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格魯派史略▪P32

  ..續本文上一頁灌頂等,向完全無诤典範的班智達和得成就者之經典,尋求了根據,以引自正確理路的破立,補充了儀軌之諸不清楚的分支而加以闡明。

  以及如何守護成就之本——誓言和律儀的方法,亦在(根本隨罪釋)等論典中無不齊全地講了對何續部要否守持密宗律儀的界限、根本隨罪與各種粗墮的認識、此等之分支齊全與否的細節、如何守護的方法和淨除墮罪的方便等。對于大威德,密集和勝樂爲主尊的二次第道如何實修的方法,也將生起次第必須完具轉叁身①爲道用之樞要的理由;于濁世的一個短壽中成佛的所依身唯南贍部洲人決定必須具足六界,

  所以,生、死、中有等叁論式也必須加進胎生的理由;將諸不同的轉爲道用亦算作彼此道的替代,能得圓滿成就的道理;自與對面等同與否和自入等一與否的差別;以行怎樣的修法,身能成爲曼陀羅的方法等各項的細節;與曼陀羅融和一體的立論如何承許的道理;智地分位時修習空性的方法區別于顯宗的情況等,以及又在圓滿次第時,金剛身的實相;

  首先對何目的物正視的對境等進道的次第;各個本續特法的不同差別;一切方便的實修成就——幻身與一切智慧的實修成就——光明二者如何分別證成的方法;此二者雙運轉,即果位色身的近因有學雙運證得的方法;由彼如何斷除所知障的方法和此後證得無學雙運金剛持果位的方法等,皆仰仗怙主文殊菩薩親任善知識,所賜的語密甚深要門,如實按照本續和大成就者的意趣,無誤地做了明辨,並且連根拔除了顛倒修行金剛乘道之一切樞要的全部汙垢,弘揚了顯密教法大寶。

  由此宏恩大德,才使此道之不共講風較他宗派殊勝,才有了純正清淨實行的妙善傳軌,日沃噶丹派才有至今興盛不衰。

  複次,總的來講,大乘有因位波羅密多乘和果位金剛乘二類。

  ① 叁身:密宗所證光明爲法身、幻化爲報身、種種現分爲化身。

  

   果不隨順四遍淨①行相而以發心和六度來細分的話,是波羅密多乘或因乘。果謂佛的處所、身、受用和事業等四種,若隨順此四遍淨行相而修,則名果乘或以隱密修而得成就又不向非法器展示和能護心的話,稱做密咒乘。

  如《密宗道次第廣論》中所講:“諸波羅密多宗人所修諸法之真實離諸戲論,即隨順法身行相之道,然無修隨順色身相好莊嚴行相之道,咒則有之。”又講道:“特別是分爲二大乘,亦非以通達甚深空之智慧而分,需以方便分別。方便之主,是成辦色身之分。而成辦色身的方便,即隨順色身行相之天瑜伽法。

  此即勝出余乘之方便故。”如此所講,波羅密多乘與金剛乘二者的差別,也不以智慧分見地之門來分,也不以化機根利純之門來分,也不唯以方便分發心和六度來分,此等是顯密二乘皆有的共道。因此,總之就像大小乘的差別,不以智慧來分而以方便分別一樣,顯密二乘的差別,也應當以有無修習方便之主——隨順色身行相之道來分別。

  又對于密宗四續部分別安立的方法,藏地諸先賢雖有種種主張,但是,對此,《結合》中講道:“笑、視及握手、兩相抱爲四,如蟲住四續。”《第二十五穗》中講道:“事、行、瑜伽、無上瑜伽等四續部者,以笑、視、抱持、兩相和合和執手而表示之。”如是亦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講道;“爾時,續部之名亦曰笑續、視續、執手或抱持續和二相和合續,共爲四部。”

  如此所講,是將主要對同所修的天女彼此互視所生的喜樂持以爲道而能信受的種姓所講的續,稱做事續;將主要對同所修的天女彼此唯顧視和互笑所生的喜樂持以爲道而能信受的種姓所講的續,稱做行續;將主要對唯依顧視、互笑、抱持或執手所修天女所生的喜樂持以爲道而能信受的種姓所講的續,稱做瑜伽續;將主要對把兩相和合之欲念持以爲道而能信受的化機所講的續,稱做無上續。

  另外,以化機差別之門而分,證得以妙欲爲道的方便——天瑜伽者若能以外事爲主,則是事

  

   ① 四遍淨:四一切行淨,如來四種一切行淨:身淨、緣淨、心淨和智淨。

  

  續;若能將外對事與內定行于等分,便是行續,若能唯以內瑜伽爲主,就是瑜伽續;若較此瑜伽更無上者,亦名無上瑜伽續。即如《密宗道次第廣論》中所講:“能以如是欲塵爲道之方便者,爲空性見與天瑜伽。欲證此二,若須觀待衆多外事,乃是事部(續)之機。若待外事、內定等分,非待極多外事,即行部之機。

  若于外事,內定二者中,以定爲主,待少外事,是瑜伽部之機。若不觀待外事,能生較此瑜伽更無上的瑜伽,是無上瑜伽部之機。”而此亦就所攝正機入道,唯按其主次而說,並非完全確定。對于如是無上瑜伽部,藏地諸先師又承許爲方便續、智慧續和無二續①等叁續。對安立父母續差別的方法,也有種種主張,然而,宗喀巴大師之自宗,即如《律生》中所講:

  “諸瑜伽續量,

  定爲六千萬,

  瑜伽母續數,

  許十六千萬。”

  即主張將無上部分爲瑜伽父續和瑜伽母續二類。總之,若是無上部,就定是方便——大樂與智慧——空樂二者和合的方便智慧無二無別的續。所謂方便智慧無二無別的方便,是指俱生的大樂智;智慧,是指了悟空性之智。《五次第明燈論》中講道:“此中無上瑜伽母與無上瑜伽父二者之瑜伽義,非是方便與智慧一分,此即經中所講的方便智慧和合之方便,是俱生的大樂;而智慧,即如經中所多講並廣爲共許的是了悟無我,無自性性之智。

  若按照如是空樂的方便智慧二者之和合無別的體性,便是等同將一切無上部皆作爲如此一種所诠之最勝義,是故,一切無上部,其自性實況,則唯住于無二續。”如此所講,即是將這樣的方便智慧合一的無上部,

  

   ① 無二續:以宣講生圓雙運光明次第爲主的密宗續經。  

  計定爲父續和母續二類,並主張無不歸爲彼者。若爾,以圓滿次第之門將父續稱做方便續,將母續稱做智慧續的方便和智慧這二者,是指什麼呢

  是指主要能成色身者爲現分——方便分,指主要能成法身者爲空分——智慧分。

  即將主要宣說由四空所乘之五色光息,證成世俗幻身方法的本續,以及屬于此部之續,稱做父續,將主要宣說俱生的樂空二者無別的勝義大樂智或光明的本續,以及屬于此部之續,稱做母續。即如《五次第明燈論》中明確所講:“將主要宣說如矛的菩提從頂至私處摩尼之間所生的上降和由此返回頂的下固四喜生起的方法,以及將主要宣說以大手印——俱生的樂空二者和合無別之門,極能趨入勝義真實空性的證悟輾轉而進的次第,而不主要宣說由大樂智所乘的五色光息,證成世俗幻身的方法者稱做瑜伽母續。

  因爲已經诠說過由于俱生的慧度這個證成法身的方便也是樂空和合無別的瑜伽,而且主要能證成法身者是空品慧分,故亦稱做母。”又講道:“又將主要宣說由漸次收攝風息于光明現起處心間的次第而順起的四空和以此後從外起的次第而逆起的四空之門,生起空智的方法者,以及將主要宣說世俗幻身由光明風息五色光證成的方法者,稱做瑜伽父續。

  因爲已經诠說過由于此亦是由空智與風息所成的二身體性和合無別的瑜伽,由于主要能成色身者是現品方便分,所以亦稱做父。”對于道的立論,亦如阿奢黎•江白紮巴(妙音稱)所著的《心莊嚴論》中所講:“有的人說,生起次第是佛爲只修共同悉地的劣慧化機而說,欲得勝悉地者是應從開始就直修圓滿次第。有的人主張圓滿次第即是唯修第四灌頂之義。

  有的人說,講說空性,是唯爲破斥分位之邪分別,是故欲得成佛,以圓滿次第之廣大資糧來修自爲天就可以。雲雲等將二種次第說成了分離。又有的人雖然講了天瑜伽與了義爲雙融而修,但其所修了義,卻認爲只是心住于全無所思,故而全如和尚之見而修持。有的人主張唯由串修此心住于樂明無分別,心就能現起俱生智而即生成佛等,即有密乘道之所依全盡,本續和大成就者的意趣全成了顛倒的種種說法。然而,此宗規則主張二種次第互不分離,猶如花與其香味住于所依能依,此亦應次第而修。《密集後續》中講道:

  “諸佛所示法,

  正住二次第,

  即生起次第,

  與圓滿次第。”

  如此所講,當以共乘的道次善修己心後,轉入不共金剛乘道時,應以清淨的入門四灌頂來成熟相續,並應以如理守護灌頂時所承諾的叁味耶和律儀之門,首先修學粗細生起次第瑜伽,以此來成熟能便利生起全部圓滿次第道的心相續。此後應當以修學圓滿次第及其分支,使解脫道得以齊全。

  《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講道:“乃成立生起、圓滿二者如花與香爲能依所依。此複,心證事物真實,是修圓滿次第而成;身成色身,是修生起次第而成。身是心之所依,故經中說彼二爲能依所依。即在道位亦有隨順彼之能依所依。”又講道:“在由生起次第所成熟的心相續中乃生圓滿次第。

  若未以此成熟,圓滿次第雖有少分可生,然必不生能入勝道之圓滿次.第。故經中多說先修生起次第,次修圓滿次第。”即是明確地講了必須逐次地修學二道。此外,《五次第論》中也講道:

  “善住生次第,

  欲得圓次第,

  佛說此方便,

  次第如梯橙。”

  《攝行》中講道:

  “諸初業有情,

  轉趨于勝義,

  正等覺說此,

  方便如階梯。”

  此中自果,亦是成熟圓滿次第的相續。非從以所修力使風息入住融于中脈所生,而對隨順種種生死中有行相,由心重新假設後而修的彼瑜伽,是生起次第的體性,對此亦稱做施設瑜伽和假瑜伽。

  即如《密宗道次第廣論》中所講:“生起次第者,以元輔音字母和以由此所生的日月或以種子字與標幟等方便,將自身生爲完具天身,彼唯是由心生起,名唯假設。”又講道:“以是生起次第之完具天身的方便亦是心假造,而由此方便所生的天身亦是假造。”如此所講,既然只在字面的解釋中是以由分…

《藏傳佛教格魯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薩迦世系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