)呢?(1)這宿住智隨念于欲界的五蘊之時,是它的「小所緣」。(2)隨念于色界無色界的諸蘊之時,是它的「大所緣」。(3)隨念于過去的自己的和他人的修道及證果之時,是它的「無量所緣」。(4)僅隨念于修道之時,是它的「道所緣」。(5)依此宿命智決定的是它的「過去所緣」。
這裏雖然他心智及隨業趣智也有過去所緣,可是他心智只能以七日以內的過去心爲所緣,而且這他心智亦不知其它諸蘊(色受想行)及與(五)蘊相關的(名姓等);又(前面所說的他心智的道所緣)因爲是與道相應的心爲所緣,故以绮绮的文詞而說道所緣。其次隨業趣智亦只以過去的思(即業)爲它的緣。然而宿住智則沒有任何過去的諸蘊及與諸蘊相關的(名姓等)不是它的所緣的;而它對于過去的蘊及與蘊有關的諸法,正如一切智一樣。當知這是它們(他心智,隨業趣智,宿住宿)的差別。上面是義疏的說法。
可是《發趣論》則說:「善蘊是神變智、他心智、宿命隨念智、隨業趣智及未來分智的所緣」,所以其它的四蘊也是他心智及隨業趣智的所緣。不過這裏的隨業趣智是以善及不善的諸蘊爲所緣。
(6)(宿命智)隨念于自己的諸蘊之時,是它的「內所緣」。(7)隨念于他人的諸蘊之時,是它的「外所緣」。(8)例如憶念「過去有毗婆屍世尊,他的母親是盤頭摩帝,父親是盤頭摩」等,他以這樣的方法隨念于名、姓、地與相等之時,是它的「不可說所緣」。當然這裏的名與姓是和蘊連結及世俗而成的文義,不是文字的本身。因爲文包攝于聲處,所以是有隨的(小所緣)。即所謂:「詞無礙解有小所緣」。這是我們所同意的見解。如是當知宿住智的進行是依于八所緣的。
(五)天眼智的所緣
天眼智是依于小、現在、內及外所緣的四所緣而進行的。怎樣(進行呢)?(1)那天眼智以色爲所緣,因爲色是有限的,所以是它的「小所緣」。(2)于現在的色而進行,所以是它的「現在所以」。(3)見自己的腹內的色時,是它的「內所緣」。(4)見他人的色時,是它的「外所緣」。如是當知天眼智的進行是依于四所緣的。
(六)未來分智的所緣
未來分智是依于小、大、無量、道、未來、內、外及不可說所緣的八所緣而進行的。怎樣呢?(1)那未來分智知道「此人未來將生于欲界」時,是它的「小所緣」。(2)知道「此人將生于色界或無色界」時,是它的「大所緣」。(3)知道「他將修道和證果」時,是它的「無量所緣」。(4)只知道「他將修道」時,是它的「道所緣」。(5)依它的常規是決定有它的「未來所緣的」。
這裏雖然他心智也有未來所緣,可是他心智只能以七日以內的未來心所緣,並且它亦不知其它的諸蘊(色受想行)或與諸蘊相關的(名姓等)。而這未來分智和前面所說的宿命智一樣,則沒有任何在未來的不是它的所緣的。(6)知道「我將生于某處」時,是它的「內所緣」。(7)知道「某人將生于某處」時,是它的「外所緣」。(8)知道「有彌勒世尊將出現于未來,須梵摩婆羅門將是他的父親,梵摩婆帝婆羅門女將是他的母親等」,像這樣的知姓等的時候,依宿住智所說的方法,是它的「不可說所緣」如是當知未來分智的進行是依于八所緣的。
(七)隨共趣智的所緣
隨業趣智是依于小、大、過去、內及外所緣的五所緣而進行的。怎樣呢?(1)那隨業趣智知道欲界的業時,是它的「小所緣」。(2)知道色界及無色界的業時,是它的「大所緣」。(3)知道過去時,是它的「過去所緣」。(4)知道自己的業時,是它的「內所緣」。(5)知道他人的業時是它的「外所緣」。如是當知隨業趣智的進行是依于五所緣的。在這裏,關于說內所緣及外所緣,當有時知內有時知外之時,亦說是「內外所緣」。
爲善人所喜悅而造的清淨道論,完成了第十叁品,定名爲神通的解釋。
《清淨道論 第十叁 說神通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