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P53

  ..續本文上一頁于身亦唯由心相而生,所以,若造作悟心爲無生死的信念,就能由將所現身天身大手印在幻界道中系于無誤法界的如此教授于現世獲得雙運身,而且僅由聽聞此教授也能在中有中成佛爲如來報身。經中說成如從五金法成熟的果。

  (2)順便講說樂成等的教授。

  此外還有從智慧空行母樂成聞受的《方便道六法》和《大手印淨智》;從大成就者羅喉羅聞受的《四天合修》和《上師護法無別》的教授類,以及列入“等”字中的金剛座主阿哈耶的甚深法《寶海續》中的直敘續部《曼陀羅單修》和《甚深身壇》等加持與成熟解脫之流永存不衰的許多甚深法。總之,大成就者瓊布圓滿受取了聖地印度的一百五十位學問廣博、德行高妙、有成就者的智慧精華,所以,作爲雪域出現的一代宗師,公許其法門無邊,無以倫比。

  此中《妮谷六法》、《大手印》、《轉爲道用》、《無誤》和《無死》等都分別有金剛句。其中前兩種和後一種是金剛持的語旨,中間二種的前者是妮谷瑪的語旨,後者是毗瓦巴的語教《金剛句論》,而且在其他派別中亦有此。如勝樂耳傳的金剛句在經中就有。道果金剛句和無戲論金剛句等在論中可見。此教授傳規中祈禱和所緣的諸句數亦被智慧空行母以《匾文》所攝攏,所以,唯是未被後來的補特伽羅杜撰修改的最爲殊勝者。總之,諸香巴噶舉系的宗規中是將道歸攝爲詳廣、簡略和最簡等叁種。其中詳廣者是名爲印度空行的十五殊勝教授。

  此等也就是先行能淨者空間、方便道暖樂自識、幻身貪嗔自散、夢境錯亂自淨、六殊勝輪、四種往生和合智、叁種無誤轉爲道用、淨相天身自現、境相凡想明見、光明愚癡自淨、往生不修成佛、中有圓滿受身、世俗幻化夢境、勝義無益無損和利他色身自現等。這些若也歸結,因爲經中講了“未以叁身訣憶持,唯隨錯亂之後轉,異熟習氣意生身,以要憶持是佛身,乃至輪回未窮盡,爾時利生事不斷。”所以,歸總爲叁身的教授。

  複次,叁身者就是異熟身、習氣身和意生身等叁身。而此等的建立,在善巧成就者瓊布南交的“叁無誤中有”的教授中講道:“彼中瑜伽師的所淨基是中有叁身,能淨是生圓、夢境、光明。”《智慧遊戲續》中講道:“一切中有叁種身,當學生圓夢光明。”《喜金剛》中講道:“是如幻化夢,與如中有故。”

  其中第一項所淨——中有叁身就是生死中有、夢境中有和中有。其中第一種生後未死間生死中有,是異熟身。

  何故稱做異熟身?由于造積了若幹善惡業,所以感受種種苦樂之報,故是異熟身。第二種入眠後未醒前夢境中有,是習氣身。何故稱做習氣身?由于現世的種種習氣于夢中出現,所以夢境就是習氣身。第叁種死後未受生間中有,是意生身。何故稱做意生身?因爲以香爲食、心如幻化、諸根圓滿、通行無阻,所以是意生身。第二項能淨者,就是異熟身以天身大手印來淨治,習氣身以夢境和變化來淨治,意生身以光明來淨治。

  或者此叁種每種亦有所淨基身、語、意叁種,而能淨者就是樂、明和無分別叁種,所得果就是叁身無別。此中上根者能于異熟身成佛,中根者能于習氣身成佛,下根者由在異熟位那個所修成爲種子後,能于中有成佛。這是善巧成就者瓊布和甯敦所明講的。因爲異熟身若以教授的方便憶持了,就是習氣和以此能次第憶持意生身,所以,最初異熟的身這個具有脈、風、明點的體性者,由于具有密乘方便的自身、訣竅 (阿杭)燃降的瑜伽和他身智慧的瑜伽 (卡喀姆卡)相結合,熔化調治了菩提心,所以,當菩提心以有漏上降四喜和無漏下固四喜叁門從末尼[5]行至頂髻而全滿時,就成等正覺爲身虹身金剛身,語不可摧毀的那達歌聲,心無分別的法身。因此,安立了上根者能于異熟身成佛的名言。

  中根者由于白天能以幻身的念欲和夜間能以持、淨、增和變夢境等來淨治錯中錯爲自淨,所以安立了中根者于習氣位能成佛的名言。下根者安立了由在異熟位彼所修變成種子後,能于意生身成佛的名言。將此上中下叁根于叁中有中次第成佛再加最簡略的概括,就是經中所講的:“叁身乃是佛叁身,自心無死自解脫,喔唷,叁時佛密意,此者乃是大寶藏。”

  所以是說,僅由在惟一的心性上住于無散亂而行一切道次第,就能與勝果相和合。這種名爲叁種或四種和合往生智與修持的教授相結合的殊勝深要是出自覺囊大至尊的經典。此宗之總的道次第的殊勝建立,當從智慧空行母親造的《幻化道次第本釋》等中了知,至爲重要。

  文間偈頌

  獻盡所帶大寶黃金量,和以耗舍身命諸苦行,

  總攝賢哲一百五十位,更有智慧空行母智慧;

  賢哲解脫引道人世代,雪域衆生悉地精舍中,

  恩施金剛受用,對此施,諸欲除匮乏者當追求;

  唯願周遍靜動世生命,吉祥光輝金剛持舞鬘,

  自始至終淨善圓滿雲,雖于濁世末時漫叁界。

  注釋:

  [1] 瓶相風:下體氣息向上提升,上體氣息向下抑壓,留住臍間如瓶閉口的一種氣功修習法。

  [2] 春點:精液的異名。

  [3] 深細離爲:深寂遠離戲論。遠離戲論八邊的甚深空性。

  [4] 具足二淨:指所知障和煩惱障並淨。

  [5] 末尼:龜頭的異名。

   第二節 略義與賀詞

  一、略義。此亦如此所講:

  “成就如理聞思者,當與修習緊結合。”所以,由于在一開始就將此等叁界的所有品類定解爲叁苦的體性,故能正確策動欲願脫離此並遠離諸苦的出離心,而當從經過大小乘道進入大寶佛門起,就能不錯亂彼等正道所講的律儀戒的任何學處較眼睛與生命還珍貴的守護規矩,故而完滿奠定了基礎。即如這樣所講:“戒如動與不動皆依地,佛說是一切功德之本。”

  所以,成爲如正乘之法的基礎、根本、所依和部分,故當對此實切發起精進奮勉。複次,經中雖然講了叁律儀的無邊學處,但若歸攝,就是在將別解脫的實質厭離、菩提心的實質利他、密咒的實質淨相等作爲基本之上,遵守七別解脫律儀的任一學處,修行菩提心的必定利他——四不善法的異品四白淨法[1],全不違損金剛上師的叁昧耶及其眷屬,以此若能唯不被違犯和失壞之汙沾染,就是叁律儀的任何戒律時緣相宜地住于相續。

  此後,諸不具足多聞之財者雖說可以進入思與修,但是,不會出現達到要領之時,就像雖然去了陌生地,但也未認清通境之道一樣。由此看來,由于首先無偏頗地精勤聞習了無邊的明處書籍和顯密大小的典籍、教授與要門,他就會如實明見正道的意趣或密要,但不能只停留在可以理解可以聽聞與此如實明見相關的那些所聞義理上。任何意趣,至直未達究竟都應當再再研討觀察而加以抉擇。

  但是,也不要一概執著于唯聞唯恩。經中這樣講道:“壽短所知種類多,壽數亦不知幾何,故如鴨從水取乳,應當受學已所欲。”即應當按照如此所講的道理,在以聞思不把諸法的性相唯迷惑成一般而能引生出理解了的智慧的那個時候,由于以專心無散的上品勤忍而內正住的共與不共的叁摩地方法,徹底判斷了法與有法,所以,唯在無二勝義的精要未證得中就能把聞思的義理緊密結合到等持的深修。應當對此方法生起精勤敏捷的常敬興趣。

  是佛與佛子海將這些建立爲無誤道的修持的固定次第,因此,若將學處和甚深要義概括爲心要,爲因我們大乘人接受了菩薩的禁戒,所以,其根本,經中講了“大乘道根本叁殊勝。”因此,善法以方便能持,是加行發心殊勝;善法由緣而能不滅,是正行無緣殊勝;善資糧能增長,是結行回向殊勝。這叁殊勝的修持完具了大乘的學處且又無誤而住,所以,一切大小善法若能以其精要而達到,除是等覺的因外,不容其他。所以,對此發起殷重,無論如何也是應理的。

  複次,輪回于如是叁界中的此等衆生皆被種種大苦重負所壓。他們無一不曾是自己的恩重父母。因此,在其現世中全都以不可思議的恩情養育了我等。爲了將此等恩人從苦海中拯救出來,安置于聖樂佛位,就應當以念起“我當證得成佛。爲此我要把身語意的任何大小善根都如此如來修。”的思想而發願心,並在被此心攝持中隨善法而轉,以此等方式來憶持這個流轉的心。

  正行。總之,能所二取的一切法——事物或固定實有的體性本空,但從此空性界中任何能力和事境亦生,即此中一切顯現都是本無而現,定住于如水月影像和夢幻之相。所以,將所修的善法、能修者自我和要修的異熟果等皆觀爲無實變化的遊戲,就是大乘的正見——勝義發心[2]。由于身披無緣堅甲爲叁毒等障礙所不能得逞,所以是善資糧不滅的甚深方便。

  又此方便雖然不及中期*輪的經典和注釋之類詳廣或者如許,但是,若對宣說離邊中觀大乘之見的任何廣略典智有所聞思,就能對無緣的道理獲得一種無誤的住心方法,故是最妙。因爲諸未聞者雖然以爲在專注于空性,但經中所講的“若于空性觀察錯,諸劣慧者成失壞。”的錯見也會有出現的時候。但是,若對不共的修如大手印之不作意的見修稍有體驗,當無緣的心住于其甚深的本面時就最爲殊殊。所以,如是者雖然對于共通波羅密多之品類未獲得廣大聽聞,但也認爲無錯。結行。

  經中這樣講道:“猶如水滴落大海,至海未盡彼不幹,圓滿回向菩提善,菩提未得彼不盡。”所以,要想到此行善之事物,不以心執爲自利而應當將其圓滿回向並施舍爲無邊有情獲得等覺之大菩提的因。這也就是由于發出了想到文殊勇識等諸佛佛子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的強烈能引,所以是成爲類似叁輪清淨的合格回向。尊者米拉講道:“岩窟修行瑜伽師,爲備生計施主二,有同成佛之緣起,緣起心要是回向,結行殷重此回向。”

  如此所講,這既然唯是善根轉化爲大菩提的希有方便,就應當于此發起極大的精進。而且上面此許所講能落實到相續也是有進入佛教的意義的。

  又頌曰

  佛教法日中天升,持彼蓮蕊開大地,

  講修業幢舉有頂,威光莊嚴世界美;

  先師事迹美女姿,言談淨鏡面上現,

  彼等時隔雖久遠,其情壯觀如現見;

  一切種智最勝位,修勝悉地所需法,

  法王所有語傳寶,除遍智外誰盡知;

  光照無邊人間舞,名實相符教共主,

  普照怙教山重負,卻降不才我頂戴;

  顯密教授雪山界,叁察信日不能融,

  理論河流極細故,慧海希願難滿足;

  然瑪爾巴語傳寶,法理大海無垢語,

  雖至有邊無變故,谪語當視有意義。

  僧中第一聖衆化身非平凡,教法首領佛教共主無偏私,

  學院重要再弘佛教核心池,此專著亦如教隨成非欲比;

  講者才疏生修所得智能低,寡聞片目聞思不全非智者,

  故非杜撰所寫皆遵賢哲語,然非詞義無謬定有余缺誤;

  是故寡聞凡夫不理解,不全無關非需等過失,

  所有願于普照上師前,聖衆尊前發露以忏悔;

  甚深密咒隱秘金剛句,非處現露密秘公開等,

  所有罪汙請以叁根本,加持甘露淨水全滌除;

  此中精進善事若稍有,願以此如明月白淨分,

  根除生死流轉濃厚暗,皆由遍智慧光來養育;

  于佛遍贊雪山麗日下,佛教昌隆猶如盛夏海,

  願彼滾滾佛子行浪鬘,化作諸佛所喜大供雲;

  願各種宗派*輪風旗,所迎十萬利樂太陽光,

  照耀佛學院正士苑後,再弘佛教蓮花笑顔開;

  願由意樂多足樹種子,宗派分枝繁茂達有頂,

  願由講聞甘甜味營養,化作佛教久住增壽因;

  唯願印度雪域千萬賢哲共首領,發出深廣了義心要無畏大法音,

  願安慰叁有所欺衆生至解脫地,四弟子所傳道統宗規弘至有際;

  願以練達詞義持教法,所悟甘露我心全解脫,

  願全以正理持佛教者,勝士夫永住千百劫;

  更願至尊上師此法主,全體執持教幢者首領,

  叁密不滅長壽佛體性,住至羯臘波海我祈禱;

  唯願世界尤其諸凡佛教安居處,一切衆生不生貧窮衰敗冬寒觸,

  情器世間富足夏日喜宴永豐盛,等同虛空衆生幸福美滿勝過天;

  願由叁寶加持悲心雲叢諸莊嚴,常降利樂妙善夏雨給佛教衆生,

  二悉地果遍熟心要教法永昌隆,由此法力使世界幸福吉祥繁榮。

  出版賀詞

  大智善慧境界廣,業甘露屑散有際,

  二利任運有寂尊,執舉法幢勝導師;

  悲心公平白淨光,于此水晶鬘環地,

  增長利樂相吉兆,未劫無衰世間嚴;

  二規白翅廣展翔,于獨淨善有寂頂,

  布下美名天樂音,十方衆耳甘露福;

  大慈明月淨晶灑,功業冰片溶液雨,

  滿足釋教睡蓮園,開爲末劫衆生親;

  發心浪湧海孕育,法理勤學者蓮院,

  是醉幻舞者蜜藏,教生善事妙果熟;

  十萬所知文字境,有千慧眼角睜舞,

  帝釋第二業白傘,舉至有頂陰涼廣;

  安休合格有緣者,開啓無柱福天窗,

  稀世經典如意寶,引爲衆生德世嚴;

  由善理[3]變化分合,密語分派恒河母,

  流入匝胡[4]腹之春,由愛正智[5]遊戲善;

  使教掌教師久住,國家發展民安生,

  不和衰敗美滿興,吉祥喜宴盛有際;

  更願具樂世怙主,導師法幢勝意趣,

  無障順利任運成,攝受我等以幻舞;

  願勤此法辦順緣,諸凡大小有關士,

  他們所有死活親,速得長安菩提道;

  願怙將于香拔拉,起爲勇輪王身時,

  于輪回初成我主,空色化作喜吉祥。

  賽倉•羅桑華丹

  願吉祥

  注釋:

  [1] 四白淨法:即利人的思想和行爲。是欺騙阿阇黎、悔做善事、惡言發心和行爲不規的四種不善法的反品。

  [2] 勝義發心:導師至上,從正等覺信受教法;成就至上,總集無量福德資糧;覺悟至上,現證一切法無我性。以叁至上爲心差別,從止觀中成勝義性,是爲勝義發心。

  [3] 善理:善事和正理的簡略。

  [4] 匝胡:恒河的異名。

  [5] 正智:公正的智者。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