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無被貪所纏之心,無瞋及無癡所纏之心,而他的心是只緣于戒而正直的。關于戒亦如前述的同樣方法而鎮伏了五蓋,及于同一剎那中生起了五禅支。因爲戒德甚深,又因傾向于種種戒德的隨念,故不證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禅。此禅是依于隨念戒德而生起的,故稱「戒隨念」。
其次勤于戒隨念的比庫,尊敬順從于戒學,與具戒者同樣的生活,殷勤不放逸,無自責等的怖畏,少量之過亦無見畏,得至于廣大的信等,成多喜悅,雖不通達上位,但來世亦得善趣。
真實的善慧者,
應對于如是
有大威力的戒隨念,
常作不放逸之行。
這是詳論戒隨念一門。
五、舍隨念
欲修舍隨念的人,當傾心于施舍的天性,及常常慷慨的頒與所施之物。或者初修的人,先如是發願受持:「從此以後,若有受者,如果未曾給他最少一口的所施之物,我決不食」,于是從那天起,即于德勝的受者之中,依其能力給與所施之物,取彼施舍之相,獨居靜處禅思80:「我實有利,我實善得,我于悭垢所纏的世人中,離垢悭心而住,是放舍者,淨手者,喜舍與者,有求必應者,喜分施者」,如是以離垢悭等德而隨念于自己的舍。
此中「我實有利」81是說對我實在有利,例如82:「給他人的壽,則天人的壽而他有分」,又如83:「愛施者爲衆人敬愛」;更如84:「愛施者,得達善人(菩薩等)之法」,像此等表示,都是佛陀贊歎施者的利益,即是說我必得彼等利益之分的意思。
「我實善得」85是說我已得遇佛教又得人身,那實在是我的善得!何以故?因「我于悭垢所纏的世人中....是喜分施者」。此中「悭垢所纏」86是爲悭垢征服之意。「世人中」即是說依(自業)而生的有情。所以即于不忍將自己所得的與他人共有爲特相的,或能汙穢自心的光輝的黑業之一的悭垢所戰勝的有情之中的意思。
「離垢悭」87即其它的貪瞋等垢及悭的脫離爲離垢悭。「以心住」即成爲上述的心而住的意思。在經中88亦提及證得須陀洹的釋氏摩诃男(大名)曾經詢問關于依止住的方法,在佛陀指示依止住的問題曾說:「我住家」(家主)。那裏是說我征服(煩惱家)而住的意思。
「放舍者」是施舍者。「淨手者」是手的清淨者。是指他常常洗手,以自己的手恭敬地給以所施之物而說。「喜舍與者」即放棄,分散,遍舍之意。他喜歡常常實行舍與,故說喜舍與者。「有求必應者」是他人有求之物,便給他,即應于求的意思。亦可讀作供應,即以供獻相應之義。「喜分施者」89爲喜施與分。即「我施與」及「我自己當食的也分給他」,二者都歡喜的。如是爲隨念之意。
(舍隨念的修法及功德)如是以離垢悭等的德而隨念于自己的戒,那時則無被貪所纏之心,無瞋及無癡所纏的心,而他的心是只緣于舍而正直的。關于舍亦如前述的同樣方法而鎮伏了五蓋,及于同一剎那中生起了五禅支。因爲舍德甚深,又因傾向于種種舍德的隨念,故不證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禅。此禅是依于隨念舍德而生起的,故稱「舍隨念」。
其次勤于舍隨念的比庫,心甚傾向于舍,無貪的意向,隨順慈心,自知如何行,得多喜悅。雖不通達上位,但來世亦得善趣。
真實的善慧者,
應對于如是
有大威力的舍隨念,
常作不放逸之行。
這是詳論舍隨念一門。
六、天隨念
欲修天隨念者,當具有依聖道而生起的信等之德。獨居靜處禅思90:「有四大王天,有叁十叁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衆天91,有以上的天;彼等諸天,因具備那樣的信,故死後得生彼處。我也具有這樣的信。彼等諸天因具備那樣的戒....那樣的聞.....那樣的舍....乃至具備那樣的慧,故自人界死後得生彼處。我也具有這樣的慧」。如是以諸天爲例證,而隨念于自己的信等之德。
亦如經中92說:「摩诃男,聖弟子隨念于自己及彼等諸天的信、戒、聞、舍及慧的時候,那時則無被貪所纏之心」。這樣說,當如亦是以經文爲例證而說明諸天與自己有同等的信等之德。在義疏中更堅決地說:「以諸天爲例證而隨念于自己的德」。
(天隨念的修法及功德)是故預先隨念于諸天的德,然後隨念他自己所有的信等之德,那時則無被貪所纏之心,無瞋及無癡所纏之心,那時他的心是只緣諸天而正直的。並以前(佛隨念所說)的同樣方法鎮伏了五蓋,及于同一剎那中生起了五禅支。因爲信等之德甚深,又因傾向于種種天德的隨念,故不證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禅。此禅因爲是隨念于諸天之德及自己的信等之德,故稱「天隨念」。
其次勤于天隨念的比庫,爲諸天所愛樂,更加證得廣大的信等,成多喜悅而住。雖不通達上位,但來世亦得善趣。
真實的善慧者,
應對于如是
有大威力的天隨念,
常作不放逸之行。
這是詳論天隨念一門。
雜論
再詳論此等(六隨念),在93「那時他的心是只緣如來而正直」等語,及「摩诃男,聖弟子的心正直而得義受,得法受,得法伴悅,悅者而得生喜」等語。
這裏依「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漢」等義而生滿足,是說關于「得義受」。依「聖典」而生滿足,是說關于「得于受」。依于兩者,當知是說「得法伴悅」。
在天隨念中,說他的「心緣諸天」,即是說他先以心緣諸天,或者以心緣于得生諸天而與諸天同等的自己的德。
其次此等六隨念是聖弟子的成就,因爲依于彼等而得明了佛法僧的德,且他們具有不毀等德的戒,離諸垢悭的舍,及與有大威力的諸天同等的信等之德。
『摩诃男經』是因爲請問須陀洹的依止住所的問題,而世尊爲了指示須陀洹的依止住所而詳說這六隨念的。
在『貪求經』94中亦說:「諸比庫,茲有聖弟子,隨念如來:世尊亦即是阿拉漢 ...... 那時心成正直,出離超脫于貪求。諸比庫,什麼是貪求?與五種欲是同義語。諸比庫,茲有情以此(由佛隨念所得的近行禅)爲所緣而得清淨」,這是爲聖弟子說依于隨念而心得清淨,更證得第一義的清淨。
又在摩诃迦旃延所說的『障礙機會經』95中說:「賢者,真希有!賢者,實未曾有!那知者、見者、阿拉漢、等正覺者的世尊,承認在障礙中(在家)的有情亦有清淨(超越悲惱、消滅憂苦、得真理)及證涅槃的機會--即此六隨念處。什麼是六?賢者,茲有聖弟子隨念于如來 ....如是或有有情而得清淨」,這是僅爲聖弟子說證得第一義清淨法性的機會。
在『布薩經』96中亦說:「毗舍佉,怎樣行聖布薩?毗舍佉,當從事清淨其隨汙染的心。毗舍佉,怎樣從事清潔其隨染汙的心呢?毗舍佉,即隨念于如來」,這是僅對受持布薩的聖弟子,顯示以清淨心而隨念業處,得成布薩的大果。
在(增支部的)第十一集97中,因問:「尊師,我們住于各種不同的生活,當以何種的生活而住?」爲了指示聖弟子的生活方式故這樣說:「摩诃男,有信者是成功的,但非無信者,勤精進者是成功的....常憶念者.....禅定者......有慧者,摩诃男,是成功的,但非無慧者。摩诃男,你應該住立于這五法中,更當修習六法。摩诃男,你應隨念如來,世尊亦即是阿拉漢.....佛、世尊」。
在此等諸經中雖然是爲聖弟子說,但其有清淨的戒等之德的凡夫亦應作意隨念,由于隨念佛陀等的功德,則隨念者的心欣淨,以欣淨的心力,即得鎮伏諸蓋,成大和悅,可修毗缽舍那(觀),而證阿拉漢。例如住在迦多根達迦羅的頗率特梵長老。據說:有一天尊者看見了魔所化作的佛相,他想:「這個具足貪瞋癡的假相,尚有如此莊嚴,那離了一切貪瞋癡的世尊,怎不更莊嚴光輝呢?」于是以佛陀爲所緣而獲得了喜悅,增長了他的毗缽舍那觀,得證阿拉漢果。
#爲諸善人所喜悅而造的清淨道論,在論定的修習中完成了第七品,定名爲六隨念的解釋。
《清淨道論 第七 說六隨念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