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P2

  ..續本文上一頁的講經者、智者與成就者的主宰、一切持金剛者的頂寶、徹底頂禮無汙白光的趾甲者是大譯師•吉祥瑪爾巴•卻季洛追(法慧);

   將所樹的宗規執持于贍洲無匹之主、智慧悲心能力等一切德寶盈滿的大海是吉祥至尊曰巴欽布•米拉協班多吉(苦行大師•米拉笑金剛);爲佛親自授記贊美爲佛子月光童子、袈裟舞蹈的遊戲、廣發了義法音,以顯揚能仁的密意者、以融合噶當教法與米拉《大手印》二法流的教授來引導有緣弟子于即身即世成佛之地的開宗大師是名享叁域的吉祥無匹崗布瓦[20]。

   這叁位上士名爲噶舉派叁祖師,是一切修行傳承系統的教主,而所謂噶舉“四大八小”也全是此叁位祖師的傳承繼持者,而且藏地的講修大教主、智者、成就者和成爲如本師第二等許多正士也顯然是這叁位上士之語旨與傳規的繼持者。所以,應當略述他們如何開一代道統大寶宗風的情形和見修方法的決定。

   法主瑪爾巴噶舉的宗規,對于以講修之門來修習佛金剛持的無垢語旨和《勝樂》、《歡喜》與《密集》以及《幻身》、《直超》和《四座》等諸無上續部爲首的顯密經義大海的方法來講,是一種特別優異的宗規。此宗規最初是由佛金剛持傳與大聖底洛巴[21],而由他傳出的。

   這位自在聖人底洛巴,按共同所講,他被大乘師大聖龍樹尊師攝受後,由示現了能教授因位波羅密多道之情,而成爲無比的大智者。當殊勝的真實性證悟該現前時,他在西印度索瑪布日山寺,于十二年間做了修證。

   由于修習了道的證悟,所以獲得了大成就者之地。傳說此後他僅一諷誦《笃哈》[22]金剛歌曲,十二萬城鎮的諸士夫便得解脫,八位獲得成就的弟子亦如是成辦利生事業。

   大成就者底洛巴領受了近傳與遠傳的二大語旨,其中遠傳的語旨,如其所講:

   “龍樹、咱熱、羅瓦巴,

   以及善緣空行母,

   依止四大語旨師。”

   就是這四種語旨。

   第一語旨,由金剛持傳與因陀羅菩提王、龍所變化的瑜伽母、地神毗蘇迦瓦、大成就者薩羅诃和大聖龍樹尊師。是從龍樹尊師聽受了父續《密集》及其圓滿次第五次第的當面指點、《金剛四座續》及其口訣、《六法》中的幻身和遷識與入舍等而領受的彼等的語旨。

   第二語旨,金剛持傳與智慧空行母、古古日巴、咱熱耶巴。是從咱熱耶巴聽受了母續《瑪哈摩耶》與《六法》中的諸夢境法類而領受的語旨。

   第叁語旨,由金剛持傳與金剛手、卓毗赫魯迦、毗哈那班雜和羅瓦巴。是從羅瓦巴聽受了《勝樂》等母續全部和《六法》中的光明爲主的圓滿次第的諸法類而領受的彼等的語旨。

   第四語旨,由金剛持傳與金剛手、無支分金剛、蓮花金剛和善緣空行母。是從善緣空行母聽受了《吉祥喜金剛本釋》諸續和《六法》的教授全部,此外特別領受了拙火[23]的語旨。如是佛金剛持的證悟與義理的傳承便完全轉移到了尊者底洛巴的心相續之中。

   他又從咱熱耶巴學習了拙火的語旨,從龍樹學習了幻身與光明的語旨,從羅瓦巴學習了夢境的語旨,從樂成空行母學習了中有與往生的語旨。此外,又從因陀羅菩提王聽受了他身智的教授和從摩定喀聽受了奪舍的教授等遠傳的語旨。

   此遠傳語旨雖有某些少許的不同,但如吉祥讓迥多吉[24]聽講:“叁藐叁菩提佛大金剛持講與了密主等諸菩提薩埵。

   由彼等將四大語旨傳與諸傳承師,即龍樹、提婆、月稱和摩當吉等系是南傳派。卓毗巴哈巴、毗那薩、羅瓦巴和因陀羅菩提等系是西傳派。魯伊巴、遮定喀巴、達日迦巴和蘇卡哈日等系是北傳派。樂成空行母、唐洛巴、辛洛巴和迦那日巴等系是東傳派。”

   若講近傳,即如其所講:“底洛我無人上師,吾之上師一切智。”由于是直接從佛金剛持聽受了密宗四續部的教授和金剛瑜伽母付與了耳傳寶叁法類藏,所以一切教授的精華皆集于這位大聖一身。他是由長期成辦了利生事業後,未舍肉身而飛遊于天界空行之中的。

   他的弟子甚多,但是于此節中要講的當是尊者那若達巴。此尊者在摩诃巴拉(大護)王之子貝雅巴拉王時期,出生于迦濕彌羅[25]婆羅門族之勝種那若達巴,名爲聖賢的種姓,故名那若達巴。他自幼學習吠陀經義,十分精通。由于敬信正法,所以去了中印度,從親教師益希畏(智光)出家爲僧,起法號爲年紮桑布(美名賢)。

   他精通大小乘的一切藏,並又請教了密教的一切內外續。成爲大班智達時,他守護那爛陀寺與戒香寺的北門,勝伏了外道的一切辯難,所以被贊譽爲吉祥季美紮巴(無畏稱)。他在廣行聽聞與講說中,自心全然不住于滿足的一刹那,每夜都在常修勝樂輪的瑜伽,所以獲得了共同悉地與他心智等。

   諸多空行母展現聖容,策勵道:“東方有阿阇黎名底洛巴,當赴其座前,能得悉地。”遵此策勵,他尋訪底洛巴而得參見。于其座前以修行十二大苦行[26]之門,使上師歡喜而依止,從而最終憑依言說與表傳,領悟了密教的一切義理,並升登于成就之地等。

   如是傳記于整個聖境印度與雪域藏地普遍流傳,故不擬在此廣述。此阿阇黎的弟子有辛迪巴等守門的諸班智達和具德阿底峽等諸多教主。繼持《注釋續》的弟子中,四位善巧父續者是那布•吉美多吉(黑行,無畏金剛)、毗卓哈都、雜雅迦熱和迦濕彌羅阿迦熱索哈等四位。

   瑪那迦室、達磨瑪底、旁頂巴欽布和紮雜切達等四位是母續四善巧者。貝喬•卓毗巴、日日巴、甘達巴和迦索日巴等是獲得悉地的四弟子。此等僅在我藏地爲人所共知而已。傳說當時聖境印度的大多數班智達與成就者都頂禮這位阿阇黎。

   如《噶舉金鬘》中所載,金剛持與四大語旨的傳承上師底洛巴和那苦巴事迹已有詳廣的講述,但這裏僅做草述亦可。

   現在于此,決定無匹瑪爾巴噶舉派,是當正說即此道統大寶于藏地最初開一代宗風的祖師與如何開宗的情況、其繼持者噶舉“四大八小”如何産生的情況和法王卓貢噶舉派的宗規等。附則:诠說香巴噶舉的源流。

  注釋:

  [1] 娑婆世間:佛書說,在南贍部洲修學佛法不須怖畏,故名此洲爲婆娑世間。

  [2] 楚天:即大梵天王。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初來請轉*輪,又常住佛之右邊,手持白佛,以對于帝釋。

  [3] 帝釋:即帝群天。佛教護法神之一。爲忉利天之主,居須彌山頂立善見城。

  [4] 幹闼婆:尋香。以香爲食,故名尋香。天神之一類,又稱天界樂師。

  [5] 鸠槃荼:瓶腹,甕形鬼。爲吸人精氣之鬼。佛書說爲大海中一種似人的夜叉鬼怪,頭上生有各種動物的頭,肘部、膝蓋和耳輪都長有發狀肉絲。

  [6] 有寂:世間與出世間,生死與涅槃。

  [7] 無緣:無所得。除彼所緣,更無過所緣之思。

  [8] 甘蔗人:釋迦佛的別另。

  [9] 四個宗派:即中觀派、唯識派、經部和有部派。

  [10] 法臣吞米:即崇法大臣吞米桑布劄,吐蕃王松贊幹布時一大臣名,早年奉命赴印度留學,精研梵文和佛學,還藏後首創藏文,初譯佛經。“吞米”是氏族名,“桑布禮”意爲西藏學者,是印度人對他的敬稱。藏史稱爲七良臣之一。

  [11] 貝若:即貝若雜那(遍照護),又譯作毗盧遮那。藏族大譯師,是吐蕃王赤松德贊時,在桑耶寺初次選拔藏人出家預試七覺士之一,後爲西藏早期叁大譯師之一。

  [12] 噶、焦、祥:是八世紀中吐蕃王赤松德贊時,噶瓦拜則、焦若•魯堅贊和祥•益協德叁位藏族青年譯師的簡稱。

  [13] 努欽:即努譯師桑吉益西。吐蕃王赤松德贊時一大譯師。傳稱他精通七種語言,曾將大班智達毗瑪拉彌紮所講的印度佛經譯成了藏文。

  [14] 仁桑:即仁欽桑布(958—1055)。他是天喇嘛智光派往印度學法的二十一人之一。他精通梵藏兩種語文,畢生譯經甚多。後人稱爲大譯師。他又迎請印度法護、慧護諸律師廣弘毗奈耶戒。

  [15] 多羅:即譯師多吉帕(金剛吉祥)。是赤松德贊時一大譯師。

  [16] 薩迦巴:是指昆•衮喬傑布(1034—1102)。他在1073年建薩迦寺,是薩迦派祖先第一代。

  [17] 布敦:全名布敦•仁欽竹。藏族著名佛學家。藏曆第叁饒迥鐵虎年公元1295年生于後藏夏麥地方。爲超普譯師的叁傳弟子,後居夏魯寺。所傳教派名爲布敦派,亦名秋季夏魯派。有《佛教史》等著甚多。

  [18] 班欽•唐吉欽巴:唐吉欽巴是稱號,本名羅桑卻季堅贊,爲班禅四世。1601年他住紮什倫布寺,作爲紮什倫布寺第一任座主,以後由他轉世的活佛繼承了法座。

  [19] 克珠米旁巴:即米旁•卻珠嘉措。迦瑪噶舉紅帽系第十世活佛,也是該系的最後一世。

  [20] 崗布瓦:是米拉曰巴的弟子,噶舉派支系塔布噶舉的始祖。公元1014年生,名索南仁欽,1093年逝世,弟子甚多,成爲噶舉派的一個重要分派。

  [21] 底洛巴:原名慧賢。公元十世紀印度那若巴的上師,爲修密宗得成就者。因曾作榨油工,故名底洛巴。

  [22] 《笃哈》:笃哈本是印度一高僧名。此書是收集他所作的證道歌,又名《笃哈藏》。

  [23] 拙火:又譯作猛厲火,臍輪火或絕地火。梵音譯作旃陀離。是臍間本有的俱生熱力。密乘圓滿次第根本法之一。集中堅守脈、風、明點,使臍中梵文短阿燃起樂暖。功能猛烈焚燒一切不淨蘊界,滅盡一切煩…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