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格魯派史略▪P36

  ..續本文上一頁業和煩惱來分辨粗細二身一樣,幻身能成,需要一種能以所修力來分辨粗細二身者。此又是憑依圓滿次第五次第的初次第——金剛念誦次第,風心成爲天身的,所以,經中講了這是分辨粗細身的最勝方便,即是由憑依內外的運氣,風如死次第滲入心間的心遠離究竟之喻光明所乘的五光風息來作親因和由彼心製造俱生緣,憑依如此因緣,從舊的蘊,分位另外起爲幻身的。

  修成彼幻身,心遠離究竟的譬喻光明必須先行。此中,由叁頂端的運氣,解開心間的大多數脈結,使諸粗風息滲入中脈的語遠離或稱金剛念誦次第必須先行。此中,于私處摩尼第八脈瓣之中脈中央的

  

  ① 異熟生身:即異熟身。應淨治處中有叁身之一。生後未死之前,即生死中有,由于造積種種善惡之業,感受種種苦樂之報,故稱異熟身。

  ② 根本四風:上遣風、上行風、平等風和周遍風。

  ③ 五支分風:1、行風;2、全行風;3、正行風;4、極行風;5、定行風。此五風名稱,依次亦有稱爲龍、龜、蜥蜴、天授和勝弓。“風”,亦譯爲氣、氣息和風息等。

  ④ 持命:持命風。人體五根本風之一。居于頂門腦腔之中,功能在于靈活智慧,明利器官,持續思維。

  

  所緣境標幟或細點任何一種,令心堅固的身遠離——細瑜伽必須先行。所以,這也是粗細生起次第已得究竟的瑜伽師以具足身、對境和風息等的樞要之門,于對境的要害——中脈的下端或私處摩尼中心的細微所緣境,修習專注一趣。由于如是修習,所以,從以風心同行之要,令風息入、住、融于中脈所生的諸表相便能生起。

  彼時,以對空性專注入定之力,于後得中也應當能凡顯現皆現爲空和將空現爲安樂的變化,以及又從彼以所修力,令風息入、住和融入中脈中猛勵火熾燃後,菩提”便降于私處摩尼之頂端,所以,應當引生出上降四喜和由于以還滅使菩提固定于頭頂,所以,就應引生出下固四喜。下固的四喜,是俱生的喜。于彼引生上降下固四喜之時,生起菩提降于中脈的殊勝觸②,並憑依此,生起安樂身受和從由彼無間爲緣中生起殊勝心樂。

  由彼樂與細微空性二者于對境和有境中體性和合爲無別,所以是樂空無別的勝智生起。如是在《明炬論》中講道:“由于緣注了私處摩尼輪中心或中脈下端身之要害處而修,所以,若已以風心同行之要,于彼攝持了的話,于左右脈中風息便停滯遊行而遊向中脈。在此之後,若發起令風息融于中脈,五征③便先顯現。”以及又講的“又于第二次第時,凡所現皆應顯現爲大爾的變化,而此又是從獲得圓滿次第之俱生大樂以後。

  是故,此中以身遠離之門將一切所現皆見爲大樂的變化。”是說,一切顯現,全都爲了現爲安樂。此外,該論中又講道:“這種于下門修細點,由于易使下行風逆轉,所以猛勵火熾燃力大,能充分表現出上降的俱生,菩提必須久住于私處摩尼。”《生次廣論》中講道:“此規中修下門細點,有一能成圓滿次第叁規者,彼若置于不修,細點功能便不圓滿,修身遠離之要便成遺失。”在如是身遠離之時,由于

  ① 菩提:即精液的異名。

  ② 觸:五遍行之一。根境識叁者和合,從而觸境察辨自境之心所。

  ③ 五征:五守舍神守護五征:1、白牛;2、娘舅護法;3、鹞狼;4、婦女;5、鹿。

  

  正視了中脈下端等別的脈輪,所以,攝風息于中脈而融入的俱生的勝樂便生起。其主要目的,經中說是爲了後來會容易解開心間的脈結。此後,于語遠離的心間頂端修咒明點的運氣,于鼻的頂端修光明點的運氣,于私處的頂端修實體明點的運氣。

  即由于修行了這叁種運氣,所以,由前二種就使不能收攝的風息收攝于心間和使心間難解的脈結松開。第叁種是使此時收攝風息于心間的效力發揮成爲最佳,並由彼無余解開脈結後,能使光明顯現。複次,對于與基位之死次第隨順的心遠離達到究竟的光明顯現,必須修行打開心間無明卵殼的方便——令風息生和入的金剛念誦,而若不修行此,被左右二脈之結所緊縛的心間脈結就無法解開。

  爲了阻止妄念——能動的風息,是需要以修風咒無別的金剛念誦來收攝一切風息于心間不散明點後,修成雙運身的。總之,不散的明點,有心之所依——心間的赤白界①、基位光和極細微的持風等多種。

  而將心間的不散明點那個細微的持風了知爲一切風息的根本後,將諸風息收攝于彼,這是現起光明的主要方便。在語遠離之後,應當修學心遠離。對于即生成佛,必須以極細微的心,現證真實性,而彼法爾,是以樂空無別的智慧來現證。以此法力是能迅速斷除所知障。

  而斷除所知障的能力大小,由于取決于助伴——方便分,所以,從彼原智上能成爲色身之同類的不共因。因此,憑依金則念誦,完全解開心間的脈結後,若能收攝根本四風于不散明點的話,就是引生心遠離的了悟。(明炬論)中講道:“以金剛念誦,總的引生諸空之理,已講畢。特別引生心遠離之諸空的界限,是心間脈結充分解開後,從能收攝諸風息于心間不散明點之際,而不是在此之前。”

  ① 赤白界:男子的精液和女子的月經。

  

  此外,還需要整持和隨融的比較次第,尤其是需要修行緣能遍①的金剛念誦。所以,對于無余收攝能遍的風息來引生究竟心遠離,就必須要依止外緣業印②。《智金剛集論》中講道:“成就幻身,依賴外手印,于此生幻身能成。”《明炬論》中講道:“圓滿生發幻身之能立事的心遠離叁智,需要外印。”但是,經中講了若未達到證悟之量,那種臨死時自然隱沒的能遍風能代替所作,並由喻光明代替中有而起爲不淨幻身。

  由彼幻身,憑依任何一種所依能證得余道。雲雲。雖然是憑依這樣的內外緣,引生叁空,將彼叁智生發爲四喜體性和破除了叁現分③時那個現爲表面定解者之後而修空,但是,特別在第四空——光明和第四喜——俱生喜之時,主要的是將樂空和合。總之,未證得心遠離前的叁空智與心遠離的空智,大小差別極大。

  由于此時將一切菩提和風息從身的上下部全都收攝于心間的不散明點,所以順次的喜,力量就大,並由于相和有相八者④並非盡然相似,而如死次第顯現,所以就生爲原始心俱生的安樂體性。以彼對空性專注入定的光明,就是心遠離究竟的喻光明。彼時由于由極細微心將空性義了悟爲共理的慧,表示義光明的喻光明和遣除凡常死以後,法身的和合等真能成就,所以是成就道位的法身。

  那麼,那個第叁次第的幻身是如何成就的呢

  是由憑依如是叁遠離的內外運氣,諸生發世俗的風息如死次第而融入了心間的心遠離達到究竟的喻光明所乘的五色光息來作親因和由光明心製造俱生緣,是憑依如此因緣,從舊的蘊,將分位另外起爲

  ① 能遍:外延。概括衆多部分概念的總體。如瓶,是概括金瓶、陶瓶等一切瓶類的能遍,亦是金瓶,陶瓶的總概念。

  ② 業印:密宗瑜伽部“四部”之一。又稱雙修時之女方爲業印。

  ③ 叁現分:修行薩迦派道果預備位。顯乘的共通叁現分道:不淨現分、瑜伽景象現分和清淨現分。

  ④ 相:此處指境界。即是將自身所有脈風攝入丹田,經過攝入、止住、融合叁個階段,就能夠得到殊勝境界和感受。有外八相,內八相感受。

  

  幻身的。彼幻身,由于未斷除煩惱障,所以是不淨幻身。爾時,由于凡常中有被遣除後,是報身的和合真正成就,所以是證得了道位的報身、性相(合格)的智身和隨順(相似的)金剛身。如是在《明炬論》講道:“從具足五色光息的智慧明相①和方便增相②二者,生起具足手足等之名德的幻身。

  若簡言此等之義,是說若無風息而只是單心,由彼單心具足面手等的天身不能成就。然而,由于五光風息和心二者存在于同一本體,所以,能成天身並無過失。又, 能成幻身之意的近取因是前心;, 俱生緣是風息。而其肉身的近取因是風息;前心則是俱生緣。”那個這樣的幻身從流轉還滅的何空之際能成

  

  對此,《密宗道次第廣論》、《根義真實極明論》和《建立次第》等中講了“從叁空後現爲還滅之具風息的心而成。”克珠·唐吉欽巴說,此說只是記戴了諸先賢的說法而已。而自宗的究竟主張,則在《五次明燈論》中講了“除去講了從心遠離的叁相③之風心能成幻身外,五師弟的論典中未見有于流轉和還滅之諸空的任何分際所成的幻身。

  手目等從光明本性中如魚躍出水面地能頓時起爲金剛持身者,謂頓次第和從由光明成了得相、由得相成了增相、由增相成了明相的分際起爲金剛持身者,稱做得相等的次第方便。自宗則解說爲于雙運之時。”和《五次第明燈論》所講的“二谛無別,直指圓滿次第。”而若詳細探討這個難解之處,則在(五次第論》中講了:

  “具性彼彼光,

  具風六識身,

  由自加持次,

  ① 明相:隱沒次第中,首先現似秋夜晴空,月光滿天,唯白茫茫一片空明而別無所有的微細意識景象。

  ② 增相:密乘修習隱沒次第中,唯見天空日光映射,一片空明紅霞,別無所有的微細意識景象。

  ③ 叁相:明相、增相、得相。

  

  數爲有情現,

  如從淨河流,

  諸魚疾躍起,

  從一切空明,

  生起幻身網。”

  即是講了此身亦唯從風心以自加持次第而生和從如同清淨河流的光明中生起像魚兒突然躍起的清淨幻身之喻義。這個喻義是說能從光明中不爲他所障礙而生起是合理的。

  此後該論中講了“因爲四空成爲一體,亦是順次之時前者融入後者後,最後于光明中成爲一體之義是合理的,逆次是不合理的。與緊接著死光明無間所成的得相一起中有能成,因爲所淨事的次第與此最極相符。”如此所講,就像基位時,光明停止與中有已成是同時的一樣,在道位時,也是光明停止與幻身已成必須同時。

  所以是主張此時也是與逆次的得相已成的同時成了不淨幻身。此外,關于這樣的幻身有十五…

《藏傳佛教格魯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薩迦世系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