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格魯派史略▪P11

  ..續本文上一頁證悟,而是于心中産生了全如佛經

  

  ① 瑪爾巴:全名瑪爾巴•曲吉洛追(法慧)(1012一1097)。藏傳佛教一大派別創始人,達波噶舉派的祖師,被稱爲講說與實修之主。生于洛紮縣普曲地方,爲瑪爾族,故又稱洛紮巴•瑪爾巴。自幼習法,15歲時從卓彌譯師學梵文。數次去印度和尼爾,從那惹巴等佛學家學習《喜金剛》、《密集》和《大手印》等密法。回藏後,在洛紮卓攏地方收徒說法,一生未出家。從學弟子甚多,最著名者有米拉日巴和梅頓村波•寓堅贊。終年81歲。

  ② 米拉日巴:全名米拉日巴•推巴噶(聞喜)(1040—1128)。生于阿裏拉堆貢塘加阿雜地方。1078年,聞瑪爾巴譯師之名,前往洛紮學道,曆經六年之久,勤服勞役,盡苦行,終得瑪爾巴之要道。重返阿裏,隱迹山林中,采食荨麻度日,專心修行。著(道歌集)行世。有弟子日穹巴和達波拉傑等,形成噶舉派中修行派。

  

  及其注釋所講的標准證悟。大師講道:“並不僅僅因爲他人于我敷設妙座、恭敬承事等做了多少而特去想。即于當時便知此等一切皆是無常不可信賴如同幻術騙局,在內心中翻然生起猛利的厭離。

  這種常久生自內心的變化,自最初便自然而有。”如此所講,內心厭離已成殊勝的依他之情,亦非如初業者需要觀待于再再特意思維和修習總的生死與諸別苦,而是唯從幼年時起,就見一切生死如火熾燃之界的真實厭離便于內心自然而有。即如克珠•唐吉欽巴所講:“此乃此生所得之俱生功德,而非于此生重新生發對治的加行所成。”又講道:“此乃極高的證悟。其爲殊勝,是諸多盛名藏地者•僅連一分亦不能比的現證功德。”大師自己也講道:“一切功德之本,就是清淨自己所承許守護的律儀。我于別解脫中之他勝罪、僧殘罪等粗罪未曾犯過。即使有時誤犯某些墮罪與惡作,亦立即忏悔防護。”

  如此所講,大師念起佛法之必不可少的根本唯是正法<律經》後,故在住于涅的期間,向諸化機講了衆多律學法類。下至戒律細微之處,亦使修持不致違犯。師徒全體縱于行住的一切臨時也都做到守持以叁法衣①爲主的比丘應有的相裝,故而持戒之美譽傳遍了一切方隅。在朗孜頂寺②,叁位法主③聚會,校訂《律經》教法大寶,對《十七事》和《廣戒經》等中所講的粗細律製的體性、程序、如何守護之規和改正的儀軌等,完整地建立了(律經)所講的實修清規。總之,不論任何時間與臨時之中,也永遠不被別解脫中的墮罪汙垢所沾染,唯將最極清淨的風規,作爲主要的加行,故那戒蘊圓滿之情,

  

   ① 叁法衣:上衣、下衣、內衣(又譯作祖衣)。

  ② 朗孜頂寺:十叁世紀時噶當派僧阿爾欽布•降曲耶協建。在熱振寺以西,堆龍浦河谷內。

  ③ 叁位法主:即宗喀巴、仁達瓦和郊喬白桑。

  即如克珠•唐吉欽巴所講:  

   “縱以佛智如何觀,

  尊心所見僅一分,

  松弛清淨戒律罪,

  細微亦斷我啓白。”

  如是那種對菩薩戒律和密乘誓言,更以視爲最重要之門,惡行雖僅一分,也不使沾染,將如眼睛一般地守護誓言作爲首要和由大慈大悲而等起的菩堤心大寶于心中無間存有等全如昔往發心祈禱之情,皆如前面略講。總之,直至輪回不盡,都不僅無間地學習菩薩廣大行,而且在共同的心目中,那種即使按照大師此壽,內心也永存真實菩提心之情,亦如克珠•唐吉欽巴所講:

  “尊幹意樂驕不取,

  有情利樂荷絕無,

  諸廣大行達究竟,

  希有勇心我啓白。”

  特別是內心生起清淨正見之情,由于在未參見邬瑪巴上師前,大師已想到若能無顛倒獲得此甚深中觀正見該有多好的猛勵心願就已常有,所以,參見邬瑪巴以後,由上師代語,因向真實的文殊菩薩請教了諸多正見法類的問題而斷除了增益。尤其由于文殊菩薩將應成自續宗見之差別、所破的粗細正量和了悟正見的標准等要義,做了總括的教導。于沃卡和卻隆等處,無間地廣修了積資淨罪,故而親見了無量的佛菩薩和靜猛本尊之聖容。特別在沃卡拉頂時,當觀上師與文殊菩薩爲無二無別,猛勵祈禱,使正見的觀修生發實效時,遂見聖者龍樹師徒五位之容。其中桑傑瓊(佛護)①

  

  ① 桑傑瓊:佛護(470—546)。亦作覺護。印度大乘佛教中觀派論師。據西藏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叁章等載,爲南印度坦婆羅人。出家博學,是龍友的弟子從僧伽羅若什達學龍樹的空宗教義,爲龍樹、提婆等人所撰的諸論作注釋。著有《根本中論注》等,發展中觀派學說。

  手持一本《中論》,爲做加持。翌日便得一部《佛護論》。經詳細研讀,便對正見之究竟樞要——龍樹師徒的無誤意趣,生發了透徹的定解,相執的緣慮隨即自滅。對真實義理,擔心落入諸邊的懷疑,悉皆連根拔除,如實現見了真實義,故對本師薄伽梵生發了堅固的虔信,著作了這部由講甚深緣起之門而贊美如來的《善說藏》。如是亦如克珠•唐吉欽巴所講:“大師以正理力,于真實義全斷增益,勤修一心等持空性的叁摩地並運用正知正念,善巧保任的串修已達究竟。由此力故,大師自言道:“現已串修熟練。

  故于出定後所見種種境相,皆如空而現,猶如幻起。不由空見所印持之自喜境相多不獨起了。”如是聖道叁要①等大乘共通的諸殊勝證悟,大師心中不僅領有,而且那種總于不共的密宗,別于無上密乘二次第②的證悟,也已娴熟之情,即是總的在修習生起次第中,由主要斷除凡常執著,自己能轉成真實天慢,並當次第明想粗分所依能依時,能如所明想而顯現得最極明了。

  這由于需要一種現如真實,所以,此又除非由次第外,不能刹那間顯現明了的間段是初業位;粗分所依能依曼陀羅,雖能刹那間顯現明了,眼等處之細分本尊和脈與界的本尊等諸細分,雖能次第出現明相,但是,此等皆不能刹那出現明相的間段是略降少智;不僅粗分,而且諸細微天身之面臂眼等的黑白界限,若也不混淆而能刹那間如實明了,就是于智慧獲得了自在。此複若能堅持並保任到隨時如願,則安立粗分生次爲一念瑜伽究竟。所謂一念之義,亦在《辨析寶苗論》中講道:“所謂一念,非謂或念佛一次或唯念一佛,而是完全念佛或念自與佛爲一體。”如此所講,就是指串修本尊明相和我慢。經中是將此分位說爲獲得

  

    ① 聖道叁要:出離心、菩提心和正見等叁者。

  ② 二次第:即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

  

  顯乘的第八住心①之量。又修習下門細分時,若能于降入佛母②蓮花①的芥子粒大小的明點內,頓時最極明了地明想出一切所依能依曼陀羅而且複又一切粗細本尊之黑白眼睛行相等也不混淆而能獲得極明了又不動的堅固的話,則將于智慧獲得自在的生次,說成細微瑜伽究竟之量,並將此分位說爲顯乘的寂止與勝觀已成之量。此時寂止成就之情,說是若能內心強將字母和細點,持于或上下頂端或臍間或心間,便由所修之處與所緣之要令風心住于體內,此時,被身心輕安之喜樂所攝持的寂止就能成就。又勝觀成就之理,說是由于串習了細點瑜

  伽,所以在再再收放的妙觀察之觀修進行之終,勝觀就能成就。

  大師來到沃卡劄楝④後,由修學了總攝輪⑤的近修和尼古六法⑥的引導,故而生起了諸多希有的驗證。轉赴沃卡桑昂朗後,進行了最極嚴密的冬令閉修。在奮力修證期間,欲著《建立次第疏》和《密宗道次第廣論》時,大師說:“總于《五次第》要義,別于第叁次第幻身的修法等凡《吉祥密集根本解釋續》和聖父子師徒之論典所講的諸不共義,均已徹底了解。雖過十余載,但至今未能宣說。現在亦只略說其少分。”即是說並不成爲昔往雪域之境的大多數自诩爲智者那樣所了悟的境界,而是由大師的無上智慧與辯才,無顛倒地如實了解了一切續部之義——聖師徒的意趣,並于內心生起希有的證悟後,雖經久時,然而想到如若一旦宣與非法器者,

  

   ① 第八住心:即勵力求得無功用住,是爲專注一境。

  ② 佛母:本尊陰體。密宗本尊代表智慧的部分。

  ③ 蓮花:女生殖器的異名。

  ④ 沃卡紮棟:在乃東縣西和津河谷口,原爲甯瑪派古廟。

  ⑤ 總攝輪:即勝樂,無上密乘本尊咽噜迦的異名。

  ⑥ 尼古六法:密乘尼古空行所傳六種秘法;臍火暖樂自然、自身貪憤自解、夢境迷亂自淨、光明愚鈍自醒、往生不修自覺、中有如來報身。總爲尼古空行所傳六法。

  ⑦ 沃卡桑昂朗:在山南桑日縣東,曲松縣北。

  

  則會産生宣秘之罪和未到時機後,除留存于自己心境外,于他人極爲守秘。時機到後,將以極秘密的方式,向諸具法器的弟子略宣其一二。此外,宗喀巴大師在進行本尊念修和正見的觀察時,在平凡者的印象中,諸身邊弟子曾請問道:“不論修習叁門任一之行,除非特別專注,細心觀察外,此等似乎由心不能決定。如此者是在何時

  ”大師答道:“于善行時有過如此,是在降巴林寺。在進行詳細觀察和伺察時出現如此,早已有之。是有如是者。”大師之此語,就是對叁摩地獲得穩固的殊勝相。即如克珠•唐吉欽巴所講:

  

  “究竟粗細天瑜伽,

  遠棄常相執妄念,

  凡現皆壇輪變幻,

  尊心不動我啓白。”

  如是又怎樣獲得圓次證語的方法。總的講,在生起次第的證悟達到究竟後,圓滿次第的證悟所生的量,是怎樣的呢

  按照《密集》所講,初次第——金剛念誦次第中有身遠離①分和語遠離②分兩部分。身遠離又有生起次第分和圓滿次第分二者。所以,以依止手印的大樂,現起空性的樂空智之所取行相③現爲天的身遠離,就安立爲生起次第;以修所成力④使風息入、住、融于中脈,以由此所生的俱生樂,證得空性的樂…

《藏傳佛教格魯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薩迦世系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