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 第七 说六随念品▪P5

  ..续本文上一页则无被贪所缠之心,无瞋及无痴所缠之心,而他的心是只缘于戒而正直的。关于戒亦如前述的同样方法而镇伏了五盖,及于同一剎那中生起了五禅支。因为戒德甚深,又因倾向于种种戒德的随念,故不证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禅。此禅是依于随念戒德而生起的,故称「戒随念」。

  其次勤于戒随念的比库,尊敬顺从于戒学,与具戒者同样的生活,殷勤不放逸,无自责等的怖畏,少量之过亦无见畏,得至于广大的信等,成多喜悦,虽不通达上位,但来世亦得善趣。

  真实的善慧者,

  应对于如是

  有大威力的戒随念,

  常作不放逸之行。

  这是详论戒随念一门。

  五、舍随念

  欲修舍随念的人,当倾心于施舍的天性,及常常慷慨的颁与所施之物。或者初修的人,先如是发愿受持:「从此以后,若有受者,如果未曾给他最少一口的所施之物,我决不食」,于是从那天起,即于德胜的受者之中,依其能力给与所施之物,取彼施舍之相,独居静处禅思80:「我实有利,我实善得,我于悭垢所缠的世人中,离垢悭心而住,是放舍者,净手者,喜舍与者,有求必应者,喜分施者」,如是以离垢悭等德而随念于自己的舍。

  此中「我实有利」81是说对我实在有利,例如82:「给他人的寿,则天人的寿而他有分」,又如83:「爱施者为众人敬爱」;更如84:「爱施者,得达善人(菩萨等)之法」,像此等表示,都是佛陀赞叹施者的利益,即是说我必得彼等利益之分的意思。

  「我实善得」85是说我已得遇佛教又得人身,那实在是我的善得!何以故?因「我于悭垢所缠的世人中....是喜分施者」。此中「悭垢所缠」86是为悭垢征服之意。「世人中」即是说依(自业)而生的有情。所以即于不忍将自己所得的与他人共有为特相的,或能污秽自心的光辉的黑业之一的悭垢所战胜的有情之中的意思。

  「离垢悭」87即其它的贪瞋等垢及悭的脱离为离垢悭。「以心住」即成为上述的心而住的意思。在经中88亦提及证得须陀洹的释氏摩诃男(大名)曾经询问关于依止住的方法,在佛陀指示依止住的问题曾说:「我住家」(家主)。那里是说我征服(烦恼家)而住的意思。

  「放舍者」是施舍者。「净手者」是手的清净者。是指他常常洗手,以自己的手恭敬地给以所施之物而说。「喜舍与者」即放弃,分散,遍舍之意。他喜欢常常实行舍与,故说喜舍与者。「有求必应者」是他人有求之物,便给他,即应于求的意思。亦可读作供应,即以供献相应之义。「喜分施者」89为喜施与分。即「我施与」及「我自己当食的也分给他」,二者都欢喜的。如是为随念之意。

  (舍随念的修法及功德)如是以离垢悭等的德而随念于自己的戒,那时则无被贪所缠之心,无瞋及无痴所缠的心,而他的心是只缘于舍而正直的。关于舍亦如前述的同样方法而镇伏了五盖,及于同一剎那中生起了五禅支。因为舍德甚深,又因倾向于种种舍德的随念,故不证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禅。此禅是依于随念舍德而生起的,故称「舍随念」。

  其次勤于舍随念的比库,心甚倾向于舍,无贪的意向,随顺慈心,自知如何行,得多喜悦。虽不通达上位,但来世亦得善趣。

  真实的善慧者,

  应对于如是

  有大威力的舍随念,

  常作不放逸之行。

  这是详论舍随念一门。

  六、天随念

  欲修天随念者,当具有依圣道而生起的信等之德。独居静处禅思90:「有四大王天,有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91,有以上的天;彼等诸天,因具备那样的信,故死后得生彼处。我也具有这样的信。彼等诸天因具备那样的戒....那样的闻.....那样的舍....乃至具备那样的慧,故自人界死后得生彼处。我也具有这样的慧」。如是以诸天为例证,而随念于自己的信等之德。

  亦如经中92说:「摩诃男,圣弟子随念于自己及彼等诸天的信、戒、闻、舍及慧的时候,那时则无被贪所缠之心」。这样说,当如亦是以经文为例证而说明诸天与自己有同等的信等之德。在义疏中更坚决地说:「以诸天为例证而随念于自己的德」。

  (天随念的修法及功德)是故预先随念于诸天的德,然后随念他自己所有的信等之德,那时则无被贪所缠之心,无瞋及无痴所缠之心,那时他的心是只缘诸天而正直的。并以前(佛随念所说)的同样方法镇伏了五盖,及于同一剎那中生起了五禅支。因为信等之德甚深,又因倾向于种种天德的随念,故不证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禅。此禅因为是随念于诸天之德及自己的信等之德,故称「天随念」。

  其次勤于天随念的比库,为诸天所爱乐,更加证得广大的信等,成多喜悦而住。虽不通达上位,但来世亦得善趣。

  真实的善慧者,

  应对于如是

  有大威力的天随念,

  常作不放逸之行。

  这是详论天随念一门。

  杂论

  再详论此等(六随念),在93「那时他的心是只缘如来而正直」等语,及「摩诃男,圣弟子的心正直而得义受,得法受,得法伴悦,悦者而得生喜」等语。

  这里依「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汉」等义而生满足,是说关于「得义受」。依「圣典」而生满足,是说关于「得于受」。依于两者,当知是说「得法伴悦」。

  在天随念中,说他的「心缘诸天」,即是说他先以心缘诸天,或者以心缘于得生诸天而与诸天同等的自己的德。

  其次此等六随念是圣弟子的成就,因为依于彼等而得明了佛法僧的德,且他们具有不毁等德的戒,离诸垢悭的舍,及与有大威力的诸天同等的信等之德。

  『摩诃男经』是因为请问须陀洹的依止住所的问题,而世尊为了指示须陀洹的依止住所而详说这六随念的。

  在『贪求经』94中亦说:「诸比库,兹有圣弟子,随念如来:世尊亦即是阿拉汉 ...... 那时心成正直,出离超脱于贪求。诸比库,什么是贪求?与五种欲是同义语。诸比库,兹有情以此(由佛随念所得的近行禅)为所缘而得清净」,这是为圣弟子说依于随念而心得清净,更证得第一义的清净。

  又在摩诃迦旃延所说的『障碍机会经』95中说:「贤者,真希有!贤者,实未曾有!那知者、见者、阿拉汉、等正觉者的世尊,承认在障碍中(在家)的有情亦有清净(超越悲恼、消灭忧苦、得真理)及证涅槃的机会--即此六随念处。什么是六?贤者,兹有圣弟子随念于如来 ....如是或有有情而得清净」,这是仅为圣弟子说证得第一义清净法性的机会。

  在『布萨经』96中亦说:「毗舍佉,怎样行圣布萨?毗舍佉,当从事清净其随污染的心。毗舍佉,怎样从事清洁其随染污的心呢?毗舍佉,即随念于如来」,这是仅对受持布萨的圣弟子,显示以清净心而随念业处,得成布萨的大果。

  在(增支部的)第十一集97中,因问:「尊师,我们住于各种不同的生活,当以何种的生活而住?」为了指示圣弟子的生活方式故这样说:「摩诃男,有信者是成功的,但非无信者,勤精进者是成功的....常忆念者.....禅定者......有慧者,摩诃男,是成功的,但非无慧者。摩诃男,你应该住立于这五法中,更当修习六法。摩诃男,你应随念如来,世尊亦即是阿拉汉.....佛、世尊」。

  在此等诸经中虽然是为圣弟子说,但其有清净的戒等之德的凡夫亦应作意随念,由于随念佛陀等的功德,则随念者的心欣净,以欣净的心力,即得镇伏诸盖,成大和悦,可修毗钵舍那(观),而证阿拉汉。例如住在迦多根达迦罗的颇率特梵长老。据说:有一天尊者看见了魔所化作的佛相,他想:「这个具足贪瞋痴的假相,尚有如此庄严,那离了一切贪瞋痴的世尊,怎不更庄严光辉呢?」于是以佛陀为所缘而获得了喜悦,增长了他的毗钵舍那观,得证阿拉汉果。

  #为诸善人所喜悦而造的清净道论,在论定的修习中完成了第七品,定名为六随念的解释。

  

  

《清净道论 第七 说六随念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