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成就者的意趣,做了詳而又細的解說,清楚地解釋了密宗道的精華——空行氣息突噓的全部秘訣要點,故使母續共道的任何樞要都成爲全無會誤爲顛倒之處。以此宏恩大德,《吉祥勝樂輪續》的清淨講修傳統才在無匹日沃噶丹派中至今保持不衰。見此實情,宗喀巴大師講道:
“千萬瑜伽自在曾已行,
即此勝樂講修極衰敗,
唯願弘揚久住永不朽,
成爲欲願解脫者路徑。”
(四)二谛體性合一雙運的立論
《五次第論》中講道:
“此如彼次第,
自加持、光明,
唯此二和合,
是雙運次第。”
又講道:
“世俗與勝義,
了知各別分,
于何正和合,
說彼爲雙運。”
如此所講,是將身清淨——世俗幻身和心清淨——勝義光明智二者同時聚合,稱做雙運轉的。那麼,這樣的雙運如何修成呢
就是由上面剛講過的義光明所乘的風作親因和由光明心製造俱有緣,憑依如此因緣,使義光明停滯,逆起的得相便成就。
與此同時清淨幻身成就、證得阿羅漢位、證得大乘修道①和同時證得乃至生死,同類相續不斷的諸性相《合格》的金剛身。不過,由于以彼盡斷了煩惱障,雖然證得了斷德雙運②,但是,未證得雙運的主要者證德雙運①。
所以,將彼不稱做有學雙運。以那個首先證得了如是斷德雙運的清淨幻身,複又現起光明,在以大樂智一心專注空性而入定的那個時候,就是證得雙運的主要者證德雙運或有學雙運。
《明炬論》中講道:“善解《吉祥密集》之所诠要點雙運者首先應當徹底了解有學雙運成就的方法,並應當于彼設立相似的諸疑後,于余邊中斷除叁有的疑惑而決定,最爲善妙。對此,未見聖師徒之隨行諸五次第的解釋做這樣的抉擇。”此後接著又講的“解說爲從如淨河流之光明中生起如魚兒疾躍之清淨幻身的喻義,謂從光明中不爲他障礙面生起是合理的。”是原先直指幻身而這樣安立的。這裏,不將那個起爲從光明無間而起的淨清幻身的幻身,稱做雙運的
① 修道;五道之一。往趨解脫之門經。于見道位所證之理反複串習,由修八聖道支,根本斷除諸修所斷,增長無滑功德之道,
② 斷穆雙運;有學平常雙運。依密乘道斷盡煩惱障,證得正分清淨幻身的雙運。
③證褥雙運:清淨幻身和勝義光明二者身意一體融合雙運。是密宗殊勝有學雙運。
理由,是彼中只有雙運的一只,即彼是從第四次第的光明中無間所起的幻身,而由于在彼時實無光明智,所以,另一只並未直正獲得,因此不得所謂雙運之名。此乃諸智者所講。所謂雙運,如前面所講,應當指世俗幻身和勝義光明二者互不分離地雙運轉。
《明炬論》中講道:“彼中,由于未證得義光明前,在由五色光息所成的幻身存在之時,無心與勝義谛成爲一味之光明;而由于在未證得雙運前,樂心與勝義成爲一味的光明存在之時,沒有自身成爲幻身的世俗,所以,就成了輪替,因此無雙運。一旦,所謂自身加持——世俗幻身的究竟與所謂心光明——勝義谛之究竟二者同時聚會于一個心相續,無有輪替而和合一起的話,就證得了雙運。”
又在該論中講道:“不是因二單只輪替之理而倆。同時聚合者,如前所講,是雙運。此從逆次的最後明相中起後,又入于光明時能得。”對此,藏地大多數先師講說第五次第的雙運義時,由于未通達智慧分——樂空無別智和方便分——世俗幻身二者必須雙運轉的樞要,唯將第叁次第的幻義——谛實空,當作了幻,所以,彼從樂空無別的獨空義中唯不獲得,因此,不論任何雙運轉,也都指谛實空和大樂二者。
除了唯將此二者雙運轉,解說爲雙運的究竟義外,未曾安立過余者。總之,將大樂和真實性雙運轉,命名爲雙運,在母續法類中甚多,但是,僅這樣的樂空無別並不完具此分位的雙運義,即如《明炬論》中所講;“對于即此樂空無別,諸多進行《瑜伽母續》的解說者說成了樂空雙運和二谛雙運,且將龍樹論師所傳密集的雙運義也說成彼。然而,龍樹菩蓮的傳規並不只將前面所說之義的俱生樂空無別作爲雙運。”
如此所講,是將自利法身能立——無自性空和大樂智二者作爲意的差別,將境與有境二者合而爲一後,名爲勝義谛,安立爲一只;將利他色身能立——幻身稱做世俗谛,安立爲另一只,將此二者雙運轉,認定爲此分位之雙運的主要者,這便是宗喀巴大師之無垢宗規、吉祥無匹日沃噶丹派之殊勝主張的無上勝處。
關于證得所修果的方法,也是以彼如是的有學雙運,憑依有戲論、無戲論和極無戲論之任一叁行,從樂空智的極大增長中現起叁空,證得有學雙運後際的義光明——修道如金剛的叁摩地或相續後際①的無間道。在其第二刹那間,無余盡斷細而又細的所知障,證得遠離一切汙垢的勝義光明法身和相好莊嚴的報身二者體性無別,即無學雙運——具足和合七支的果位後,于即此刹那間爲了化機的利益,顯現上百千萬化身乃至輪回未盡,使功業無功用運轉直至世界存在連續不斷。
如是于《明炬論》中講道:“在對彼圓滿次第之行修習的後際(最後),無學雙運成就的方法,即如前面所講,在以內外二覺之門,現起黎明光明中究竟法身證得之時,有學雙運即如幻之身便成爲無學雙運之身,乃至輪回未盡,住于不從彼二身而動。
叁、以將顯密持于無違相助之道顯揚全部佛法實修
樞要的情況
如《谛者品》中所講:“曼殊室利,我爲諸有情宜說彼彼諸法,如是一切皆爲令得一切種智,趣向菩提、臨入大乘、成辦一切種智、正至于一境。故我非有異宗安立。”佛祖薄伽梵爲叁種姓化機賜教所有法類,如是一切唯是最終引向一切種智道的方便。即隨順各個化機的種類和意樂,爲追求唯當前生死苦息滅之位的化機宣說小乘法,爲追求所得無上菩提的化機宣說大乘法。所以,爲了首先使未成熱的有情成熟、使諸成熱者解脫和次第安置于一切種智之道,是以善巧方便之門而宣說的。由見此情,《真實名經》中講道:“叁宗起出離,
① 相續後際:最後有際,物質和心識蟬聯演變的最後邊際。從此第二刹那必定證得成佛。
安住一宗果。”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道:“通達彼一切爲無違,謂將此了解爲一個補特伽羅成佛之道。此複隨其所應,有的是道之正體,有的是道之分支。”《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講道:“故當了知佛所說法,一切皆是正對化機,引入佛地之所有方便。然因化機勝劣增上,方便亦有圓不圓滿與道遲緩等差別應理。
是故,引入佛地的分支之道與大乘道二者不同。”即如此明確所講的修習遍智之道的正體與成爲其分支的二種道理。特別是波羅密多乘與密咒金剛乘二者互不相違而成爲因果的道理,亦在《無垢光廣釋》中講道:“密乘理與波羅密多理,果性與因性融合爲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也講道:“設作是雲:在入波羅密多大乘中,雖須下乘法藏所說的諸道,然而對于進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之諸道非爲共同,以道不相同故。此說亦極非理。波羅密多道之體性,乃攝入心于菩提發心和行修學六度。
而此隨時隨地皆當修行。如《吉祥金剛頂》中所講:,縱爲活命故,不應舍覺心。”又講道:“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舍。”此外,諸多密宗經論中亦有講說。”該論中又講道;“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處,即執一切猶如寒熱遍相違者,是顯自智極其粗淺耳。如是,除去個別特殊的開許與遮止外,諸佛經極相隨順。
是故,若入上上叁乘或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與道之功德種類;”如此所講,首先是由對波羅密多乘所講的無常和苦以上獲得定解而厭惡”一切有的出離心,其次是方便分,即由緣漂流于生死輪回之一切有情的大悲心來作因的真實菩提心,此後是智慧分,即如理通達緣起甚深道之真實,是實修密乘道所不可缺少的。
因爲若無菩提心,便不成爲大乘法,而縱有大乘道六度,但是,以其余五度不能從生死四輪中自力度到彼岸,所以,雖將彼等安爲度彼岸,但也取決于通達甚深緣起。(攝頌)中講道:“五度無慧如無眼,無導非能證菩提。”吉祥勇識講道:“施等諸福德,具慧尤有力。”
此外,《入行論》申講道:“此等一切支,佛說皆爲慧。”如此所講,通達粗分無常與苦等的慧和慈悲等方便分,亦皆歸爲此緣起甚深智慧之支。而密乘的甚深樞要,亦取決于充分理解波羅密多乘中所講的境空之義。《五次第論》中講道:
“金剛宗中瑜伽師,
所緣任何真實性,
佛說彼彼唯是幻。”
《五次第明燈論》中講道:“是故,對于色身之因的諸方便,雖然亦是.不可無有空性的了悟,但是,對空性的了悟,乃至法身能成爲殊勝,則必須修習全部方便分,這是兩種大乘之規。”如此所講,大乘共道,雖然亦需方便智慧互不分離,但是,獲得一切種智的主要障礙所知障的正對治,則是這個智慧。
而由通達真實的智慧與密乘所講的有境俱生的大樂和合了的樂空無別的那種智慧能作法身的親因和斷除細分所知障等無上密乘的不共差別法,也是從此智慧上産生的。《五次第明燈論》中講道:“由于求得通達無我之智後修習了彼,故能連根滅除二障,雖爲諸賢哲者所同意。
然而,以如是聞思充分抉擇了以後,對于修學甚深空性,則需要此乘所講的殊勝有境大樂。這一點,余乘和下部密乘則未宜說,故是無上密宗的差別法。”該論中又講道:“即如前面所講,如若了知二乘共同的生死流轉次第,就會是一個由知必須遮止其根本我執而尋求正確決斷無我的正見者;如若了知了由于不共的風,故而流轉于生死的次第,就會是一個由見必須從妄念浮動中遮止風息而能正確通達作爲製止彼的方便就是正視身中要害的教授者,並由于將以由彼方便所引生的大樂,決定了無我之義的樂空和合的道作爲心要後,就會修持,
所以,能不錯教授之要廣如是就像大善知識仲敦法王也對無匹覺沃傑生起…
《藏傳佛教格魯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